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综合实践活动与“政策法规进校园”的融通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tkp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中小学疲于应对繁重的“进校园”任务,其实不妨试试把“进校园”任务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也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试以“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为例,呈现综合实践活动与“政策法规进校园”二者融通的意义及其实现的路径。
  一、融通综合实践活动与“政策法规进校园”的意义
  (一)二者融通之于“政策法规进校园”的意义
  开展“政策法规进校园”,其目的之一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认同相关的政策法规,并转化为自觉的个体行为,进一步辐射家庭甚至更大的社群。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落脚点。将“政策法规进校园”与综合实践活动融通,可以使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实践,更好地转变为学生的个体思想,形成价值认同,最终进一步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
  1. 形成价值体认。价值体认开始于价值体验,价值体验呈现出一种以身体之,以心悟之的过程。体验后通过辨别与选择,形成对价值的梳理和分析,让价值内化,从价值认知内化为价值认同。通过体验,政策法规才能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并走向认同。
  在融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中,学生既可以走访厨余垃圾处理厂,见证厨余垃圾经过加工变成肥料,也可以通过实验发现纽扣电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不同的实践形式,都能带来对“垃圾分类”必要性的相应体认。
  2. 促进行为自觉。个体的行为是思想的外显,思想上的认同会带来更大的行为自觉。这样的行为自觉可体现为学生自身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自觉遵守和学生对家人及所在社区的自觉宣传与行为监督。
  如学生们走访垃圾分类中心后,发现如果因为人们前期没有按相应的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工作人员将在臭气熏天的环境下付出更辛苦的劳动,更多的人力物力将因此被浪费……直观的感受内化为思想,又进一步外化为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还会告知家长胡乱投放垃圾的恶果,督促家人按类投放垃圾。
  (二)二者融通之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融通“政策法规进校园”与综合实践活动,能为这些基本目标的达成提供现实的生活情境。
  1. 习得问题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着重提升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把自己发现并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能初步解释问题并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在与“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的相互融通过程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更具有生活的真情境。
  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有居住高层住宅的学生发现自家小区执行楼层“撤桶”后带来了不便。这位学生针对该情况,组织同学组成活动小组,展开调研。通过一系列探究,对小区业主委员会提出了分时分段收集垃圾等建议,得到了采纳,解决了相关问题。
  2. 培养责任担当。“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这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小学阶段“责任担当”方面具体的目标指向。在与“政策法规进校园”的融通中,学生可通过对家人及所在社区的宣传与行为监督,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的意识。
  责任担当在家庭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就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家庭垃圾加以合理分类并进行投放,正是学生通过前期教育了然于心的,当学生在家里担负起倒垃圾之责,之前习得的垃圾分类知识就转化成切身的实践。学生在家庭中以身作则,并把前述实践过程中获取的价值体认与家长进行分享,小手拉大手,将影响整个家庭的思想与行为,而这样的分享与监督也可以进一步泛化到所在社区。责任担当,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起来。
  二、融通综合实践活动与“政策法规进校园”的路径与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二者融通的路径和方式。
  (一)融通的路径
  引导学生对“政策法规进校园”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并进一步转化为探究主题,展开后续的实践。这是融通的路径。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提问指向,可以产生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该政策法规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为什么——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政策法规;怎么做——“政策法规进校园”,我们该做些什么。除了这三个问题外还能衍生出其他问题,这些问题经过取舍与提炼,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活动主题。
  以“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为例,“垃圾分类我能行”“垃圾分类的意义”“我当小区垃圾监督员”就是三个基本问题的转化,“设计垃圾分类箱”则属于衍生问题的转化。
  (二)开展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方式是多元的,其基本的实践方式就有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三种,多元的实践方式助力问题解决,实现价值体认、责任担当和创意物化。
  1. 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指的是通过观察、记录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并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形成理性思维的过程。在“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中,诸如“为什么要制定这条政策法规”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寻求答案。
  例如,學生走访厨余垃圾处理场,采访垃圾分类工程师……这些实践过程是学生寻找“垃圾分类的意义”的过程。
  2. 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为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劳动。在“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中,学生在行动中实现对“该政策法规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政策法规进校园’后我们该做些什么”的践行。
  在“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中,可体现为到社区里担任“小小垃圾分类宣传员”“小小垃圾分类监督员”。
  3. 设计制作。综合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的“创意物化”目标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与这个目标相对应的是设计制作的实践方式。“政策法规进校园”之后开展的宣传,宣传品是可以交给学生去设计与制作的。
