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宁、词、句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批改,然后综合考量给出最恰当的等级和评语,可是学生在拿到作文后只关心得了个什么等级,未认真思考过老师的批注和修改的意义。自己写的差在哪里,老师改的“妙”在何处,更是无人问津。时间久了,老师越改越累,学生却收获甚微。作文批改已沦为一种形式,名存实亡。如何走出这一误区,使学生积极、乐观地投入到作文评改中来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俗话说,好事多磨,普通陶土要经过反复雕琢烤制才能成为精美瓷器。一篇文章,在完成初稿后,也要经过精雕细琢,反复修改才能成为佳作。很多学生对此并不能充分理解,更不可能付诸实践。可见,让学生充分认识“改”的重要性,是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一环。为此,笔者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名家在编写著作过程中反复改稿的感人故事。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法国作家莫泊桑为了自己的文章更生动,每天观察一种事物反复记录推敲;美国作家海明威拖着病残的身体进行了二百多次的修改才完成了《老人与海》。同时也不断鼓励和表扬班上因为善于修改习作水平提升了的同学,并向大家展示他们的初稿和反复修改后的作品,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的含义。有了学习的榜样,学生评改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也让他们对“改”这一字理解得更加透彻。
要提高学生评改习作的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学生首次学习修改符号是通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教学时,笔者先出示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的习作《一幅画像》,通过读文让学生初步认识修改符号。然后出示一篇带有共性的例文公开赏析批改,根据习作目标训练点,笔者边指导边运用修改符号示范批改过程,让学生在字斟句酌、共同推敲商讨中学会使用修改符号。
说到作文修改的方法,教师最喜欢教给学生的是“调、补、增、删、换”五法,以为教了这五法,学生就会修改作文了,可学生依旧改不出什么名堂。是学生悟性不高吗?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作文写得不准确、不完整、不具体,均与认识事物不足有关,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将这些不足之处提炼出来,一一分析给学生听。如有的学生作文中的人物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做一个动作,也没有任何表情,给人感觉一点儿也不鲜活,就像一个“木头人”。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些学生习作中带有共性的不足之处进行细致讲解,并示范修改,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感悟,逐渐明白何为“调、补、增、删、换”,从而习得方法,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作文评价要多元化,父母、老师、同学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之间互相修改,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他们的生活感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文字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别。因此,教会学生间互改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为此,笔者经常开展作文评改课。每一次习作后,笔者先把文章收集起来,通读一遍,作大概了解,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归纳整理,评改课上将这些问题逐一列出提醒学生。互改环节主要分以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几人分成一个小组,互相交换作品,轻声朗读他人习作,了解主要内容,看看文中所用的素材是否符合习作要求。第二步,一人朗读,其他人听,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思路。一段时间后,将小组人数逐步缩减,变为同桌互评或一帮一互评,即习作水平高的学生帮助习作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习作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生互改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自己写文章时无从下笔,抓耳挠腮,但面对别人的文章改起来却头头是道。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习作目标写出一两条评语,有学生常因为不服气别人对自己文章的评定而辩论。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笔者都会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列举更多的证据来说服别人,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写作水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只有作者本人才最了解自己的作品,因何而作亦因何而改。笔者想,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只有自己掌握了修改本领,将来才能“丰衣足食”。而文章的修改离不开“读”,“朗读”是鉴定文章是否改好的有效方法。小学生因为其内部言语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他们需要依赖声音来刺激大脑的思维,朗读能最大程度让学生发现语句不通、拗口难读的词句,从而及时修改,使得文章通篇更加流畅。
在学生写完作文以后,笔者都会让学生有感情地把自己的作品大声读出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发现不通顺的句子并及时修改。笔者教给学生自改作文四读法:首先,宁宁入目,通读全文,对照习作目标要求,查看选材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其次,段段思考,默读全文,把不具体的地方写具体,把重复多余的内容删掉;再次,句句欣赏,轻声细品,修改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和标点符号;最后,感情朗读,全面检查润色。四读,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要读四遍,四读法只是让学生慢慢地学会从哪些方面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要以教师为主导,每次点评时,教师必须先指出这次改评文章的侧重点和评改目标,使学生有依据地改,有方向地改。这样,学生经过循序渐进地训练,作文评改能力才会逐步提升。
实践证明,“多改”强于“多写”,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自改和互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写,并没有好的动力系统相助,時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兴趣,降低写作热情。为此,笔者配合作文评改课开展了集卡活动、积分活动、稿费活动、凡人亮语活动、设计装帧大赛活动等,每个学期采用1~2种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逐步养成“推敲”作文的好习惯。笔者采用积分活动激发学生作文评改热情。将每日小记,每周一文,“小荷尖尖”作文周报作为加分项。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1~2名小编辑,负责人选周报习作的审稿,如找出文章中的错误本人将获得加分,而被指出错误的文章,其作者就要扣分。笔者还把个人得分和小组积分挂钩,小组积分达到一定水平可以上一个新的等级,以集体荣誉促使学生努力向上。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错误、语病明显减少,积分制使学生对待习作的态度更加认真仔细了,作文评改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写不是目的,爱写、会写、写得好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实践证明,不能只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文,学会如何“改”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分析评改文章,他们的作文才能越写越好,越改越好,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一、名家引路,兴趣开端
