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设计即产品以数字化、虚拟化方式设计生产与呈现。这一类设计用传统美学无法解释其新的视觉形态,于是出现了新的美学特征--虚拟审美。研究从虚拟美学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地域文化保护,结合具体的APP设计实践活动,以三维立体虚拟交互的方式对地域文化保护提出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虚拟美学;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
1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内涵及时代趋势
人类经过不断造物发展到现代文明世界,造物区别于自然界形成第二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上区别于第一自然而带有人的特征。设计可以看成是造物活动的事先规划,任何物在可用之前的制造方法和规划过程都可以理解为设计。
现代设计进入21世纪的后现代设计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非物质设计。其中虚拟产品设计是非物质设计中的重要一个领域。非物质设计建立在物质设计基础上,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设计。虚拟设计作为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有它自身的审美特点-虚拟审美(Aesthetics of Virtuality)。传统美学是虚拟美学的基础,而虚拟美学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创新、数字媒介和艺术化的美学。接下来我们以地域文化虚拟化保护为例,分析虚拟美学审美特征。
(一)技术性特征
虚拟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使设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甚至不受现实生活中的制度,规范甚至道德和法律等等的约束,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虚拟世界),重新理解艺术,这是一种数字化时代的美学特征。从虚拟产品的创作形式来看,虚拟美学对技术方面依赖性很高,是依赖于技术的美学。在虚拟的创作中,技术是作为虚拟创作和审美的基础,但又和艺术密不可分,虚拟技术在虚拟创作中的应用,又以传统审美为基础,进而使人们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制作方式重新理解,在虚拟的世界里,技术、艺术、审美与人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当中密布可分。虚拟场景中的立体可视化呈现且可比拟现实操作的交互体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二)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是虚拟现实与传统艺术创作所共有的特点。虚拟现实作品的特点是受众在体验虚拟作品有限的视觉元素中可激发再创造,而虚拟现实创新的本质是虚拟中认知与再创造。所谓虚拟创作,就是虚拟当下或者即将到达的未来还没有发生的状况,这就给创作主体提供超前创作且呈现的机会。虚拟技术可以虚拟出想象的概念性认识,它能促进认知的发展与进步。陕西AR数字博物馆就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加强用户对历史文物认知的最好案例。
(三)体验性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是现实化的虚拟,通过数字化技术充分让体验者融入虚拟环境达到审美交流,丰富感官刺激。虚拟体验首先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开始,结合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设备实现多感官快感。以中国首个在虚拟场景当中展现文化遗产的虚拟故宫为例,首先将故宫以数字化形式还原,从建筑,文物到清朝生活习惯,再到游戏体验清代的人文,甚至可以与当时的人们通过系统提供的相机进行拍照留念,"设身处地"地体验了解历史朝代。
2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及虚拟美学结构的可行性
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通过Adobe系列的二维软件和3DsMax,Rhinoceros等等三维软件制作。使用数字化软件虚拟化地域文化的诸多特征,首先就需要理解这些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本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再制作和再设计,使地域文化符号以三维虚拟形式展现数字化呈现的技术美。3D虚拟引擎可实现地域文化的虚拟交互,地域文化特征在虚拟场景中的交互是达到虚拟审美交流的必要手段。虚拟交互包括用户与设计师和产品的交互以及设计师与用户的交互。
交互技术在地域文化保护APP上的应用使用户对地域文化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无论是从感官刺激还是认识层级上都能让用户在虚拟体验中感受虚拟世界之美。
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使虚拟产品的美有了独特韵味。地域文化保护APP的设计以地域文化保护为重点,虚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依托,交互为手段,用户体验为中心,以達到虚拟的视觉美,交互的体验美,虚拟技术的创造美以及地域文化保护的形式美。
3 基于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架构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结合虚拟审美,以虚拟可交互的形式保护地域文化。其中包括APP的icon设计,loading界面设计,APP主界面设计,地域文化特征的虚拟交互设计。
