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點。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激趣 寓教于乐 操作 整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家研究也指出:中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可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展示同龄学生设计的电脑网页作品(可以是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或从网上下载)。教师可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分析作品,引出本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更认真地听课,希望自己也能作出这样的作品。又如教学多媒体制作中“设置动画效果”时,可以在新授前分别出杀两张内容相同的幻灯片,先是一张静态呈现的,接着是设制了动画效果的。此时,教师不用多言,就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了起来,他们早己跃跃欲试了。
二、自主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并且还图文并茂。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懂。教师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教师只需讲解一些难懂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方法。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中“文字修饰”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找到修饰文字的对话框,其中各对话框的效果不必一一讲清楚,可以由学生自由实践后得出结论。在学生实践中教师可以随机使学生明确每次的操作:一定要先选定所要修饰的文字。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
三、开放练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让他们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把疑点和难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浏览因特网和下载信息后,就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WORD 工具,制作一定主题的电子报刊。教学收发电子邮件时,可引导学生每人给教师写一封信,说说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感受。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这样让学生发现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能够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学以致用
正如我们在学习其它科目时要用到的读写技能一样是一种现象,而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一种技能。就像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我们所用到读写技能,而又有谁提过这是读写技能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呢?只有学生和老师把信息技术看作与读书、写字一样的现象或能力时,信息技术才真正融合于教学之中。读书和写字这样最基本技能也是通过开课获得的。因此学科学习与教学中也应用到这一技能,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信息技术平稳、快速的发展。这样就要求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并应用到其他的学科中去。在高年级学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注入程序设计思想等,这些内容很难整合其他学科中学习,将其作为计算机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映衬。
比如孩子从开始学习走路,到真正能独立行走,需要很长时间。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孩子学会独立行走,每天都为实现自己的想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在反复练习。“学走路”和“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做个对比,我们会发现其区别所在。正常人都能独立行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每个父母都会不厌其烦给孩子示范,直到学会为止。如果孩子走不稳他会反复练习,在练习中还会有所发展学会蹦、跑、跳。这是在走的延伸。而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像走路一样。信息技术的存在方式可以发生变化,而且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同的环境变化,以保证他拥有新鲜的生命力,成为教学中必修的一门学科。在教学当中让信息技术得到更高的升华,发挥它无穷的威力和效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然后知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
关键词:激趣 寓教于乐 操作 整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家研究也指出:中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他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可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展示同龄学生设计的电脑网页作品(可以是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或从网上下载)。教师可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分析作品,引出本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更认真地听课,希望自己也能作出这样的作品。又如教学多媒体制作中“设置动画效果”时,可以在新授前分别出杀两张内容相同的幻灯片,先是一张静态呈现的,接着是设制了动画效果的。此时,教师不用多言,就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了起来,他们早己跃跃欲试了。
二、自主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并且还图文并茂。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看懂。教师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教师只需讲解一些难懂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方法。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中“文字修饰”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找到修饰文字的对话框,其中各对话框的效果不必一一讲清楚,可以由学生自由实践后得出结论。在学生实践中教师可以随机使学生明确每次的操作:一定要先选定所要修饰的文字。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
三、开放练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让他们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把疑点和难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浏览因特网和下载信息后,就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WORD 工具,制作一定主题的电子报刊。教学收发电子邮件时,可引导学生每人给教师写一封信,说说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感受。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为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这样让学生发现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能够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学以致用
正如我们在学习其它科目时要用到的读写技能一样是一种现象,而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一种技能。就像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我们所用到读写技能,而又有谁提过这是读写技能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呢?只有学生和老师把信息技术看作与读书、写字一样的现象或能力时,信息技术才真正融合于教学之中。读书和写字这样最基本技能也是通过开课获得的。因此学科学习与教学中也应用到这一技能,只有这样才会促进信息技术平稳、快速的发展。这样就要求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并应用到其他的学科中去。在高年级学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注入程序设计思想等,这些内容很难整合其他学科中学习,将其作为计算机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映衬。
比如孩子从开始学习走路,到真正能独立行走,需要很长时间。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孩子学会独立行走,每天都为实现自己的想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在反复练习。“学走路”和“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做个对比,我们会发现其区别所在。正常人都能独立行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每个父母都会不厌其烦给孩子示范,直到学会为止。如果孩子走不稳他会反复练习,在练习中还会有所发展学会蹦、跑、跳。这是在走的延伸。而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像走路一样。信息技术的存在方式可以发生变化,而且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不同的环境变化,以保证他拥有新鲜的生命力,成为教学中必修的一门学科。在教学当中让信息技术得到更高的升华,发挥它无穷的威力和效益。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教然后知困。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