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岁档指每年11中下旬到次年2月中下旬的电影档期,结束于农历正月十五,算是过完年,大约在100天,横跨圣诞、元旦、春节、元宵、情人节等多个节日。贺岁档的概念起源于香港,每到这种逢年过节的日子,香港电影公司都会拍几部热热闹闹的电影,准备过节的影迷看见这些电影也觉得高兴,所以更加踊跃地到电影院去看电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贺岁档这个档期。现在,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每年贺岁档的那几个月,都让观众无限期待。因为在这个档期里,观众们可以看到各种题材各种类型国内的国外的各种大片,可谓是大饱眼福。而2016年贺岁档,甚至创造了30亿的票房记录。贺岁档这一目前最成熟的国产电影档期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且看我们细细道来。
贺岁档的启蒙者:
《红番区》
要追溯内地贺岁档的历史,不能不提成龙和他的《红番区》。
1994年12月,成龙的《大醉拳》(《醉拳2》)以香港进口大片的身份在内地上映,内地观众终于可以走出录像厅,坐在电影院里欣赏成龙的功夫。狂喜的年轻人蜂拥而至,在平均票价仅2元、全国上下只有几百块银幕的年代,《大醉拳》拿下了1000万元的票房,跻身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1994年,处于萌芽期的内地电影市场还没有档期概念,“贺岁片”这个从香港泊来的术语更是闻所未闻,然而从上映档期和主题特色来看,打戏行云流水、情节笑料百出的《大醉拳》完全称得上是一部标准的贺岁片,它的功能,就是让观众从大银幕上得到岁末年初的欢笑、释放和抚慰。
比《大醉拳》更轰动的事件发生在1个多月之后——成龙的另一部进口大片《红番区》放出消息,要在1995年1月31日上映,那天,正好大年初一。《红番区》也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中国内地的影片
全国上下的影院系统都炸锅了,没人能理解为什么成龙要选择这样一个档期。当时中国人过年看电影习惯并未养成,春节期间,电影院大多关门歇业,直到大年初三才开张,影院工作人员也急着回家过年,几乎没人上班。这种情况下,谁还有闲心去电影院?
各大影院为了让《红番区》正常放映,都特别对职员做了动员工作,大家抱着悲观的心态打开影院大门,接下来的情形却让他们大吃一惊——春节七天,观众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挤进电影院,抢着看这部成龙远赴美国拍摄的电影。
在那个划时代的贺岁档,《红番区》一举拿下9500萬元票房,占大陆市场全年票房的8.5%,仅次于由施瓦辛格主演的进口大片《真实的谎言》。
最重要的是,以《红番区》为起点,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打响了“贺岁档”的发令枪,让内地观众开启了过年看大片的习惯,也让内地电影从业者们看到了新的市场契机。也正是受到《红番区》的启发,著名电影人高军等人产生了扶植国产贺岁片和导演的想法。经过一番酝酿,直到3年后,冯小刚号称国内贺岁片开山之作的《甲方乙方》才问世,而当时,成龙已经以每年一部的速度,连续在国内推出了《大醉拳》《红番区》《白金龙》(《警察故事4》)《义胆厨星》《我是谁》5部贺岁片,共创下了近4亿人民币的总票房。
对于中国内地电影来说,成龙无疑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贺岁档大佬”。
贺岁档的缔造者:
《甲方乙方》
《红番区》的成功,让内地电影人认识到了贺岁档的巨大潜力,内地版的贺岁片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此时,内地贺岁片的缔造者冯小刚也正式登上了贺岁片的舞台。
冯小刚在1997年为北京电视台导演了充满“祥和、欢乐气氛”的“《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篇”,并最先尝试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擂台,未取得预想的效果,却在无意间走上了“贺岁”的道路。同年,冯小刚加盟“紫禁城公司”,贡献出的第一部作品便是1998年初的贺岁片《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投资600万元人民币,最终获得了3600万的票房。冯小刚回忆:“1998年的元旦降临,在前后的17天里,我带着演员跑遍了全国21座城市,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空前的欢迎,我们一次次伴随着片尾主题曲向观众谢幕,刚开始时,每人都有一肚子感言,站在台上谈笑风生,到后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上台前都躺在车上睡觉,站在台上,脸上堆着笑,脑子里一片空白。虽然累,每天都有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传来,尤以北京的票房最让我们陶醉,元旦期间,每日票房都在80万至100万元。结束外地宣传回到北京,中国导演协会为《甲方乙方》举行庆功会,滕文骥说‘这不是为你个人,是为了鼓励大家为中国电影救市。’”
