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跨融下阅力范本的导与学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力范本教学,即以文本作为范例,将该文本最重要的功能即能培养学生阅力的功能放大教学,通过阅读具体的语言材料范本,探求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评价等能力,提升学生整体阅读素养。学科跨融,是遵循以本学科为主的课程目标,对本学科内部或各学科间相通点、联结点的整合与重组,以增强本学科内部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将零碎的学科内部知识点或分科课程统合为具有联结关系的整体性知识,培养小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实现小学生完整发展的一个过程。
  一、导在文本段落对比式的跨融点,学有所“法”
  阅力范本凝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文本段落间存在前后勾连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发现文本内部段落间的异同点进行对比思辨,从内容和表达上发现不同,有助于学生探索语言的秘密和规律,并在迁移应用中提升阅读力。
  在《二泉映月》一文中,文本第2和第4自然段描绘阿炳两次在中秋之夜来到二泉池畔听泉。对于这两部分教学,教师设计“对比听泉,品‘二泉映月’之坎坷人生”,“导”在文本段落对比处,引导学生探究语言与形式的“融合”之处,帮助学生寻得阅力培养的方法,更好地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感悟阿炳的伟大品格。教学步骤可分三步走:
  1.读取信息——品读二次听泉。对比异同点。请默读这两段话,想想两次中秋之夜阿炳二次听泉,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你做上记号,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思同:谁来说说相同的地方?
  a.时间相同——都是中秋佳节。
  b.景色(地点)相同——二泉池畔。
  c.同有月光。
  d.同有淙淙流水声。
  e.同有阿炳。
  (2)辨异:不同之处呢?
  a.小时候阿炳和师父一同听泉,长大后阿炳由邻家少年搀扶来听泉;
  b.小时候阿炳身体健康,第二次去“二泉”时,阿炳眼疾致盲,看不见它的美丽风光;
  c.阿炳小时候除了泉声,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长大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d.小时候,阿炳的师父健在,长大师父已经离开人世。
  2.思维提升——对比异同,质疑探究。
  (1)聚焦“二次听泉”异同点,提出多元问题:静静地细读这些异同点,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呢?
  a.阿炳来二泉旁赏月,一定有很多次的经历。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两次中秋之夜?
  b.小阿炳听不出泉声,为什么长大后又能从泉声中听出那样的声音?
  c.阿炳后来为什么眼睛看不见了……
  (2)聚焦“十多年”坎坷路,探究核心问题:以上(1)部分中哪个问题最值得探究?
  显而易见,a和c两个问题容易解决,b问题需要合力探究,应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第2、3、4自然段,提取重要信息,或展开联想,或链接资料,走进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泉映月,是阿炳不懈的抗争,是阿炳不屈的精神,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是阿炳热爱家乡的情怀……”
  2.体悟表达——合作解疑,明晰写法。
  同是中秋,同来“二泉”,但阿炳因丰富的阅历、坎坷的经历,“二听”淙淙流水声激起了他情绪上的不同波动,这就叫“触景生情”。这样的层次教学,为体悟“二泉映月”的描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导在学科跨界统整式的跨融点,学有所“联”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科过于割裂,学生则通常难以理解各个学科之间是如何联系的。《第二季中华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再次增加了对“文史哲不分家”这句老话的认同。学科跨界是学生在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进程中,由于问题过于宽泛、复杂,靠单门学科不易解决;同时,它以多学科为依托,整合见解,构建更全面的认识为目的。教师融入多学科元素,教师的“导”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主联合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促进本学科的有效学习。
  在《海底世界》一文中,我们也巧妙地融合了“美术”学科,引导学生“看图识海,辨析思趣”,体悟海底世界的“植物和矿产的丰富”。教学时,教师出示美术作品后故意示弱:“老师根据文本第4、5自然段,画了一幅图,可是老师觉得这幅画画得并不够好,请你们也来读读第4、5两自然段,给我这幅画提提建议好吗?”
  一“弱”激起千层浪,就有了以下精彩的课堂呈现:
  生1:我觉得这幅画可以添加一些山峰和色彩,还有矿物。我想说这幅画的色彩有些少,因为课文里说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生2: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就拿大家族海藻来说,从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单细胞硅藻、甲藻,到长达几百米的巨藻,就有八千多种。
  师:刚刚那位同学说了有甲藻、硅藻.....我是不是要全部画出来?
