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咱们要来一回由“彼”及“此”了,先从“瞿”字说起。“瞿”,篆书作“×”,上面是“×”,很突出的两只眼睛,下边是“廑”,本是短尾鸟。《说文解字》说“瞿,鹰隼之视也”,这是说“瞿”是鹰隼(猛鸟)双眼逼视,让人望而生畏。后来“瞿”被借用,本义消失,再加“心”另造“惧”。《说文解字》解释为:“僵,恐也。从心,瞿声。”其实还是形声兼会意;再后来就换了声旁,写成了“惧”。但它的基本意义“怕”就固定下来了,“惧怕”、“畏瞑”、“恐惧”也就成了今天的常见词。
孔子应该是天底下第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吧?你看,他和弟子们周游列国,以至于“陈蔡绝粮”,可是依然弦歌不绝,真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但也是这位大圣人,他教导子路不要“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却一定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论语·述而》)。原来,先生是针对这位学生鲁莽行事的特点。提倡一种谨慎的考虑与谋划。
他还说“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他最耿耿于怀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大概莫过于对“礼”的无视,对秩序的无所畏惧。不要以为孔子只是在守护那个“礼”与秩序,甚至觉得空洞与死板,他老人家其实是温厚而仁慈的。同样是《论语》,《乡党》篇就写着,有一回,他得知家里的马厩失火了,第一反应是“伤人乎”。你不能说这不是对于人的重视吧?这简直就是一种人本主义,是对人的生命的敬畏。
是的,作为人,生长在人间,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不要妄自菲薄,但更不要妄自尊大,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真的可以目空一切征服一切。应该有所“惧”。进而有所“敬畏”。
张晓风有篇很短小的散文,想必不少同学读过。那就是《敬畏生命》。还记得吗?她是对什么生命“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是她在湖边看到几棵树飘散着云朵般的“棉花”。她是“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感觉“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她对于树们这种飘散自己种子的方式是如此之折服如此之震撼。就是一种对于生命的虔诚敬畏。
史怀哲,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还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这么多头衔与荣光。你如果走近他多一些就知道,他不仅仅只“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反对核战争,他还是奔走在非洲丛林的圣者,为黑人免费治病长达50年。他把无条件的爱和仁慈作为一个生命的意义之所在,他认为道德观仅限于人与人之间是非常狭隘的,“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应该要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我的呼吁》)。可是人是要吃饭吃菜的。动物是要摄取食物的,植物也需要吸收养分,那又怎么办?其实他也尊重食物链的法则,他认可“农民在牧场割下一千朵花喂牛”,可是更郑重其事地提醒:“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为了消遣而随意划掉路旁的花朵。”
敬畏生命,没有等差。我们又可以回到中国,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还有佛教的“众生平等”。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史怀哲把作为人道主义的爱和悲悯,敞开给了我们周围生存着的所有生命。是因为他有着一颗“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之心。
最后,又回到人。曾经在网络上不止一次见到这样一张照片,老人在火车站候车室去世,一位正在等车的僧人上前握住死者的手进行超度,令人吃惊,简直是震撼到了:僧人没有丝毫惧怕?不,他畏惧,一种对生命的不分等差的敬畏;还有,他也在教给我们正视恐惧。
孔子应该是天底下第一个无所畏惧的人吧?你看,他和弟子们周游列国,以至于“陈蔡绝粮”,可是依然弦歌不绝,真有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但也是这位大圣人,他教导子路不要“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却一定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论语·述而》)。原来,先生是针对这位学生鲁莽行事的特点。提倡一种谨慎的考虑与谋划。
他还说“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他最耿耿于怀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大概莫过于对“礼”的无视,对秩序的无所畏惧。不要以为孔子只是在守护那个“礼”与秩序,甚至觉得空洞与死板,他老人家其实是温厚而仁慈的。同样是《论语》,《乡党》篇就写着,有一回,他得知家里的马厩失火了,第一反应是“伤人乎”。你不能说这不是对于人的重视吧?这简直就是一种人本主义,是对人的生命的敬畏。
是的,作为人,生长在人间,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不要妄自菲薄,但更不要妄自尊大,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真的可以目空一切征服一切。应该有所“惧”。进而有所“敬畏”。
张晓风有篇很短小的散文,想必不少同学读过。那就是《敬畏生命》。还记得吗?她是对什么生命“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是她在湖边看到几棵树飘散着云朵般的“棉花”。她是“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感觉“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她对于树们这种飘散自己种子的方式是如此之折服如此之震撼。就是一种对于生命的虔诚敬畏。
史怀哲,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还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这么多头衔与荣光。你如果走近他多一些就知道,他不仅仅只“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反对核战争,他还是奔走在非洲丛林的圣者,为黑人免费治病长达50年。他把无条件的爱和仁慈作为一个生命的意义之所在,他认为道德观仅限于人与人之间是非常狭隘的,“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应该要有无界限的道德观,包括对动物也一样”(《我的呼吁》)。可是人是要吃饭吃菜的。动物是要摄取食物的,植物也需要吸收养分,那又怎么办?其实他也尊重食物链的法则,他认可“农民在牧场割下一千朵花喂牛”,可是更郑重其事地提醒:“必须注意,在回家的路上,不要为了消遣而随意划掉路旁的花朵。”
敬畏生命,没有等差。我们又可以回到中国,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还有佛教的“众生平等”。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史怀哲把作为人道主义的爱和悲悯,敞开给了我们周围生存着的所有生命。是因为他有着一颗“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之心。
最后,又回到人。曾经在网络上不止一次见到这样一张照片,老人在火车站候车室去世,一位正在等车的僧人上前握住死者的手进行超度,令人吃惊,简直是震撼到了:僧人没有丝毫惧怕?不,他畏惧,一种对生命的不分等差的敬畏;还有,他也在教给我们正视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