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历史久远,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近代突放光芒,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于是,苏州留给人们一个现代、新潮、发达的普遍印象,但这有时也成为人们误解苏州的俗套。走一走苏州那些无论兴衰都未有太多改变的园林建筑,便会了解这座城市在辉煌之外的底蕴与沉淀。
怡园,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这三处建筑可以略微代表三种不同的苏州园林性格。
怡园
怡园,位于苏州市中心人民路中段。这里不是上班族聚集的商务区,却也是外地游客按图索骥的胜地所在。这张﹃苏州名片』不像其他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那样新潮时尚,但这占地6270平方米的江南大宅院,光是看其巧置山水,自成一格的山水假石就足以让人啧啧称奇。
清同治十三年,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基于明尚书吴宽故宅复园废址上兴建。取「兄弟怡怡」之意而名为﹃怡园』。怡园的修建源于顾文彬对山水园林寄托精神的念头。苏州的大户人家都有一个后花园,顾文彬的便要打造一个﹃心灵的寄托』。
此后,顾文彬为自己家的后花园提了一句诗:数椽老屋乱余存,更辟荒榛筑小园。竹笋抽时樊曲径,藕花多处敞层轩。砚留宿墨呼童涤,瓶汲新泉待客温。燕子未归帘未下,夕阳红到柳西坦。
诗词描绘了顾文彬心中的园林生活——写字泼墨,烹茶话旧,不觉已是夕阳暖照,而燕子还未归来,故而卷着帘子,等待燕子归来。院子里有竹,池塘中有荷花,这真是春天般舒适的生活。怡园的建造用了七年之久,耗银几十万两,才真正地契合了顾文彬诗中描绘的场景。
有趣的是,怡园虽然建造的时间较晚,却吸收了江南诸园所长。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踏入怡园,四面方亭,一望郁葱,大有生色。因顾文彬爱画喜文,怡园的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书法的刻石95块,称为﹃怡园法帖』,十分珍贵。
1919年仲秋之时,怡园主人与琴家叶璋伯、吴浸阳等琴文化大家相聚怡园,。之后,川派古琴家李子昭作《怡园琴会图》长卷,武昌硕作《怡园琴会记》长题以志其盛。顾文彬之孙顾麟士题诗﹃月明夜静当无事,来听玉涧流泉琴』以作纪念,一时传为佳话。顾家一族为怡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不止如此。置身怡园,一股传统文艺之风袭来,待后人研学。
即便历经战乱的摧残,怡园依然保持了傲然山水的田园模样,以极赋中国传统文化的模样,打造出苏州乃至江南建筑最为辉煌的范本,这是专属于苏州的底气与讲究。
忠王府和苏州博物馆
苏州忠王府,源自本土文化,是时代与时势的选择。清咸丰十年四月,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同年十月将吴姓拙政园改建为忠王府。后经李鸿章拆建大门,改为清代衙署样式,并涂改龙凤纹彩绘。其内石狮镂刻精细,气势不凡,廊亭相对,施以彩绘,浮雕凤纹,均显现在忠王府的庭院中。与北方天宽地阔的皇家园林相比,忠王府有着江南水乡温婉柔美的格局,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舒适感。
与江南细润味道的忠王府紧邻的是苏州博物馆。作为苏州人的骄傲,它承载的是苏州园林的历史与现代建筑的新潮。
传统的苏州园林强调内聚,着墨于院落。注重私密性,内敛而不张扬。高墙内外有间隔,小小的空间即可赏花、喂鱼、养鸟,颇有一种怡然自得感。更为重要的是,苏州园林结构繁复,很难在一处即可对全局一览无余,往往打开小巷深处的一扇门,便进入一个开阔的大院。苏州这种柳暗花明、移步换景的方式,体现了“天地容于方寸之间”的思想。院内的一花一木都有讲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连砖雕的门楼、木窗上都藏着故事与传说。这是苏州传统园林的独特之处,也是苏州清高与风度的资本,是苏州人重史、温婉、浪漫的思想与生活态度的由来。
重史,是无数新、老苏州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心目中的苏州的评价。这个“史”既是对千年文化的敬重,也包括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尤其是后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财力,但这在行事低调的苏州人眼里,是一件大事。这也是兴建苏州博物馆的初衷吧。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为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苏州望族之后。从在对苏州园林中穿梭,对于苏州园林有着的独特情感。因此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也融合了现代创意山水。
苏州城随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青瓦白墙,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既保留了灰白写意的色彩,又使建筑获得了更加灵动的肌理与高强度的瓦墙。灰白建筑稳稳矗立在水面之上,水面倒影的建筑影像,有一种魔力,顿生安稳之感。
苏州博物馆最为精彩的一点是将内聚院落这一苏州建筑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倘若将平面拓扑处理,我们可近似得到一个九宫格,用建筑实体和开放空间区分格子,开放空间可以看作部分格子。每个格子单独来看,则是一个向心的方形空间。”院落的营造与嵌套,有着现代建筑的特点,更是对苏州园林内聚性的致敬与展现,让游客在面对四方的稳定性和完整感产生思索,身临其境的人会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