  生3:有的可以省略,因为有八千多种,纸都不够画了。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4:甲藻和硅藻是看不见的,可以不要画,巨藻是肯定要画,因为能看到。而且还应该要画山峰、峡谷、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生5: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这些都不用画,它们埋在地底下,怎么能看得见呢?
  从以上学生的回答中,不难发现,学生能提取范本中的重要信息,有思辨,有表达……这些都源于“美术作品”的融入,源于“美术学科”的跨界融合,助练了他们阅力的发展。
  三、导在生活情境活动式的跨融点,学有所“乐”
  将教育与生活联系是跨界的最自然和真实的形态。教师“导”的最大魅力,就是能把书面的文本教学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生活情境,借着情境的指引和召唤,引领学生在一个个具有前后跨融的活动中去触摸文本。
  “认识气象标识”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练习六中第一板块的内容。面对这样简单的教材内容,是否就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力呢?答案显然不是。我们根据第一学段学生“喜欢动物”的年龄特点,创设羊村成立了“气象预报队”的大情境,让每组学生分别为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喜羊羊做导师,接受慢羊羊村长的四关考核。其中在第三关“判断天气,合理引用”中借助多媒体播放录音:“谢谢小朋友们!村长又布置新任务啦!要我们根据羊村新一周的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大合唱比赛、远足,做卫生、给小树穿冬衣这几项活动,你们能帮助我们吗?那这些活动该放在哪一天举行呢?你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吗?”以此激发学生的纯真和热心。
  生1:我觉得大合唱比赛应该放在12月15日举行。因为这一天是晴天,比赛的时候同学们都穿表演服装,穿得少,晴天就不会觉得太冷。
  生2:我觉得大合唱比赛也可以放在其中任何一天举行。因為把大合唱比赛放在大礼堂室内举行,我们就不怕冷了。
  生3:给小树穿冬衣,要在12月15日晴天做。否则后面几天下雨,小树可能会被淋坏或者冻坏……
  此项活动设计从静态的教材向动态的“学材”转化,寻找到合适的言语生长点和能力发展点。这既训练了学生巩固辨识气象图标,又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思考、表达、思辨等语言实践,既还原了生活,又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以上灵动、互动、生动的“三动”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市福鼎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来 静)
其他文献
统编教材一改多年来的传统,把拼音学习推后,先认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这个学习顺序的改变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个改变体现了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一个更加成熟和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论视阈。的确,现在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生活中到处都是识字资源,学生可通过宣传牌、交通标识等生活中常见的资源学习汉字,因此,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识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需要传授学生相应的语文知识,同时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语文中的人文关怀包含了生命教育的情怀,而生命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更加重视生命、尊重生命、关注生命,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还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注重文本中的生命营养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以生为本,以文会话,注重学生的感悟与情感体验,促使学生
期刊
数学学科的内涵包括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分析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把握数学本质,依托课堂载体,落
期刊
作为一名有20余年教龄的教师,《散步》一课已经上了很多次,可以说,不用备课拿着课本就可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但次数多了,味同嚼蜡,教师自己的情绪都无法调动起来,更不要说感染学生。于是,带着不甘,笔者重新拿起教参,仔细阅读。当读到作者莫怀戚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所说的“《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一种‘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这句话时,我心里有些许的不安。再读到《二十年后说〈散步〉》
期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均衡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一、结合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进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动力。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整教学模式,结合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例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而需要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渗透德育思想,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德育思想,促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德育思想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水平,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一、结合数学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教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优秀的行为习惯,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德育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数学教师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学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普及数学
期刊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数学新课改教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几何基础知识的基本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也间接影响着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和提升,以及能否根据条件作出立体图形或画出图形。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拟结合小学几何三视图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特点,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依托实物模型,
期刊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活动课程的设置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如學生的性格爱好及其心理等,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也曾指出学校必须增设活动课程。结合新课改的要求要点,农村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在农村小学教学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是很有必要的。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活动课中的主导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
期刊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所学习的内容,还要让学生明晰学习方法。问题引领式教学法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构建问题情境,然后参照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并采用讨论的方式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同时能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对政治知识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知。  一、合理设置教学问题,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