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论主要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机制,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论的实践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法等。本文在《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型设计上,考虑教学对象为独立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校园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校园秩序和学习文化;因此,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论的理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将以校园问题、学习生活问题、校园文化问题、学生行为习惯问题、校园文化娱乐等方面作为教学载体,以“问题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为教学手段,通过学生亲手设计问卷、亲自采集数据、亲身投入分析;课前预习自学,课堂解析重点难点,课后完成课程项目,构建符合效果最优的教学模型并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字:社会建构主义;PBL;问题导向;统计分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
一、理论基础
《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课程是从数量上研究经济管理及社会科学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数学学科,重点在于从采集的数据中剥离出有效数据并挖掘分析随机现象的规律。目前,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的工科、商科等专业均作为核心课程教学。在本科院校中,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也要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我院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而是注重学生建立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素养提升才是我院开设本课程的初衷和最终目标。
大多数高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是以“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包含“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为支撑,特别是美国学者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提出的“永恒主义”思想。永恒主义阐明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在教学实施中,尽可能选择恒定著名的教材、阐述永恒的定律、确定不变的真理。然而,以PBL教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课程论需要学习者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主动建构的知识,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一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在彼此之间的经常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资源、完成任务、相互影响、促进人际,形成一定的规范和文化。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1]。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论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PBL“问题导向”教学法是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论中的主要教学法,提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靠学生自己在老师搭建的课程氛围中,通过个体或群体组合以主动学习经历来建构知识。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里起到帮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程教学的中心,课程设计的整体模式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包括识别问题、澄清问题、挖掘问题、自我学习、新知识评价、思考反馈等基本步骤[2]。
二、基于“问题导向”PBL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构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家提出“互联网+”等大环境下,统计分析软件的种类数不胜数:有基础常见的EXCEL、专业标准化的SAS、界面友好的SPSS、灵活强大的R语言、经济分析常用的Eviews等等。我校商学院在《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选用SPSS软件进行教学,课程共设置实操应用48学时。课时设置的优点在于侧重学生操作技能,强化学生对软件的应用能力,缺点在于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统计分析理论基础,对统计思想和理论掌握不足。
以校园问题、学习生活问题、校园文化问题、学生行为习惯问题、校园文化娱乐等方面作为教学载体,以“问题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为教学手段,通过学生亲手设计问卷、亲自采集数据、亲身投入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把学生学习阶段分为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两个部分;接着,对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知识学习阶段和课堂知识内化阶段,课前学习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知识内化要求老师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2][3];第三,以学生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为支撑,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选题,开展问题研究。最后,依托老师教学,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各章节知识点的学习。基于“问题导向”PBL教学法,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构建课程的教学模型设计如下:
字
(一)、课前知识自学阶段
作为学生课前的自学阶段,教师应该提供应有的支撑,为学生提供自学的专业书籍、专业文献,亦或可以提供自行錄制的学习视频,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的开放课程、公开课程。提供学生自学的材料应该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专业性原则,保证学习资料的科学性、完整性、正确性;第二适应性原则,尽可能提供难度适当,图文并茂,讲解详细,与我校学生学习水平相匹配的学习资料;第三系统性原则,资料具有难以区分,先易后难,逐层递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第四指导性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记录问题,以便在知识内化阶段解决问题,巩固知识。
(二)、课堂知识内化阶段
在“问题导向”PBL教学法的支撑下,课堂知识内化阶段模型主要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知识掌握五部分。整体过程遵循动态目标导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协同角色,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1、发现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由老师发现问题抛给学生,而此模型下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学习目的的核心所在,基于“问题导向”PBL教学法中,问题的质量是决定学生知识内化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尽快确定问题。 2、分析问题
此过程重点在于对问题的定义,老师作为促进者和指导者,引导小组成员进行问题的界定,给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学生协同合作,自己动脑,界定什么是问题什么是要解决的问题。
3、解决问题
“问题导向”PBL教学法要求学生作为主体,担负学习责任。在选取的研究项目中,以课前知识自学阶段积累的基础自主解决问题,建构自己对统计分析的知识体系。从根本上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则要“退隐”,静待花开[4]。
4、总结归纳
该过程是知识的汇总,每个课程小组进行项目的汇报,并分享自己获取的知识资源。“问题导向”PBL教学法倡导教师为支持人和观众,学生才是讲台上的主人。各个小组汇报分享完毕,其他小组成员需要进行分析和简评,通过交互分享,促成学生知识结构的补充,以及知识体系的整合。
5、知识掌握