门洞后的几株翠竹,假山旁搭起的紫藤架,花叶摇曳,洒落碎影和石头相映成趣。这仿佛是怡园主人顾文彬诗中的意境,将苏州传统园林中的超然世外展露无疑。
怡园,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这三处建筑可以略微代表三种不同的苏州园林性格。
怡园
怡园,位于苏州市中心人民路中段。这里不是上班族聚集的商务区,却也是外地游客按图索骥的胜地所在。这张﹃苏州名片』不像其他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那样新潮时尚,但这占地6270平方米的江南大宅院,光是看其巧置山水,自成一格的山水假石就足以让人啧啧称奇。
清同治十三年,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基于明尚书吴宽故宅复园废址上兴建。取「兄弟怡怡」之意而名为﹃怡园』。怡园的修建源于顾文彬对山水园林寄托精神的念头。苏州的大户人家都有一个后花园,顾文彬的便要打造一个﹃心灵的寄托』。
此后,顾文彬为自己家的后花园提了一句诗:数椽老屋乱余存,更辟荒榛筑小园。竹笋抽时樊曲径,藕花多处敞层轩。砚留宿墨呼童涤,瓶汲新泉待客温。燕子未归帘未下,夕阳红到柳西坦。
诗词描绘了顾文彬心中的园林生活——写字泼墨,烹茶话旧,不觉已是夕阳暖照,而燕子还未归来,故而卷着帘子,等待燕子归来。院子里有竹,池塘中有荷花,这真是春天般舒适的生活。怡园的建造用了七年之久,耗银几十万两,才真正地契合了顾文彬诗中描绘的场景。
有趣的是,怡园虽然建造的时间较晚,却吸收了江南诸园所长。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踏入怡园,四面方亭,一望郁葱,大有生色。因顾文彬爱画喜文,怡园的廊壁上嵌有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书法的刻石95块,称为﹃怡园法帖』,十分珍贵。
1919年仲秋之时,怡园主人与琴家叶璋伯、吴浸阳等琴文化大家相聚怡园,。之后,川派古琴家李子昭作《怡园琴会图》长卷,武昌硕作《怡园琴会记》长题以志其盛。顾文彬之孙顾麟士题诗﹃月明夜静当无事,来听玉涧流泉琴』以作纪念,一时传为佳话。顾家一族为怡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不止如此。置身怡园,一股传统文艺之风袭来,待后人研学。
即便历经战乱的摧残,怡园依然保持了傲然山水的田园模样,以极赋中国传统文化的模样,打造出苏州乃至江南建筑最为辉煌的范本,这是专属于苏州的底气与讲究。
忠王府和苏州博物馆
苏州忠王府,源自本土文化,是时代与时势的选择。清咸丰十年四月,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同年十月将吴姓拙政园改建为忠王府。后经李鸿章拆建大门,改为清代衙署样式,并涂改龙凤纹彩绘。其内石狮镂刻精细,气势不凡,廊亭相对,施以彩绘,浮雕凤纹,均显现在忠王府的庭院中。与北方天宽地阔的皇家园林相比,忠王府有着江南水乡温婉柔美的格局,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舒适感。
与江南细润味道的忠王府紧邻的是苏州博物馆。作为苏州人的骄傲,它承载的是苏州园林的历史与现代建筑的新潮。
传统的苏州园林强调内聚,着墨于院落。注重私密性,内敛而不张扬。高墙内外有间隔,小小的空间即可赏花、喂鱼、养鸟,颇有一种怡然自得感。更为重要的是,苏州园林结构繁复,很难在一处即可对全局一览无余,往往打开小巷深处的一扇门,便进入一个开阔的大院。苏州这种柳暗花明、移步换景的方式,体现了“天地容于方寸之间”的思想。院内的一花一木都有讲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连砖雕的门楼、木窗上都藏着故事与传说。这是苏州传统园林的独特之处,也是苏州清高与风度的资本,是苏州人重史、温婉、浪漫的思想与生活态度的由来。
重史,是无数新、老苏州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心目中的苏州的评价。这个“史”既是对千年文化的敬重,也包括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尤其是后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财力,但这在行事低调的苏州人眼里,是一件大事。这也是兴建苏州博物馆的初衷吧。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为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苏州望族之后。从在对苏州园林中穿梭,对于苏州园林有着的独特情感。因此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也融合了现代创意山水。
苏州城随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青瓦白墙,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既保留了灰白写意的色彩,又使建筑获得了更加灵动的肌理与高强度的瓦墙。灰白建筑稳稳矗立在水面之上,水面倒影的建筑影像,有一种魔力,顿生安稳之感。
苏州博物馆最为精彩的一点是将内聚院落这一苏州建筑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倘若将平面拓扑处理,我们可近似得到一个九宫格,用建筑实体和开放空间区分格子,开放空间可以看作部分格子。每个格子单独来看,则是一个向心的方形空间。”院落的营造与嵌套,有着现代建筑的特点,更是对苏州园林内聚性的致敬与展现,让游客在面对四方的稳定性和完整感产生思索,身临其境的人会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
门洞后的几株翠竹,假山旁搭起的紫藤架,花叶摇曳,洒落碎影和石头相映成趣。这仿佛是怡园主人顾文彬诗中的意境,将苏州传统园林中的超然世外展露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