俗话说,好事多磨,普通陶土要经过反复雕琢烤制才能成为精美瓷器。一篇文章,在完成初稿后,也要经过精雕细琢,反复修改才能成为佳作。很多学生对此并不能充分理解,更不可能付诸实践。可见,让学生充分认识“改”的重要性,是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一环。为此,笔者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名家在编写著作过程中反复改稿的感人故事。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法国作家莫泊桑为了自己的文章更生动,每天观察一种事物反复记录推敲;美国作家海明威拖着病残的身体进行了二百多次的修改才完成了《老人与海》。同时也不断鼓励和表扬班上因为善于修改习作水平提升了的同学,并向大家展示他们的初稿和反复修改后的作品,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的含义。有了学习的榜样,学生评改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也让他们对“改”这一字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例文赏析,习得方法
要提高学生评改习作的能力,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学生首次学习修改符号是通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教学时,笔者先出示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的习作《一幅画像》,通过读文让学生初步认识修改符号。然后出示一篇带有共性的例文公开赏析批改,根据习作目标训练点,笔者边指导边运用修改符号示范批改过程,让学生在字斟句酌、共同推敲商讨中学会使用修改符号。
说到作文修改的方法,教师最喜欢教给学生的是“调、补、增、删、换”五法,以为教了这五法,学生就会修改作文了,可学生依旧改不出什么名堂。是学生悟性不高吗?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作文写得不准确、不完整、不具体,均与认识事物不足有关,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将这些不足之处提炼出来,一一分析给学生听。如有的学生作文中的人物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做一个动作,也没有任何表情,给人感觉一点儿也不鲜活,就像一个“木头人”。我们就要善于抓住这些学生习作中带有共性的不足之处进行细致讲解,并示范修改,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感悟,逐渐明白何为“调、补、增、删、换”,从而习得方法,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三、互读互改,取长补短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作文评价要多元化,父母、老师、同学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之间互相修改,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他们的生活感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文字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别。因此,教会学生间互改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为此,笔者经常开展作文评改课。每一次习作后,笔者先把文章收集起来,通读一遍,作大概了解,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归纳整理,评改课上将这些问题逐一列出提醒学生。互改环节主要分以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几人分成一个小组,互相交换作品,轻声朗读他人习作,了解主要内容,看看文中所用的素材是否符合习作要求。第二步,一人朗读,其他人听,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思路。一段时间后,将小组人数逐步缩减,变为同桌互评或一帮一互评,即习作水平高的学生帮助习作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这样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习作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生互改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自己写文章时无从下笔,抓耳挠腮,但面对别人的文章改起来却头头是道。笔者要求学生根据习作目标写出一两条评语,有学生常因为不服气别人对自己文章的评定而辩论。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笔者都会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列举更多的证据来说服别人,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写作水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四、自我评改,改写相合
叶圣陶先生说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只有作者本人才最了解自己的作品,因何而作亦因何而改。笔者想,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只有自己掌握了修改本领,将来才能“丰衣足食”。而文章的修改离不开“读”,“朗读”是鉴定文章是否改好的有效方法。小学生因为其内部言语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他们需要依赖声音来刺激大脑的思维,朗读能最大程度让学生发现语句不通、拗口难读的词句,从而及时修改,使得文章通篇更加流畅。
在学生写完作文以后,笔者都会让学生有感情地把自己的作品大声读出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更容易发现不通顺的句子并及时修改。笔者教给学生自改作文四读法:首先,宁宁入目,通读全文,对照习作目标要求,查看选材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其次,段段思考,默读全文,把不具体的地方写具体,把重复多余的内容删掉;再次,句句欣赏,轻声细品,修改错别字、不通顺的语句和标点符号;最后,感情朗读,全面检查润色。四读,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要读四遍,四读法只是让学生慢慢地学会从哪些方面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要以教师为主导,每次点评时,教师必须先指出这次改评文章的侧重点和评改目标,使学生有依据地改,有方向地改。这样,学生经过循序渐进地训练,作文评改能力才会逐步提升。
五、动力相助,激发热情
实践证明,“多改”强于“多写”,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在自改和互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写,并没有好的动力系统相助,時间长了,学生就会失去兴趣,降低写作热情。为此,笔者配合作文评改课开展了集卡活动、积分活动、稿费活动、凡人亮语活动、设计装帧大赛活动等,每个学期采用1~2种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逐步养成“推敲”作文的好习惯。笔者采用积分活动激发学生作文评改热情。将每日小记,每周一文,“小荷尖尖”作文周报作为加分项。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1~2名小编辑,负责人选周报习作的审稿,如找出文章中的错误本人将获得加分,而被指出错误的文章,其作者就要扣分。笔者还把个人得分和小组积分挂钩,小组积分达到一定水平可以上一个新的等级,以集体荣誉促使学生努力向上。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错误、语病明显减少,积分制使学生对待习作的态度更加认真仔细了,作文评改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作为教师,我们既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写不是目的,爱写、会写、写得好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实践证明,不能只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文,学会如何“改”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分析评改文章,他们的作文才能越写越好,越改越好,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