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孩子们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14日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逝世纪念日。他的家教经验对我们这些新生代父母也很有借鉴意义哦,一起看看吧!
  游戏场的好伙伴
  马克思是孩子们最好的伙伴,他经常说:“让孩子们到我这里来吧,不要阻止他们。”他同他们一起奔跑跳跃,玩各种最热闹、最好玩的游戏,一玩就是几个钟头。比如,他曾多次亲手折叠各种纸船,把它们编成两支舰队,放进一个大水桶里,陪孩子们玩“海战”,然后,让孩子们用火点燃纸船,在一片欢呼声中把交战双方的“舰队”全部烧掉。当马克思一家流亡在英国伦敦的时候,他还常常同孩子们玩一种“骑兵游戏”,这时,马克思就被孩子们当作一匹出色的马“套”在椅子上,听任坐在椅子上的“骑手们”的吩咐,拉着向前奔跑。在格拉弗顿坊,马克思一有闲暇,不满五岁的小女儿,就会骑到他的肩上,小手紧抓住那稍带斑白的浓密的“鬃毛”,尽情享受
  “奔马”的乐趣。最精彩的一次是,马克思最宠爱的小外孙琼尼,从巴黎来伦敦度假,小家伙硬指派外祖父变成一辆公共马车,指派恩格斯和李卜克内西做拉车的马,自己坐在驭手座上——马克思的两肩。马克思他们就真得配合着奔跑起来,琼尼高兴地用德文、英文、法文轮流吆喝:
  “往前跑!快跑!好呵!”
  亲切的家庭绰号
  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在一篇回忆录中,深情地追叙了起绰号的有趣故事,这些绰号往往同他们读过的作品中的某个主人公相关。她们见慈祥的父亲面孔上红里透黑,又有一头乌发和一绺浓黑的大胡须,就都亲昵地唤他“摩尔”。而马克思也一点不感到这有损他的父亲威严。马克思夫人被叫做“妈咪”,三个孩子中的老大燕妮叫“中国皇帝奎奎”或“狄”,老二劳拉叫“白鹦鹉师傅”,老三艾威林叫“中国皇子古古”或“杜西”;被孩子们看作家中“第二个父亲”的恩格斯,因对普法战争进程的预测精确到料事如神的地步,又别具风度,大家叫他“将军”。所有这些绰号,健康、有趣、贴切,有的刻画了个性,有的充满了颂扬,有的带着诙谐,充满着一种长幼之间特有的、亲密无间的情趣,体现着马克思对孩子们的教养和情操陶冶。
  讲故事的能手
  马克思是讲故事的能手,每讲一次,都给孩子们带来心灵上最好的享受。艾琳娜在回忆录中说:
  “他给我讲过的那个木匠被富翁杀死的故事,一直牢记在我心里,我不相信有谁能讲得像他那样好。”有一个关于魔术师汉斯·吕克尔的故事,他一个月接一个月的讲下去,渐渐地竟编成了一整套最奇妙的故事。为了满足女儿们的渴求,他甚至答应给她们专门写一个以格拉古的历史为题材的剧本,只是因为太忙,计划才未实现。
  马克思不仅善于为孩子们编讲故事,他还习惯于大声念故事给孩子们听。像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希腊故事《一千零一夜》,德国叙事诗《尼贝龙根之歌》,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剧本,他都在家中反复朗读并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过。
  在马克思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孩子们从小就熟读格林兄弟的童话和有关“白雪公主”、“青髯王”等许多德国民间故事。他们一家常举行名著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多、背得熟、背得好,以致于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成为熟知世界文学名著的“书迷”。这当中,马克思还很注意保护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有一次,小女儿艾琳娜受到马利亚特航海故事的激发后,竟异想天开地要女扮男装,也去偷偷地租一艘军舰充当一名“舰长”。马克思知道后,悄悄告诉她,在计划没有完全成熟前,不能把这件事泄露给任何人,这使得艾琳娜始终对此保持着美好的憧憬。
  责编 林楠
其他文献
辰辰今年已经4岁半了,各方面发展得都不错,也能和小伙伴一起友好相处,就是有一点不好,自尊心非常强。比如,幼儿园老师让她表演一个节目,她表演得不好,老师还没有说什么,她自己就会大哭不止,好像没脸见人了似的;在家里弹琴时,如果有音符弹错了,她自己也知道,却就是不让别人说。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处理?  研究表明:3岁左右孩子的自尊感便开始萌发。自尊感作为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发展受父母、教师、环
期刊
孩子的问题就是这样,而且很少有只问一两个就能作罢的。虽然有时候孩子的问题也会带着些无理取闹的成分,但有时候这些问题很有连贯性。那些思考的连续性,常让妈妈们吃惊:“他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刷牙?”“刷牙是要给我们的小牙齿洗澡,因为我们每天吃那么多食物,都是那些可爱的小牙齿帮忙把食物嚼碎我们才能吞下去,小牙齿就被食物弄脏了,所以它要洗澡。”  “不洗就会臭臭!”“对,还会坏掉,长
期刊
