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3-01
在中考语文试题中直接考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孝感市也许是唯一的一家,考查的频率之高,举国无二,可以说对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考查是孝感的专利,打上了鲜明的孝感烙印。有近四年的中考和调考试题为证:
1.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答案示例:论证严密, 举例真实可信,语言明白晓畅,说服力强等,简析略)(2009年中考题《“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2.以全文的构思为例,谈谈本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除了归纳还要作分析)(答案示例: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结构的严密性上,文章开头以故事引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并列举名人事例和名人语录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2010年3月调考题《从香菱学诗谈起》)
3.认真阅读全文,归纳并简要分析这篇事理说明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答案示例:本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主要体现在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坚持真理上。简析略)(2010年中考题《我们现在根本去不了火星》)
4.文章第(2)—(6)自然段的论证过程大致为:概括举例谈中外“悦读”的情形→中外“悦读”的情形比较→正确“悦读”的情形。这一过程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论证的严密性 事例的典型性、真实性 思维、推理的逻辑性方法的科学性 结构的条理性)(2012年中考《“阅读”的“姿势”》)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命题的出发点,也是对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二)阅读9)的具体体现。然而,对这样一道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试题,却并没有赢得师生认同,甚至谈之色变。究其原因,是这类试题缺乏一个抓手,不好操作。这从近几年各类考试提供的答案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样是考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答案却有所不同。忽而从内容的角度又忽而从形式的角度组织答案,且以从形式的角度(写法)组织答案居多。即使是说严密性,也一会儿是结构,一会儿是论证;同样是说结构,也一会儿是严密性,一会儿是条理性;更有甚者,同一种文体,同一个考点,有时要从语言的角度作答,有时又把语言排除在外。总之,每一次的答案,都要冒出新的要点,使得大家对此无所适从。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它与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样,是要依托具体的语言材料(内容)来进行的,架空内容贴标签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只能是肤浅的、表象的,也是不科學的。如果只是从结构(论证)的严密性,事例的典型性(真实性),语言的严密性等方面作答,那还有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可言?因为任何一篇能够入选中考阅读试题的文章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而且从形式的角度来谈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表明的是作者的科学态度,而不是文章本身体现出的科学态度。尽管文章中有将中、外两种人的读书形式与读书表现进行“比较”的内容,而且“比较法”是科学研究与科学探索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考试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是教学的指向标。如此的考题,如此的答案,必然对教学产生影响,喜欢研究的教师可能会根据近几年的答案演绎出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内涵:结构(论证)的严密性,例子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等等,他们把这些要点传授给学生,于是乎这些要点就成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全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就形式化和虚化了,这与命题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愚以为,要谈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首先要弄清它们的内涵,这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什么是科学精神?百科词条作了如下阐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它的内涵虽众说纷纭,但基本的要义是一致的。综观各家(任鸿隽、竺可桢、周光召)所言,科学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民主精神,献身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等等。什么是科学态度?见仁见智,本人认为,简言之,它是一个客观的态度,是一个抛弃了自身主观意识,不预设任何立场的态度。它突出的表现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不同观念、观点、理论、学说和假说,决不轻易否定什么,也决不轻易肯定什么。它的另一方面是把科学看作一门学问,承认科学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承认科学研究手段也具有局限性,而不是把科学当作绝对的真理,当作宗教信条和清规戒律。其主要之点包括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严谨求实,按科学规律办事等等。
其次,要谈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要抓标务本,切合学生实际。根据课标的要求,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作参照,并立足课内,适当拓展运用。教材是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载体,教材中涉及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例子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便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提示”明确指出: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证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脱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内涵,来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本身就是缺乏科学性的。内容决定形式。游离于语言文字本身来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是缘木求鱼,盲人摸象;任何脱离教材的例子用来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都是徒劳的,也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科普作品的语言中蕴涵着巨大教育资源,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学生感受科普作品及语言美好的同时,领悟语言背后的“语言”,接受科学精神的洗礼,这是教学与考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笔者认为,解答“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支点在于它的内涵和语言载体本身,即可以从文章内容本身挖掘出它所蕴含“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不在于它的形式,也就是说,作为命题依托的文章,不管它属于哪一种文体,其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因素,如果缺少这一条件,一味的对其泛化、虚化,那么,有关“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之类的考题,还是少出为佳,不出为妙。