之后的5年,冯小刚的“贺岁片”一路“顺风顺水”,即使在之后“贺岁片”拍摄成“一窝蜂”之势,1998年《没事偷着乐》《好汉三条半》《男妇女主任》等八部戏一起出台时,他的《不见不散》仍拔得头筹。
冯小刚这样回忆那个1997年:“一次凯歌导演对我说‘《甲方乙方》里有一句台词我最喜欢。最末了优子说的那句,语调也好,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我至今深信,《甲方乙方》给我带来了好运。”
贺岁档的里程碑:
《阿凡达》
如果说《甲方乙方》让内地观众真正开始熟悉“贺岁档”这个概念,那么2010年的《阿凡达》就是贺岁档的里程碑。电影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让贺岁档在这一年彻底奠基。
当年的创纪录影片《阿凡达》,尽管上映时间被“宏观调控”到了元旦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但该片仍然不可避免地摧枯拉朽般地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霸占了全国银幕,并创造了未来四年时间里都难以被刷新的内地票房纪录——13.4亿。
如果说2010年的贺岁档被《阿凡达》给带热了,那么全国影院对3D银幕的投资则完全是被该片给烧烫了。
据统计,《阿凡达》在中国所创造的票房80%以上是来自3D银幕,院线、影投公司及影院经理们对新建、改建3D银幕立时趋之若鹜,同时该片的大卖还带动了3D电影的制作热潮。此后经年,大量国产电影纷纷以3D面貌向市场发行,而3D背后的高票价显然是制片方和放映方热衷于3D的直接诱因。 2008年的全国平均票价为30.79元,到了2010年则达到了42.92元,这可能是自2010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仅有的两项仍保持不破金身的行业纪录之一,另一项是2010年的63.91%的票房增幅——仍是拜高票价所赐,同年观影人次增幅为30.22%。
除了代表中国影市基础设施的影院、银幕自2010年以来开始跃进之外,另一在云端的“基础设施”也自2010年开始打桩建设,很快就会成为贺岁档剧变的催化剂。
2010年初《阿凡达》的大卖让刘勇的格瓦拉在上海赚到了在线选座的第一桶金,彼时该片一票难求的情况下,他的格瓦拉能够买到票,甚至还能挑到座位,让格瓦拉一炮打响。
與此同时,美团、糯米、窝窝、拉手这些日后搅动团购“血雨腥风”的主力玩家也在当年上半年几乎同时上线,而电影票很快就成为了这些团购玩家的主力产品。
根据团购导航网站团800在2010年底发布的《2010年国内团购网站秋季不完全统计报告》显示,电影票团购在当时已经成为团购行业的“二当家”,仅次于餐饮行业。而近乎疯狂的价格战则从此把因3D银幕明显拉高的电影票价“打”了下来,据《广州日报》2011年1月31日报道:“广州团购电影票的价格基本上都在5折以上,最给力的电影票团购莫过于原价120元的广州UME国际影城电影票,团购价仅需10元,不到1折。”
可以说,《阿凡达》不仅带热了2010贺岁档,还烧烫了中国影市的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建设。
贺岁档的小高潮:
《西游降魔篇》
2012年11月21日,彼时暌违五年的周星驰带着《西游降魔篇》与发行方华谊兄弟共同宣布该片定档2013年大年初一。
2013年的周星驰,虽仍有观众缘,但在《长江七号》的失意之后,其票房号召力已非十足保证,更令发行方有些不安的是,《西游降魔篇》是周星驰首部只导不演的作品,而这恰恰是华谊兄弟内部当时研判该片营销上的九大不利因素之首。
互联网上有周星驰粉丝还为此专门发起过抵制该片直到周星驰出演的“抗议”活动,周星驰和片方面对这样的舆情不得不卖了个关子,称周星驰出演“只有一个镜头”,并鼓励观众去发现这个镜头——这样的无奈之举也折射出周星驰导演作品在彼时并非卖座保证。
对于宣传而言,年初一上映在当时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此时网站、纸媒都休息了,传统发行所习惯的宣传套路难以施展。当时,华谊为该片的宣传出了不少“奇招”,并成功扭转了该片宣发上内在的种种不利因素。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大年初一开画后,《西游降魔篇》陆续刷新了20项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华语片票房纪录。