穿衣、吃饭、收放玩具,孩子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特别是早晨,常常因为孩子的磨蹭,误了入园时间。即使你发脾气,他还是不慌不忙的样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天生慢性子  有一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好像天生就是慢条斯理的,做什么事都快不起来。这种孩子经常会边做事边思考,所以行动上显得比较慢。  耐心是最好的办法。你要接受孩子这一特点,为他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比如,孩子因为考虑得比较周全而行动慢,你首先要表扬
期刊
孩子爸爸平时陪儿子的时间虽然不多,但他为孩子的成长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那就是表格化管理。  在他的提议下,我们为儿子制定了一个表格,竖栏是日期,横栏是每天要做的事一起床、刷牙、吃早饭、学习、吃午饭、午睡、运动、吃晚饭、弹钢琴、睡觉,表现好就打“√”,表现不好就打“×”。我们准备了一张很大的纸,和儿子一起把表做好,然后贴在门上。  儿子很喜欢这张表。为了每一项都得“√”,他真的会严格要求自己,刚开
期刊
不能在同一地方被绊倒两次,我常这样提醒自己,可事实上我却在同一地方被绊倒多次。  事情还得从家中小儿说起,自从他会蹒跚起步,家里就难得消停,不是摸摸这,就是抓抓那,东西经过他的手,常被“摧残”得面目全非。稍不留神,他就会生出不少麻烦。如今四岁了,本以为大了省心了,可他偏偏喜欢上了“发明创造”,不管逮着什么东西都要“折腾”一番,胡拆乱卸,以致好好的玩具半天不到的工夫,便只剩下“残骸”了。  故而,有
期刊
“给孩子布置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相信自己能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家庭教育家伊丽莎白·邦得里说,“习惯于承担家务的孩子,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缺乏这种体验和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适应生活。”  厨房教育是现今世界各国推崇的一项亲子教育理念,鼓励家长利用厨房对孩子进行教育。  2002年7月,我在日本北海道的郊区生活了一段时间。我的邻居桥本是株式会社的科长,他妻子是家庭主妇。他们有两个孩子
期刊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为孩子吃饭这个事情伤脑筋,“吃饭习惯不好”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可多数时候却又束手无策,在此给家长朋友答疑解惑,帮家长有效解决孩子吃饭“难题”。  边吃边玩  儿子五岁了,非常活泼可爱,可是每逢吃饭就让我们束手无策。他从来都不好好坐下吃饭,边吃边玩,经常是吃一顿饭需要花费两个小时。  原因分析:  孩子早已吃饱了,父母却要求孩子一定要都吃光或再添饭;  平时过分迁就孩子,以致孩子太
期刊
暗语一:哭闹  因为工作原因,妈妈把妮妮放到奶奶家整整半个月。接回家后,原来乖巧的妮妮,现在却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儿大哭大闹,要不就是毫无缘由地发小脾气,又或是粘着爸爸妈妈寸步不离,活像一个小尾巴。  破译密码:关爱  虽然孩子很小,但感情却很丰富。长时间被冷落,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从而焦躁不安。他们需要被关注、关心时,因没有足够的能力表达出来。所以常常以“无理取闹”的方式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  因此
期刊
现在当一位称职的妈妈,其善于持家的基本内涵已不再是节衣缩食,而是懂得支出有序、积累有度,在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基础上保证资产稳定增值,为孩子、为家庭多设立一道保障,而这就需要妈妈们掌握一些必要的投资理财技巧。  善买保险:为家人遮风挡雨  女人一旦进入母亲这个角色,天生的母性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忘我、无私,为了孩子和家人愿意奉献一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多保险代理人把目光瞄准了母亲。他们的这一策略不
期刊
对孩子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最信任的人首先应该是妈妈。在妇女节即将到来的这个特殊时刻,找一个午后的空暇时间,辟一处独享的舒适空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妈妈”主题的图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重温母子情深,收获与孩子一同成长的感动吧!  1、充满温情的母爱倾诉  美国的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和克雷门·赫德为我们呈现的《逃家小兔》,是一个有趣又充满温情的爱心捉迷藏游戏。小兔子告诉妈妈:我要离家出走了!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