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而小学数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问题情境;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393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为初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問题情境在实际应用中,凭借自身的拓展性、探究性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确保了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新课标下展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创新,丰富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一个生动、趣味性课堂教学,以此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展开解决问题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生动形象、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在情景中直观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有效地展开数学问题分析、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知识点时,联系生活中的抽奖活动,进行实践情景创设,如,教师在一个盒子中放入红、黄、蓝三个小球,然后提出问题:小李三次从盒子中展开有放回的抽球,连续三次抽到蓝球的概率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展开实践,在实践情景中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设计趣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小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限制,其在数学知识学习中,会因为数学较为枯燥的知识体系,产生厌烦、畏难心理。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营造乐于参与、有吸引力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内化数学知识概念。因此,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将故事、游戏、互动活动融入问题情境中,并在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中,用新颖的问题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继而在无意识中被带入学习情境中,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感。
以“可能性”教学设计为例,教师用“多彩的节目”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游戏。让学生在教师准备好的箱子里抽取自己要表演的内容,比如唱歌、讲故事、跳舞等。在学生抽取任务前,教师要让学生猜一猜,自己抽到这些节目的概率有多少。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概率”“可能性”。抽到对应节目的学生表演节目,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然后教师再次拿出放着红色、绿色小球的盲盒,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摸小球,并请他们猜猜看摸出小球的颜色,将其记录在制作的表格中。如此,学生在具有浓厚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整体参与度明显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在活动参与中掌握“可能性”概念,有效地内化了数学知识。
三、创建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机制中,要求教师通过生活、学科知识的融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需创建生活化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元素中深入思考。一方面,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解读数学教材,将生活元素渗透在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如黑板、书包、文具盒、房子、饭桌等,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根据现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在问题探究与思考中,体验数学问题解题思路及其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调动学生基本认知,高效率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导入环节中,教师创设“共建文明城市”的故事情境,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请学生在图中找一找,都发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伙伴”。学生回答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图片上的花坛,哪一个更大一些?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从方格图中计算它们的面积,思考怎样用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增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体验感,教师可发放纸张,设计“图形变变变”的游戏,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使学生在直接参与中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图导入新课,增加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熟悉感,了解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在熟悉的场景中无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四、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在小学教育阶段为学生营造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课堂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实践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数学问题情境设计与应用,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可以基于数学知识提出探究性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在展开“图形与几何”部分知识教学时,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过程中要体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标志。其次,教师基于学生认知过程提出探究问题:生活中那些典型的几何图形,它们具有什么特征?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探究问题分析、探究问题解决,在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具有解释、说明数学知识概念的作用,对弱化数学学习难度,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但发挥问题情境积极影响的关键,在于确保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此,数学教学需结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及数学学科的育人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具体地呈现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探索热情。从而实现“寓教于乐、深入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唐建平.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与应用[J].学周刊,2021(15):135-136.
[2]陈祥玺.核心素养角度下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优化[J].当代家庭教育,2021(09):143-144.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问题情境;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4-393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初步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为初高中数学课程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問题情境在实际应用中,凭借自身的拓展性、探究性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习惯,确保了小学数学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学生兴趣,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新课标下展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创新,丰富课堂教学策略,构建一个生动、趣味性课堂教学,以此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展开解决问题教学时,可以创设一个生动形象、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在情景中直观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有效地展开数学问题分析、理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知识点时,联系生活中的抽奖活动,进行实践情景创设,如,教师在一个盒子中放入红、黄、蓝三个小球,然后提出问题:小李三次从盒子中展开有放回的抽球,连续三次抽到蓝球的概率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展开实践,在实践情景中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解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设计趣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小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限制,其在数学知识学习中,会因为数学较为枯燥的知识体系,产生厌烦、畏难心理。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营造乐于参与、有吸引力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内化数学知识概念。因此,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将故事、游戏、互动活动融入问题情境中,并在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中,用新颖的问题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心,继而在无意识中被带入学习情境中,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感。
以“可能性”教学设计为例,教师用“多彩的节目”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游戏。让学生在教师准备好的箱子里抽取自己要表演的内容,比如唱歌、讲故事、跳舞等。在学生抽取任务前,教师要让学生猜一猜,自己抽到这些节目的概率有多少。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概率”“可能性”。抽到对应节目的学生表演节目,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然后教师再次拿出放着红色、绿色小球的盲盒,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摸小球,并请他们猜猜看摸出小球的颜色,将其记录在制作的表格中。如此,学生在具有浓厚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整体参与度明显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在活动参与中掌握“可能性”概念,有效地内化了数学知识。
三、创建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机制中,要求教师通过生活、学科知识的融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需创建生活化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元素中深入思考。一方面,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解读数学教材,将生活元素渗透在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如黑板、书包、文具盒、房子、饭桌等,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根据现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问题。同时,在问题探究与思考中,体验数学问题解题思路及其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调动学生基本认知,高效率地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导入环节中,教师创设“共建文明城市”的故事情境,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请学生在图中找一找,都发现了哪些熟悉的“图形伙伴”。学生回答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想一想:图片上的花坛,哪一个更大一些?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从方格图中计算它们的面积,思考怎样用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增强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体验感,教师可发放纸张,设计“图形变变变”的游戏,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使学生在直接参与中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上述案例中,教师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图导入新课,增加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熟悉感,了解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在熟悉的场景中无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增强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四、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在小学教育阶段为学生营造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课堂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实践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数学问题情境设计与应用,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探究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可以基于数学知识提出探究性问题,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分析、思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在展开“图形与几何”部分知识教学时,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过程中要体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标志。其次,教师基于学生认知过程提出探究问题:生活中那些典型的几何图形,它们具有什么特征?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探究问题分析、探究问题解决,在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
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具有解释、说明数学知识概念的作用,对弱化数学学习难度,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但发挥问题情境积极影响的关键,在于确保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此,数学教学需结合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及数学学科的育人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具体地呈现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探索热情。从而实现“寓教于乐、深入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唐建平.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与应用[J].学周刊,2021(15):135-136.
[2]陈祥玺.核心素养角度下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优化[J].当代家庭教育,2021(09):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