经过中国电影人近20年的努力,贺岁档早已被视为目前国内最完善、竞争最为激烈、票房产出能力最高、消费能力最强的电影档期,许多大片也都会选择在此档期内上映。我相信未来,伴随着贺岁档的不断成熟,我们也会在这个对中国人最重要的时段里欣赏到更多的电影传奇。
贺岁档的启蒙者:
《红番区》
要追溯内地贺岁档的历史,不能不提成龙和他的《红番区》。
1994年12月,成龙的《大醉拳》(《醉拳2》)以香港进口大片的身份在内地上映,内地观众终于可以走出录像厅,坐在电影院里欣赏成龙的功夫。狂喜的年轻人蜂拥而至,在平均票价仅2元、全国上下只有几百块银幕的年代,《大醉拳》拿下了1000万元的票房,跻身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1994年,处于萌芽期的内地电影市场还没有档期概念,“贺岁片”这个从香港泊来的术语更是闻所未闻,然而从上映档期和主题特色来看,打戏行云流水、情节笑料百出的《大醉拳》完全称得上是一部标准的贺岁片,它的功能,就是让观众从大银幕上得到岁末年初的欢笑、释放和抚慰。
比《大醉拳》更轰动的事件发生在1个多月之后——成龙的另一部进口大片《红番区》放出消息,要在1995年1月31日上映,那天,正好大年初一。《红番区》也是第一部以“贺岁片”的名义引进中国内地的影片
全国上下的影院系统都炸锅了,没人能理解为什么成龙要选择这样一个档期。当时中国人过年看电影习惯并未养成,春节期间,电影院大多关门歇业,直到大年初三才开张,影院工作人员也急着回家过年,几乎没人上班。这种情况下,谁还有闲心去电影院?
各大影院为了让《红番区》正常放映,都特别对职员做了动员工作,大家抱着悲观的心态打开影院大门,接下来的情形却让他们大吃一惊——春节七天,观众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挤进电影院,抢着看这部成龙远赴美国拍摄的电影。
在那个划时代的贺岁档,《红番区》一举拿下9500萬元票房,占大陆市场全年票房的8.5%,仅次于由施瓦辛格主演的进口大片《真实的谎言》。
最重要的是,以《红番区》为起点,中国内地电影市场打响了“贺岁档”的发令枪,让内地观众开启了过年看大片的习惯,也让内地电影从业者们看到了新的市场契机。也正是受到《红番区》的启发,著名电影人高军等人产生了扶植国产贺岁片和导演的想法。经过一番酝酿,直到3年后,冯小刚号称国内贺岁片开山之作的《甲方乙方》才问世,而当时,成龙已经以每年一部的速度,连续在国内推出了《大醉拳》《红番区》《白金龙》(《警察故事4》)《义胆厨星》《我是谁》5部贺岁片,共创下了近4亿人民币的总票房。
对于中国内地电影来说,成龙无疑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贺岁档大佬”。
贺岁档的缔造者:
《甲方乙方》
《红番区》的成功,让内地电影人认识到了贺岁档的巨大潜力,内地版的贺岁片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此时,内地贺岁片的缔造者冯小刚也正式登上了贺岁片的舞台。
冯小刚在1997年为北京电视台导演了充满“祥和、欢乐气氛”的“《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篇”,并最先尝试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打擂台,未取得预想的效果,却在无意间走上了“贺岁”的道路。同年,冯小刚加盟“紫禁城公司”,贡献出的第一部作品便是1998年初的贺岁片《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投资600万元人民币,最终获得了3600万的票房。冯小刚回忆:“1998年的元旦降临,在前后的17天里,我带着演员跑遍了全国21座城市,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空前的欢迎,我们一次次伴随着片尾主题曲向观众谢幕,刚开始时,每人都有一肚子感言,站在台上谈笑风生,到后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上台前都躺在车上睡觉,站在台上,脸上堆着笑,脑子里一片空白。虽然累,每天都有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传来,尤以北京的票房最让我们陶醉,元旦期间,每日票房都在80万至100万元。结束外地宣传回到北京,中国导演协会为《甲方乙方》举行庆功会,滕文骥说‘这不是为你个人,是为了鼓励大家为中国电影救市。’”