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总体设计主要遵循用户在体验APP过程中了解地域文化符号的多种创新应用形式。在手机界面中点击此款APP的icon后,系统自动弹出界面'是否开启摄像头',点击确定后将进入APP的loading界面,loading界面白色背景上有红色APP icon和黑色地域文化保护字样,接着自动跳转到一个以第一视角出现在不同场景中的体验,场景中各种文化符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有观看印染花布在国际时装设计展上的T台秀,游览世界工艺博览会的景德镇陶瓷器,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紧接着跳转到APP的主界面。
主界面的设计默认显示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整个屏幕分六块以方块化形式呈现六种地域文化符号,上下滑动选择,界面最上方包括地区选择和地域文化特征选择,以及查找,这是进入APP后的首界面设计。选择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后,移动设备将自动打开前置摄像头且激活语音输入,移动设备的画面将进入与文化符号相匹配的环境中,如点击司母戊鼎后,画面跳转到博物馆,讲解员正为用户讲解司母戊鼎的朝代,特点,纹路,出土年月等等。对文化符号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退出场景界面,回到具体的文化符号界面中。文化特征呈现在虚拟空间中,系统提醒是否打开后置摄像头,摄像头打开后结合摄像头的现实场景可多角度放大缩小文化特征在现实空间中大小和位置。每一个具体文化符号APP能够结合其自身特征来提取元素,文化元素提取后根据个人不同需求进行再设计。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最终目的是将地域文化保护体现于生活当中,虚拟交互形式是APP用户体验的基础和创新形式,利用虚拟交互的多感官刺激让用户对地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在乐趣体验中激发更多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形式。
4 总结
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立体显示,环境建模,实时绘制等等技术的日趋成熟,虚拟技术将有有望大范围实现由构想向现实的转变,地域文化保护结合虚拟技术的多元感知,便捷交互等等特点为地域文化保护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新保护地域文化是接下来需要做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36.
[2] 陈定方,罗亚波.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6-25.
[3] 赖守亮.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J].设计艺术研究,2016(2):1-5.
作者简介:
张黎明(1990-),男,湖北黄石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2016级产品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赖守亮(1976-),男,湖北广水人,艺术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艺术设计。
关键词:虚拟美学;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
1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内涵及时代趋势
人类经过不断造物发展到现代文明世界,造物区别于自然界形成第二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上区别于第一自然而带有人的特征。设计可以看成是造物活动的事先规划,任何物在可用之前的制造方法和规划过程都可以理解为设计。
现代设计进入21世纪的后现代设计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非物质设计。其中虚拟产品设计是非物质设计中的重要一个领域。非物质设计建立在物质设计基础上,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基于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设计。虚拟设计作为非物质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有它自身的审美特点-虚拟审美(Aesthetics of Virtuality)。传统美学是虚拟美学的基础,而虚拟美学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创新、数字媒介和艺术化的美学。接下来我们以地域文化虚拟化保护为例,分析虚拟美学审美特征。
(一)技术性特征
虚拟设计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使设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甚至不受现实生活中的制度,规范甚至道德和法律等等的约束,虚拟现实技术使人们重新认识世界(虚拟世界),重新理解艺术,这是一种数字化时代的美学特征。从虚拟产品的创作形式来看,虚拟美学对技术方面依赖性很高,是依赖于技术的美学。在虚拟的创作中,技术是作为虚拟创作和审美的基础,但又和艺术密不可分,虚拟技术在虚拟创作中的应用,又以传统审美为基础,进而使人们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制作方式重新理解,在虚拟的世界里,技术、艺术、审美与人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当中密布可分。虚拟场景中的立体可视化呈现且可比拟现实操作的交互体验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二)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是虚拟现实与传统艺术创作所共有的特点。虚拟现实作品的特点是受众在体验虚拟作品有限的视觉元素中可激发再创造,而虚拟现实创新的本质是虚拟中认知与再创造。所谓虚拟创作,就是虚拟当下或者即将到达的未来还没有发生的状况,这就给创作主体提供超前创作且呈现的机会。虚拟技术可以虚拟出想象的概念性认识,它能促进认知的发展与进步。陕西AR数字博物馆就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加强用户对历史文物认知的最好案例。