在中考语文试题中直接考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孝感市也许是唯一的一家,考查的频率之高,举国无二,可以说对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考查是孝感的专利,打上了鲜明的孝感烙印。有近四年的中考和调考试题为证:
1.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答案示例:论证严密, 举例真实可信,语言明白晓畅,说服力强等,简析略)(2009年中考题《“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2.以全文的构思为例,谈谈本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除了归纳还要作分析)(答案示例: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结构的严密性上,文章开头以故事引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并列举名人事例和名人语录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2010年3月调考题《从香菱学诗谈起》)
3.认真阅读全文,归纳并简要分析这篇事理说明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答案示例:本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主要体现在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坚持真理上。简析略)(2010年中考题《我们现在根本去不了火星》)
4.文章第(2)—(6)自然段的论证过程大致为:概括举例谈中外“悦读”的情形→中外“悦读”的情形比较→正确“悦读”的情形。这一过程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论证的严密性 事例的典型性、真实性 思维、推理的逻辑性方法的科学性 结构的条理性)(2012年中考《“阅读”的“姿势”》)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命题的出发点,也是对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二)阅读9)的具体体现。然而,对这样一道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试题,却并没有赢得师生认同,甚至谈之色变。究其原因,是这类试题缺乏一个抓手,不好操作。这从近几年各类考试提供的答案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同样是考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答案却有所不同。忽而从内容的角度又忽而从形式的角度组织答案,且以从形式的角度(写法)组织答案居多。即使是说严密性,也一会儿是结构,一会儿是论证;同样是说结构,也一会儿是严密性,一会儿是条理性;更有甚者,同一种文体,同一个考点,有时要从语言的角度作答,有时又把语言排除在外。总之,每一次的答案,都要冒出新的要点,使得大家对此无所适从。
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需要潜移默化的。它与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样,是要依托具体的语言材料(内容)来进行的,架空内容贴标签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只能是肤浅的、表象的,也是不科學的。如果只是从结构(论证)的严密性,事例的典型性(真实性),语言的严密性等方面作答,那还有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可言?因为任何一篇能够入选中考阅读试题的文章都具备这样的特点;而且从形式的角度来谈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表明的是作者的科学态度,而不是文章本身体现出的科学态度。尽管文章中有将中、外两种人的读书形式与读书表现进行“比较”的内容,而且“比较法”是科学研究与科学探索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考试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是教学的指向标。如此的考题,如此的答案,必然对教学产生影响,喜欢研究的教师可能会根据近几年的答案演绎出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内涵:结构(论证)的严密性,例子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等等,他们把这些要点传授给学生,于是乎这些要点就成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全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就形式化和虚化了,这与命题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愚以为,要谈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首先要弄清它们的内涵,这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什么是科学精神?百科词条作了如下阐述: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它的内涵虽众说纷纭,但基本的要义是一致的。综观各家(任鸿隽、竺可桢、周光召)所言,科学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民主精神,献身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等等。什么是科学态度?见仁见智,本人认为,简言之,它是一个客观的态度,是一个抛弃了自身主观意识,不预设任何立场的态度。它突出的表现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不同观念、观点、理论、学说和假说,决不轻易否定什么,也决不轻易肯定什么。它的另一方面是把科学看作一门学问,承认科学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承认科学研究手段也具有局限性,而不是把科学当作绝对的真理,当作宗教信条和清规戒律。其主要之点包括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严谨求实,按科学规律办事等等。
其次,要谈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要抓标务本,切合学生实际。根据课标的要求,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作参照,并立足课内,适当拓展运用。教材是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载体,教材中涉及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例子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便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提示”明确指出: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证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任何脱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内涵,来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本身就是缺乏科学性的。内容决定形式。游离于语言文字本身来谈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是缘木求鱼,盲人摸象;任何脱离教材的例子用来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都是徒劳的,也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科普作品的语言中蕴涵着巨大教育资源,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学生感受科普作品及语言美好的同时,领悟语言背后的“语言”,接受科学精神的洗礼,这是教学与考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笔者认为,解答“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支点在于它的内涵和语言载体本身,即可以从文章内容本身挖掘出它所蕴含“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不在于它的形式,也就是说,作为命题依托的文章,不管它属于哪一种文体,其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因素,如果缺少这一条件,一味的对其泛化、虚化,那么,有关“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之类的考题,还是少出为佳,不出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