之后的5年,冯小刚的“贺岁片”一路“顺风顺水”,即使在之后“贺岁片”拍摄成“一窝蜂”之势,1998年《没事偷着乐》《好汉三条半》《男妇女主任》等八部戏一起出台时,他的《不见不散》仍拔得头筹。
冯小刚这样回忆那个1997年:“一次凯歌导演对我说‘《甲方乙方》里有一句台词我最喜欢。最末了优子说的那句,语调也好,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我至今深信,《甲方乙方》给我带来了好运。”
贺岁档的里程碑:
《阿凡达》
如果说《甲方乙方》让内地观众真正开始熟悉“贺岁档”这个概念,那么2010年的《阿凡达》就是贺岁档的里程碑。电影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让贺岁档在这一年彻底奠基。
当年的创纪录影片《阿凡达》,尽管上映时间被“宏观调控”到了元旦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但该片仍然不可避免地摧枯拉朽般地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霸占了全国银幕,并创造了未来四年时间里都难以被刷新的内地票房纪录——13.4亿。
如果说2010年的贺岁档被《阿凡达》给带热了,那么全国影院对3D银幕的投资则完全是被该片给烧烫了。
据统计,《阿凡达》在中国所创造的票房80%以上是来自3D银幕,院线、影投公司及影院经理们对新建、改建3D银幕立时趋之若鹜,同时该片的大卖还带动了3D电影的制作热潮。此后经年,大量国产电影纷纷以3D面貌向市场发行,而3D背后的高票价显然是制片方和放映方热衷于3D的直接诱因。 2008年的全国平均票价为30.79元,到了2010年则达到了42.92元,这可能是自2010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仅有的两项仍保持不破金身的行业纪录之一,另一项是2010年的63.91%的票房增幅——仍是拜高票价所赐,同年观影人次增幅为30.22%。
除了代表中国影市基础设施的影院、银幕自2010年以来开始跃进之外,另一在云端的“基础设施”也自2010年开始打桩建设,很快就会成为贺岁档剧变的催化剂。
2010年初《阿凡达》的大卖让刘勇的格瓦拉在上海赚到了在线选座的第一桶金,彼时该片一票难求的情况下,他的格瓦拉能够买到票,甚至还能挑到座位,让格瓦拉一炮打响。
與此同时,美团、糯米、窝窝、拉手这些日后搅动团购“血雨腥风”的主力玩家也在当年上半年几乎同时上线,而电影票很快就成为了这些团购玩家的主力产品。
根据团购导航网站团800在2010年底发布的《2010年国内团购网站秋季不完全统计报告》显示,电影票团购在当时已经成为团购行业的“二当家”,仅次于餐饮行业。而近乎疯狂的价格战则从此把因3D银幕明显拉高的电影票价“打”了下来,据《广州日报》2011年1月31日报道:“广州团购电影票的价格基本上都在5折以上,最给力的电影票团购莫过于原价120元的广州UME国际影城电影票,团购价仅需10元,不到1折。”
可以说,《阿凡达》不仅带热了2010贺岁档,还烧烫了中国影市的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建设。
贺岁档的小高潮:
《西游降魔篇》
2012年11月21日,彼时暌违五年的周星驰带着《西游降魔篇》与发行方华谊兄弟共同宣布该片定档2013年大年初一。
2013年的周星驰,虽仍有观众缘,但在《长江七号》的失意之后,其票房号召力已非十足保证,更令发行方有些不安的是,《西游降魔篇》是周星驰首部只导不演的作品,而这恰恰是华谊兄弟内部当时研判该片营销上的九大不利因素之首。
互联网上有周星驰粉丝还为此专门发起过抵制该片直到周星驰出演的“抗议”活动,周星驰和片方面对这样的舆情不得不卖了个关子,称周星驰出演“只有一个镜头”,并鼓励观众去发现这个镜头——这样的无奈之举也折射出周星驰导演作品在彼时并非卖座保证。
对于宣传而言,年初一上映在当时将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此时网站、纸媒都休息了,传统发行所习惯的宣传套路难以施展。当时,华谊为该片的宣传出了不少“奇招”,并成功扭转了该片宣发上内在的种种不利因素。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大年初一开画后,《西游降魔篇》陆续刷新了20项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华语片票房纪录。
经过中国电影人近20年的努力,贺岁档早已被视为目前国内最完善、竞争最为激烈、票房产出能力最高、消费能力最强的电影档期,许多大片也都会选择在此档期内上映。我相信未来,伴随着贺岁档的不断成熟,我们也会在这个对中国人最重要的时段里欣赏到更多的电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