(三)体验性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是现实化的虚拟,通过数字化技术充分让体验者融入虚拟环境达到审美交流,丰富感官刺激。虚拟体验首先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开始,结合多样的技术手段和硬件设备实现多感官快感。以中国首个在虚拟场景当中展现文化遗产的虚拟故宫为例,首先将故宫以数字化形式还原,从建筑,文物到清朝生活习惯,再到游戏体验清代的人文,甚至可以与当时的人们通过系统提供的相机进行拍照留念,"设身处地"地体验了解历史朝代。
2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及虚拟美学结构的可行性
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通过Adobe系列的二维软件和3DsMax,Rhinoceros等等三维软件制作。使用数字化软件虚拟化地域文化的诸多特征,首先就需要理解这些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本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设计师通过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学习,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通过再制作和再设计,使地域文化符号以三维虚拟形式展现数字化呈现的技术美。3D虚拟引擎可实现地域文化的虚拟交互,地域文化特征在虚拟场景中的交互是达到虚拟审美交流的必要手段。虚拟交互包括用户与设计师和产品的交互以及设计师与用户的交互。
交互技术在地域文化保护APP上的应用使用户对地域文化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无论是从感官刺激还是认识层级上都能让用户在虚拟体验中感受虚拟世界之美。
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使虚拟产品的美有了独特韵味。地域文化保护APP的设计以地域文化保护为重点,虚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依托,交互为手段,用户体验为中心,以達到虚拟的视觉美,交互的体验美,虚拟技术的创造美以及地域文化保护的形式美。
3 基于虚拟美学审美特征的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架构
地域文化保护APP设计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结合虚拟审美,以虚拟可交互的形式保护地域文化。其中包括APP的icon设计,loading界面设计,APP主界面设计,地域文化特征的虚拟交互设计。
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总体设计主要遵循用户在体验APP过程中了解地域文化符号的多种创新应用形式。在手机界面中点击此款APP的icon后,系统自动弹出界面'是否开启摄像头',点击确定后将进入APP的loading界面,loading界面白色背景上有红色APP icon和黑色地域文化保护字样,接着自动跳转到一个以第一视角出现在不同场景中的体验,场景中各种文化符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场合,有观看印染花布在国际时装设计展上的T台秀,游览世界工艺博览会的景德镇陶瓷器,以皮影戏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紧接着跳转到APP的主界面。
主界面的设计默认显示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符号,整个屏幕分六块以方块化形式呈现六种地域文化符号,上下滑动选择,界面最上方包括地区选择和地域文化特征选择,以及查找,这是进入APP后的首界面设计。选择一种地域文化特征后,移动设备将自动打开前置摄像头且激活语音输入,移动设备的画面将进入与文化符号相匹配的环境中,如点击司母戊鼎后,画面跳转到博物馆,讲解员正为用户讲解司母戊鼎的朝代,特点,纹路,出土年月等等。对文化符号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退出场景界面,回到具体的文化符号界面中。文化特征呈现在虚拟空间中,系统提醒是否打开后置摄像头,摄像头打开后结合摄像头的现实场景可多角度放大缩小文化特征在现实空间中大小和位置。每一个具体文化符号APP能够结合其自身特征来提取元素,文化元素提取后根据个人不同需求进行再设计。地域文化保护APP的最终目的是将地域文化保护体现于生活当中,虚拟交互形式是APP用户体验的基础和创新形式,利用虚拟交互的多感官刺激让用户对地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在乐趣体验中激发更多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形式。
4 总结
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立体显示,环境建模,实时绘制等等技术的日趋成熟,虚拟技术将有有望大范围实现由构想向现实的转变,地域文化保护结合虚拟技术的多元感知,便捷交互等等特点为地域文化保护这一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突破口,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新保护地域文化是接下来需要做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1-36.
[2] 陈定方,罗亚波.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6-25.
[3] 赖守亮.虚拟美学中审美客体的演化:单向度到多向度[J].设计艺术研究,2016(2):1-5.
作者简介:
张黎明(1990-),男,湖北黄石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2016级产品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赖守亮(1976-),男,湖北广水人,艺术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