通过以上阶段对研究问题的分析、解决,资源的相互交换、分享,老师在最后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评估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效果。重要的是提炼专业知识,将知识点剥离出来进行强化讲解教学。
(三)、教学大纲设计
我们把社会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支撑下,对学生的研究范围进行缩小,囿于在校园的小范围内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 SPSS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具备合理解释分析结果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工作奠定基础。
序号 前期工作 进阶工作 课前自学环节 课堂内化阶段 学时安排
1
划分小组,以2-3人随机或特定组合,小组成员需要确定一名负责人,进行成员工作划分,并起到带头作用。 以校园为范围,每一组确定一个研究议题,发放问卷,采集数据,统计分析。 小组讨论设计问卷、选用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 3学时
2 调查分析 3学时
3 校园发放问卷 数据采集 3学时
4 各个小组描述统计汇报 数据录入及预处理 3学时
5 指标分析 3学时
6 图表统计与分析 3学时
7 研究议题可选:
校园环境
生活问题
学习问题
学生行为
学生意识
校园交通
校園餐饮
教育教学
等等...... 各小组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汇报 参数检验(Z\T检验) 3学时
8 参数检验(Z\T检验) 3学时
9 非参数检验(一) 3学时
10 非参数检验(二) 3学时
11 小组假设检验综合汇报 方差分析(一) 3学时
12 方差分析(二) 3学时
13 相关分析 3学时
14 线性回归 3学时
15 聚类分析 3学时
16 总结归纳,考试测验 3学时
三、效果、考核与关键
针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我们结合了校园内部环境的研究议题为基础的大作业考核形式,结课提交完整的统计分析报告,学生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两部分一定比例给分,符合全过程考核的操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的16周内完成校园环境内的议题研究分析。通过问题的收集,问卷的设计,数据采集,在SPSS软件中录入、保存数据,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分析方法等过程,把考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实际投入的学习状态上,考核学生的参与度、自学能力、团队合作、动手能力、问题的分析能力等等。在一学期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问卷发放期间微信、QQ等通讯渠道充满学生各种各类问卷,学生自觉查阅学习资料,制作PPT完成阶段性汇报,基本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实践教学中发现,在使用“问题导向”的PBL教学方法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一起注意。首先,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老师在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问题应该是具有不良结构的、开放的和真实性的,必须能够引导出专业领域的知识点,并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老师在课程伊始便要下足功夫考虑问题的引带。其次,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整个大作业(小的研究议题)的全过程如何考核,需要花费更多心思来设计评估环节,在过程考核的环节能够促进学生反思和学习进程的调整。然而,如何达到课程教学的最优效果,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学习文化,不同的教学方法,仍有林林总总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P155-159.
[2] 尹达,田建荣. 基于云计算的PBL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融合实施模型[J]. 基础教育,Vol.11, No.4, Aug.2014. P42-47.
[3] 余文森.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J]. 教育探索,2001(12).
[4] 苏颖,李霞,岳冬辉,聂金娜. 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4个关键环节[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Vol.11, No.12, Dec.2009. P10-11.
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论主要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机制,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论的实践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法等。本文在《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型设计上,考虑教学对象为独立本科院校经管类学生,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校园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校园秩序和学习文化;因此,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论的理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将以校园问题、学习生活问题、校园文化问题、学生行为习惯问题、校园文化娱乐等方面作为教学载体,以“问题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为教学手段,通过学生亲手设计问卷、亲自采集数据、亲身投入分析;课前预习自学,课堂解析重点难点,课后完成课程项目,构建符合效果最优的教学模型并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关键字:社会建构主义;PBL;问题导向;统计分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
一、理论基础
《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课程是从数量上研究经济管理及社会科学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数学学科,重点在于从采集的数据中剥离出有效数据并挖掘分析随机现象的规律。目前,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教育的工科、商科等专业均作为核心课程教学。在本科院校中,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也要进行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我院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而是注重学生建立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素养提升才是我院开设本课程的初衷和最终目标。
大多数高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是以“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包含“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为支撑,特别是美国学者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提出的“永恒主义”思想。永恒主义阐明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在教学实施中,尽可能选择恒定著名的教材、阐述永恒的定律、确定不变的真理。然而,以PBL教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课程论需要学习者与他人磋商并达成一致来不断地加以调整和修正主动建构的知识,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一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在彼此之间的经常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资源、完成任务、相互影响、促进人际,形成一定的规范和文化。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1]。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论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以社会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PBL“问题导向”教学法是社会建构主义课程论中的主要教学法,提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靠学生自己在老师搭建的课程氛围中,通过个体或群体组合以主动学习经历来建构知识。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里起到帮辅的作用,学生才是课程教学的中心,课程设计的整体模式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包括识别问题、澄清问题、挖掘问题、自我学习、新知识评价、思考反馈等基本步骤[2]。
