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下徜徉
伦敦的雾,似乎最先从海德公园湖水的涟漪中荡漾出来。那雾,闪动着水色与橙黄的灯影,丝丝缕缕,烟一般从湖面升腾起来。周围的景色也生动起来。
湖水安详平静,水波不兴,番红花的落英,星星点点地漂浮在上面。被一个梦境切掉了半轮的月亮,静静地游弋在上面。菩提树的树冠撑起一面面硕大的伞,曦光从伞盖中透露出来,斑斑点点抛洒在湖面上,湖水如同一张唱片,那些无声无字的歌便飞扬出来。
对于那些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的学子,这月光灯影下的湖畔,使海德公园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那年,林徽因17岁,已是风姿绰约的纯情少女。她的美丽,令许多青年男子倾倒。然而,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以一个诗人独到的慧眼,从她谜一样的眼睛中,读出她与生俱来的忧郁。他便是25岁的徐志摩。
他们总是踩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湖畔的石板路上漫步。远处尖顶教堂里晚祷的钟声,在他们身后幽远而苍凉地响起。那金属的声音是一种感召,总是让他们怀想起一样的隔山灯火。
他们走上海德公园长湖和九曲湖之间的一座小桥,徽因耳边响起波浪一样的话语:“徽因,在这样的时候,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她微笑不语,伸手摘下一枚菩提树的叶片,轻轻地衔在嘴上。白衣白裙的金发少女,三三两两,用长篙撑着小船从桥洞下穿过,把一串串青春烂漫的笑声远远带开去。雾和月光的帷幕被掀开,又迅即合拢在公园中,只看见叶子一样飘过水面的白色影子,让人心驰神往。
“我很想像英国姑娘一样,用篙撑起小船,穿过桥洞,在水中箭一样划行,可惜我试过几次,那篙在我手里不听摆布,不是原地打转,就是没头没脑地往桥墩上撞。”志摩说。
徽因默默地走着。
“你知道泰晤士河最美的是什么吗?是那伦敦的雾和月光,像母亲一样梳理你的发丝,擦你眼角的泪滴。有了这雾、这月光,你才不会感到无家可归。它成了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志摩继续说,“你知道吗?不是谁都有这种感受的。这美总是给你一种战栗,这才是美的真正品质。没有战栗,美也就没有了。”
她总是默默地听他说话,看着他的镜片后面,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她觉得,他笑的时候很沉郁,笑容常常在中途就被那长长柔柔的下巴很吝啬地兜了回去。一个25岁的青年,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有这种笑容。
“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了。徽因,你知道吗?我查过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谁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入金融界的。徽因,我的最高理想,是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可是现在做不成了,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
他娓娓地说着,眼睛定定地看着湖水,仿佛他的满腹心事已交付给荡漾在水波里的影子。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一如既往地怀念着,1920年那一个个酒一样浓烈的月光之夜。
十年后,徽因写下注定要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的名作《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照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两岸里闪映着灯光,
你眼里含着泪,我心里着了慌。
……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心弦颤动
初相识的时候,志摩的目光就让她的心不可名状地颤动了一下。
那天,在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的陈通伯带志摩去拜访林长民。林长民很快就喜欢上了志摩。他们谈得很开心。更多时候,林长民谈起徽因,甚至当着这个陌生青年的面喊她的乳名“徽徽”。
徽因莫名其妙地发现,志摩的目光里有一种异样的神情。她不时地注意到他那长长柔柔的下巴。当那下巴总是恰如其分地收回他的微笑时,她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趣。
林长民问志摩:“徐先生府上在海宁什么地方?”
“硖石。”
“硖石?”林长民的眼睛放出光来,“家严曾任海宁知县,硖石我是去过的。镜一样的平原上,镇两侧兀自矗起两座秀丽的山峰,你们那里叫双山。东山很美,那时我还小,常爬到山坡上去。那山坡上有种浮石,放在水里沉不下去。西山有一种芦苇,丢到水里却一下就沉下去了,你说怪不怪?”
志摩笑了:“浮石沉芦,是硖石两件罕事,难得您还记得那么清楚。”
两人欣然一笑,不由自主地用硖石土话聊了起来。
从此,志摩成了林家常客。林长民写字陶然忘机,有时徽因便同志摩在里屋聊天。一天,徽因、志摩双双从里屋出来,林长民放下笔,竟脱口对陈通伯等客人叫道:“你们看,我家徽徽和志摩是不是天生的一对?”