  “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学生除了设计宣传品,还可以对分类垃圾桶进行了外观与功能的改良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特征,为落实“政策法规进校园”提供了诸多途径;“政策法规进校园”也为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大量的探究主题。融通二者,将为彼此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故宫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要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写景类文章为例,浅析读写结合对语文素养建构的作用及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一、读写结合在建构语文素养中的作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
期刊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两场香港教师的学术活动,让我更深入对香港教师认真的职业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有了一些了解。  提携与传承  2018年7月15日,我们一行人参加了香港科技大学师生声乐作品音乐会,地点就在湾仔的香港演艺学院。晚上七点出发前,突如其来的暴雨影响了行程。最后大家顶着伞,紧赶慢赶地踩着时间点到了。每个人排队领到一张票,免费进场,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一份歌词(全英文),七点半时间一到,虽然到
期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一步更新了教学理念,强调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融合,使课堂教学回归以简约化为基础的本质。“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把莎士比亚的名言借鉴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简简单单地教“语”习“文”,追求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渗透理念,还原简约的教学目标  构建简约课堂教学目标,还原小学语文课堂的书香气息与文化韵味,让学生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与教师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基础。教师要引领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词语的内在涵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在体验中理解词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言语品位。  一、唤醒表象,触摸词语温度  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是直观形象思维,他们对词语的理解与感受,往往取决于生活表象的積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故而表象积累不厚,不能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受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而汉
期刊
《呼风唤雨的世纪》原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现编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发生如下变化。  一、文本教学解读  作为一篇说明文,作者路甬祥用不到600字的篇幅介绍了20世纪100年的科学成就,其语言特点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首先,语言高度概括。作者通过引用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概括科学成就多、发展快的现象,引人遐想;还通过典型的例子以点带面,从天地、大小等角
期刊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对语文课程而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要素都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摆脱传统的唯教材、唯教师的课程资源观,而且要纠正“开发课程资源就是编校本教材”的错误认识,要结合当前新教育技术与理念,综合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与管理经验,笔者认为,要着重对教材资源、生活资源、信息技术
期刊
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诞生了无数的艺术文化瑰宝,篆刻艺术便是其一。在小学美术课中开展篆刻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的艺术文化体验,这是落实德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由于篆刻艺术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教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理论传递变得具有趣味性,确保学生在接触篆刻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其次,围绕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落实技巧指
期刊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最受关注的热点。我们不仅要在观念上进一步提升、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更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践行。然而,纵观小学英语课堂,许多教师对于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融合核心素养理念做得还很不到位。因此,本文以李若涵老师执教的闽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 Weather Part B一课为例,具体剖析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落实到日常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一、关注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期刊
【摘 要】教案是教師教学准备结果的物化表现形态,集中体现了教师对特定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有机融合的深度理解,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图,既对教学过程起着导航作用,又是评价和反思教学效果的参照坐标。在教案撰写中,有效处理预设期待与生成空间的关系,并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运用好现代媒体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明确课标要求、教材意图与学生实际,作为安排预设期待的依据,要充分预见学生的学习困
期刊
2018年秋季,我们有幸赴美进行了为期十天的研修学习。在为期十天的研修过程中,我们走进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的几所高校,听取了教授们的专题讲座,了解到对方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走进了当地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走进了当地的教育局,了解了当地教育管理的方式。十天时间,讲座、交流等公务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在繁忙的活动中,我们脚步匆匆,同时也受益匪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