二、基于“问题导向”PBL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构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家提出“互联网+”等大环境下,统计分析软件的种类数不胜数:有基础常见的EXCEL、专业标准化的SAS、界面友好的SPSS、灵活强大的R语言、经济分析常用的Eviews等等。我校商学院在《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选用SPSS软件进行教学,课程共设置实操应用48学时。课时设置的优点在于侧重学生操作技能,强化学生对软件的应用能力,缺点在于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统计分析理论基础,对统计思想和理论掌握不足。
以校园问题、学习生活问题、校园文化问题、学生行为习惯问题、校园文化娱乐等方面作为教学载体,以“问题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为教学手段,通过学生亲手设计问卷、亲自采集数据、亲身投入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把学生学习阶段分为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两个部分;接着,对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知识学习阶段和课堂知识内化阶段,课前学习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知识内化要求老师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2][3];第三,以学生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存在的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为支撑,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选题,开展问题研究。最后,依托老师教学,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各章节知识点的学习。基于“问题导向”PBL教学法,在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一定的效果。构建课程的教学模型设计如下:
字
(一)、课前知识自学阶段
作为学生课前的自学阶段,教师应该提供应有的支撑,为学生提供自学的专业书籍、专业文献,亦或可以提供自行錄制的学习视频,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的开放课程、公开课程。提供学生自学的材料应该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专业性原则,保证学习资料的科学性、完整性、正确性;第二适应性原则,尽可能提供难度适当,图文并茂,讲解详细,与我校学生学习水平相匹配的学习资料;第三系统性原则,资料具有难以区分,先易后难,逐层递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第四指导性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记录问题,以便在知识内化阶段解决问题,巩固知识。
(二)、课堂知识内化阶段
在“问题导向”PBL教学法的支撑下,课堂知识内化阶段模型主要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知识掌握五部分。整体过程遵循动态目标导向,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协同角色,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1、发现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由老师发现问题抛给学生,而此模型下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学习目的的核心所在,基于“问题导向”PBL教学法中,问题的质量是决定学生知识内化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尽快确定问题。 2、分析问题
此过程重点在于对问题的定义,老师作为促进者和指导者,引导小组成员进行问题的界定,给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学生协同合作,自己动脑,界定什么是问题什么是要解决的问题。
3、解决问题
“问题导向”PBL教学法要求学生作为主体,担负学习责任。在选取的研究项目中,以课前知识自学阶段积累的基础自主解决问题,建构自己对统计分析的知识体系。从根本上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则要“退隐”,静待花开[4]。
4、总结归纳
该过程是知识的汇总,每个课程小组进行项目的汇报,并分享自己获取的知识资源。“问题导向”PBL教学法倡导教师为支持人和观众,学生才是讲台上的主人。各个小组汇报分享完毕,其他小组成员需要进行分析和简评,通过交互分享,促成学生知识结构的补充,以及知识体系的整合。
5、知识掌握
通过以上阶段对研究问题的分析、解决,资源的相互交换、分享,老师在最后环节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评估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效果。重要的是提炼专业知识,将知识点剥离出来进行强化讲解教学。
(三)、教学大纲设计
我们把社会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支撑下,对学生的研究范围进行缩小,囿于在校园的小范围内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 SPSS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具备合理解释分析结果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课程、工作奠定基础。
序号 前期工作 进阶工作 课前自学环节 课堂内化阶段 学时安排
1
划分小组,以2-3人随机或特定组合,小组成员需要确定一名负责人,进行成员工作划分,并起到带头作用。 以校园为范围,每一组确定一个研究议题,发放问卷,采集数据,统计分析。 小组讨论设计问卷、选用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 3学时
2 调查分析 3学时
3 校园发放问卷 数据采集 3学时
4 各个小组描述统计汇报 数据录入及预处理 3学时
5 指标分析 3学时
6 图表统计与分析 3学时
7 研究议题可选:
校园环境
生活问题
学习问题
学生行为
学生意识
校园交通
校園餐饮
教育教学
等等...... 各小组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汇报 参数检验(Z\T检验) 3学时
8 参数检验(Z\T检验) 3学时
9 非参数检验(一) 3学时
10 非参数检验(二) 3学时
11 小组假设检验综合汇报 方差分析(一) 3学时
12 方差分析(二) 3学时
13 相关分析 3学时
14 线性回归 3学时
15 聚类分析 3学时
16 总结归纳,考试测验 3学时
三、效果、考核与关键
针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我们结合了校园内部环境的研究议题为基础的大作业考核形式,结课提交完整的统计分析报告,学生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和研究报告两部分一定比例给分,符合全过程考核的操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的16周内完成校园环境内的议题研究分析。通过问题的收集,问卷的设计,数据采集,在SPSS软件中录入、保存数据,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分析方法等过程,把考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实际投入的学习状态上,考核学生的参与度、自学能力、团队合作、动手能力、问题的分析能力等等。在一学期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问卷发放期间微信、QQ等通讯渠道充满学生各种各类问卷,学生自觉查阅学习资料,制作PPT完成阶段性汇报,基本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实践教学中发现,在使用“问题导向”的PBL教学方法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一起注意。首先,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学习,老师在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问题应该是具有不良结构的、开放的和真实性的,必须能够引导出专业领域的知识点,并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老师在课程伊始便要下足功夫考虑问题的引带。其次,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整个大作业(小的研究议题)的全过程如何考核,需要花费更多心思来设计评估环节,在过程考核的环节能够促进学生反思和学习进程的调整。然而,如何达到课程教学的最优效果,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学习文化,不同的教学方法,仍有林林总总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P155-159.
[2] 尹达,田建荣. 基于云计算的PBL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融合实施模型[J]. 基础教育,Vol.11, No.4, Aug.2014. P42-47.
[3] 余文森. 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J]. 教育探索,2001(12).
[4] 苏颖,李霞,岳冬辉,聂金娜. PBL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4个关键环节[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Vol.11, No.12, Dec.2009. P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