徽因和志摩顿时红了脸。陈通伯也感到突兀,张大了嘴巴。
为你写诗
有时,聊得晚了,林长民也让女儿代自己送徐志摩一段路。他们沿着石板路缓缓地走着,浓重的雾气悄悄地弥漫开来。头上不时有几片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那个季节已退到时光的边缘。
“又是一叶便知天下秋了。”志摩感叹着。
“徽因,你知道我最怕秋天。”他捡起一片叶子,放在鼻子下嗅着,仿佛要把那生命的余烬吸进肺里,“这是离人心上秋啊!三年了,我感觉自己就像这片叶子,在不定的风里飘来飘去,不知道哪儿是我的归宿。”
他的眼里噙满泪水。她哪里知道,长期以来,这种莫名的忧伤何曾离开过志摩一时。
志摩在美国学经济学期间,接触到罗素的哲学,毅然决定到英国投师罗素门下,罗素却因与校方意见相左被解聘,已去中国讲学。志摩与心中的圣哲失之交臂。被希望折磨得几近绝望的他,只得先考取伦敦大学的经济学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知名作家狄更生。狄氏费了一番周折,才推荐他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读特别生。
徽因默默地听着,多想把纤细的手搭上他微微抖動的肩头。
“徽因,我真的写了一首诗,可以读给你听吗?”志摩问。徽因点点头,心跳仿佛加快了。
草上的露珠儿
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
新归来的燕儿
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
志摩那夹杂着硖石官话的男中音,在夜雾里缭绕着:
嗤嗤!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瑶瑜,
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
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
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徽因不由自主地接下去:
诗人哟!可不是春在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
志摩的眸子倏然亮了:
这一声霹雳
震破了漫天的云雾,
显焕的旭日
又升临在黄金的宝座;
柔软的南风
吹皱了大海慷慨的面容,
洁白的海鸥
上穿云下破浪自在优游;
徽因又接下去:
诗人哟!可不是起航的时候,
还不准备你
歌吟的渔舟!
志摩亢奋地说:“徽因,你的句子真是妙极了!”他朗诵的语调更加昂扬了:
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
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
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
徽因双手捂住脸庞,不敢让志摩看见,泪水已涌出她的眼睛。晚祷的钟声苍老地在远处咳了两声,志摩停住脚步。半分钟之后,他把手伸给徽因,徽因却把手电筒塞到他手里。
她有几分怅然地望着那缕光束,如一片橙黄的叶子,朦朦胧胧地飘进远处的雾岚。
(摘自《细香常伴月静天:林徽因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图/亦心)
伦敦的雾,似乎最先从海德公园湖水的涟漪中荡漾出来。那雾,闪动着水色与橙黄的灯影,丝丝缕缕,烟一般从湖面升腾起来。周围的景色也生动起来。
湖水安详平静,水波不兴,番红花的落英,星星点点地漂浮在上面。被一个梦境切掉了半轮的月亮,静静地游弋在上面。菩提树的树冠撑起一面面硕大的伞,曦光从伞盖中透露出来,斑斑点点抛洒在湖面上,湖水如同一张唱片,那些无声无字的歌便飞扬出来。
对于那些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的学子,这月光灯影下的湖畔,使海德公园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
那年,林徽因17岁,已是风姿绰约的纯情少女。她的美丽,令许多青年男子倾倒。然而,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以一个诗人独到的慧眼,从她谜一样的眼睛中,读出她与生俱来的忧郁。他便是25岁的徐志摩。
他们总是踩着泼洒下来的月光和雾,静静地在湖畔的石板路上漫步。远处尖顶教堂里晚祷的钟声,在他们身后幽远而苍凉地响起。那金属的声音是一种感召,总是让他们怀想起一样的隔山灯火。
他们走上海德公园长湖和九曲湖之间的一座小桥,徽因耳边响起波浪一样的话语:“徽因,在这样的时候,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她微笑不语,伸手摘下一枚菩提树的叶片,轻轻地衔在嘴上。白衣白裙的金发少女,三三两两,用长篙撑着小船从桥洞下穿过,把一串串青春烂漫的笑声远远带开去。雾和月光的帷幕被掀开,又迅即合拢在公园中,只看见叶子一样飘过水面的白色影子,让人心驰神往。
“我很想像英国姑娘一样,用篙撑起小船,穿过桥洞,在水中箭一样划行,可惜我试过几次,那篙在我手里不听摆布,不是原地打转,就是没头没脑地往桥墩上撞。”志摩说。
徽因默默地走着。
“你知道泰晤士河最美的是什么吗?是那伦敦的雾和月光,像母亲一样梳理你的发丝,擦你眼角的泪滴。有了这雾、这月光,你才不会感到无家可归。它成了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志摩继续说,“你知道吗?不是谁都有这种感受的。这美总是给你一种战栗,这才是美的真正品质。没有战栗,美也就没有了。”
她总是默默地听他说话,看着他的镜片后面,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她觉得,他笑的时候很沉郁,笑容常常在中途就被那长长柔柔的下巴很吝啬地兜了回去。一个25岁的青年,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有这种笑容。
“我想,我以后要做诗人了。徽因,你知道吗?我查过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谁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入金融界的。徽因,我的最高理想,是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可是现在做不成了,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是想写诗。”
他娓娓地说着,眼睛定定地看着湖水,仿佛他的满腹心事已交付给荡漾在水波里的影子。
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一如既往地怀念着,1920年那一个个酒一样浓烈的月光之夜。
十年后,徽因写下注定要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册的名作《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照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两岸里闪映着灯光,
你眼里含着泪,我心里着了慌。
……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心弦颤动
初相识的时候,志摩的目光就让她的心不可名状地颤动了一下。
那天,在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的陈通伯带志摩去拜访林长民。林长民很快就喜欢上了志摩。他们谈得很开心。更多时候,林长民谈起徽因,甚至当着这个陌生青年的面喊她的乳名“徽徽”。
徽因莫名其妙地发现,志摩的目光里有一种异样的神情。她不时地注意到他那长长柔柔的下巴。当那下巴总是恰如其分地收回他的微笑时,她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趣。
林长民问志摩:“徐先生府上在海宁什么地方?”
“硖石。”
“硖石?”林长民的眼睛放出光来,“家严曾任海宁知县,硖石我是去过的。镜一样的平原上,镇两侧兀自矗起两座秀丽的山峰,你们那里叫双山。东山很美,那时我还小,常爬到山坡上去。那山坡上有种浮石,放在水里沉不下去。西山有一种芦苇,丢到水里却一下就沉下去了,你说怪不怪?”
志摩笑了:“浮石沉芦,是硖石两件罕事,难得您还记得那么清楚。”
两人欣然一笑,不由自主地用硖石土话聊了起来。
从此,志摩成了林家常客。林长民写字陶然忘机,有时徽因便同志摩在里屋聊天。一天,徽因、志摩双双从里屋出来,林长民放下笔,竟脱口对陈通伯等客人叫道:“你们看,我家徽徽和志摩是不是天生的一对?”
徽因和志摩顿时红了脸。陈通伯也感到突兀,张大了嘴巴。
为你写诗
有时,聊得晚了,林长民也让女儿代自己送徐志摩一段路。他们沿着石板路缓缓地走着,浓重的雾气悄悄地弥漫开来。头上不时有几片枯黄的叶子飘落下来,那个季节已退到时光的边缘。
“又是一叶便知天下秋了。”志摩感叹着。
“徽因,你知道我最怕秋天。”他捡起一片叶子,放在鼻子下嗅着,仿佛要把那生命的余烬吸进肺里,“这是离人心上秋啊!三年了,我感觉自己就像这片叶子,在不定的风里飘来飘去,不知道哪儿是我的归宿。”
他的眼里噙满泪水。她哪里知道,长期以来,这种莫名的忧伤何曾离开过志摩一时。
志摩在美国学经济学期间,接触到罗素的哲学,毅然决定到英国投师罗素门下,罗素却因与校方意见相左被解聘,已去中国讲学。志摩与心中的圣哲失之交臂。被希望折磨得几近绝望的他,只得先考取伦敦大学的经济学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知名作家狄更生。狄氏费了一番周折,才推荐他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读特别生。
徽因默默地听着,多想把纤细的手搭上他微微抖動的肩头。
“徽因,我真的写了一首诗,可以读给你听吗?”志摩问。徽因点点头,心跳仿佛加快了。
草上的露珠儿
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
新归来的燕儿
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
志摩那夹杂着硖石官话的男中音,在夜雾里缭绕着:
嗤嗤!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瑶瑜,
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
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
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徽因不由自主地接下去:
诗人哟!可不是春在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
志摩的眸子倏然亮了:
这一声霹雳
震破了漫天的云雾,
显焕的旭日
又升临在黄金的宝座;
柔软的南风
吹皱了大海慷慨的面容,
洁白的海鸥
上穿云下破浪自在优游;
徽因又接下去:
诗人哟!可不是起航的时候,
还不准备你
歌吟的渔舟!
志摩亢奋地说:“徽因,你的句子真是妙极了!”他朗诵的语调更加昂扬了:
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
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
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
徽因双手捂住脸庞,不敢让志摩看见,泪水已涌出她的眼睛。晚祷的钟声苍老地在远处咳了两声,志摩停住脚步。半分钟之后,他把手伸给徽因,徽因却把手电筒塞到他手里。
她有几分怅然地望着那缕光束,如一片橙黄的叶子,朦朦胧胧地飘进远处的雾岚。
(摘自《细香常伴月静天:林徽因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图/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