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拾浪漫的华彩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iche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西方音乐语言与风格多元发展的历史时期,诸多流派在这一时期形成,同时,几位以演奏德奥古典见长、名声显赫的钢琴家也活跃于此——戈多夫斯基、鲁宾斯坦以及巴克豪斯。与他们相比,仅仅是“半路出家”的波兰钢琴家伊格纳西·扬·帕德雷夫斯基,似乎难以在这段“黄金”的年代为人所称道。但是,他炽情的浪漫音乐如同他在政治上的杰出成就一起,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帕德雷夫斯基传奇。
  帕德雷夫斯基于1860年出生在波兰的波多利亚,而后三十年里,他的足迹横跨了整个欧洲和北美洲。作为十九世纪末的钢琴演奏家,帕德雷夫斯基富有“浪漫主义”自我的抒发——几近完美的技巧、丰富且层次分明的音色,在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中,其音乐中的“华彩”性必然带有自我情感的烙印。从其创作生涯看,帕德雷夫斯基二十七岁创作了《G大调小步舞曲》,后续创作了诸多不同体裁的作品,包括一首小奏鸣曲、一首变奏曲与赋格、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钢琴协奏曲与波兰幻想曲、多部钢琴小品、一部歌剧、两部交响乐。他的作品充斥着浪漫主义的情感与唯美的旋律线条,并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他自由热情且注重装饰性的创作,皮耶罗·拉塔利诺是这样界定的——“其打造出来的作品从不会是雕像,而是浮雕”。值得一提的是,帕德雷夫斯基的一生都是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这种爱国之情是不掺杂政治因素的,包括筹备慈善音乐会,为争取波兰独立而四处奔走演讲,成为外交部长代表国家签订《凡尔赛和约》……
  帕德雷夫斯基一生热爱音乐,在其追求成功的“努力”和“痛苦”中,迎来了早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二十四岁到维也纳拜莱谢蒂茨基为师,并于华沙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1888年起,他先后在维也纳和巴黎举办独奏会,引起轰动。帕德雷夫斯基自信地驾驭独奏会曲目,迎来了人生的“彩虹期”,创作了《A小调钢琴协奏曲》(Op.17)。整部作品反映出浪漫主义思潮对他的深刻影响,听众从中能够隐隐约约感受到民族音乐元素的气质。可以说,在早期的创作中,帕德雷夫斯基的才华得到了音乐界的公认,这也标志着他成为了一名职业音乐家。
  《A小调钢琴协奏曲》写于1889年。作品的第一乐章为快板,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如疾风暴雨般席卷我们的耳朵,主题的发展一直是向上延展的效果。钢琴承载着“华彩”片段,大小调交替的斑斓色彩使音乐展现出一种积极的动态。叠置的和弦与调性的过渡相得益彰,呈现出动听且浓烈的音响效果。全曲亦是对帕德雷夫斯基充满欢快与热爱的深刻表达。第二乐章是一首浪漫曲,旋律优美,有着很好的感情抒发。音乐语言与旋律亲切自然,帕德雷夫斯基不断加入主观情感来推动音乐的发展。钢琴及弦乐的配合,从起初的朴素与简洁中渐渐苏醒,钢琴带动了音乐形式的转变,华丽的音乐语言使作品伴有舞蹈性的韵律。末乐章更像是催促作者再次昂扬出发的号角,延续了第一乐章强烈的个人风格,作品中大量装饰音及滑音的运用构成五彩缤纷的音乐图景,但作曲家在力求管弦乐织体的平衡中,又使得音乐具有更多的“自控性”。
  如果说《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一次实验性尝试的话,那么帕德雷夫斯基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波兰幻想曲》(Op.19)是其之后的音乐创作中不容忽视的。这首作品延续了此前的成功,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仍然被列入许多钢琴家的演奏曲目中。《波兰幻想曲》作于1893年,当时帕德雷夫斯基已是一位耀眼的明星,因获得施坦威钢琴公司的合同并去美国举办了八十场音乐会,很快征服了观众。三十而立的帕德雷夫斯基无疑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音乐的构思更加丰富且充实。
  《波兰幻想曲》(Fantaisie Polonaise sur des Themes Originau)是一部波兰民族乐派晚期浪漫主义的典型作品。“Polonaise”来源于波兰历史上贵族沙龙中用于伴舞的音乐。十九世纪以来,随着波兰独立运动的高涨,人们常常赋予这种体裁以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帕德雷夫斯基对这种民族元素加以吸收并再度创作,赋予它自由的结构与充满诗意的幻想性。伴有固定节奏型的三拍子舞曲以浑厚坚实的织体及密集的和声进行呈示,从而使作品获得宏伟、辉煌的性格。这首诗意的赞歌将民族语言与浪漫主义风格交织在一起,具有高度的艺术韵味。
  诚然,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都与其丰富的生活息息相关。帕德雷夫斯基热爱祖国,积极投身于波兰独立运动。1919年波兰获得独立,帕德雷夫斯基担任波兰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并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凡尔赛和平会议。1920年,帕德雷夫斯基的政治生涯画上句号,此时他六十岁,当重新触摸到他阔别已久的钢琴键盘时,他知道,一切还为时不晚。
  《序曲》这部作品颇为冷僻,全曲低沉而富于厚重感。有别于帕特雷夫斯基的其他的作品,这一首发展得较为“凝练”。由木管奏出的短小主题赋予全曲一种田园气质,调式变化不断推进情绪性的色彩,音乐发展如同在刻画一个反复无常的思想斗争。
  如今,帕德雷夫斯基的伟大性已经很难从这些破碎不全的录音与资料中辨析,更为遗憾的是,他的大多数作品并没有在全球得到普及。可能是政治家的身份让人忘却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事实,也可能是他的作品在二十世纪趋于无调性的大氛围中不易被接受。
  本期的三首作品由Naxos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与之搭配的是指挥家安东尼·维特(Antoni Wit)和波兰国家广播交响乐团,雅尼娜·费尔科夫斯卡(Janina Fialkowska)担任钢琴演奏。帕德雷夫斯基的作品亲切真挚,华丽辉煌,这是创作者精心揣摩的结果。《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他最为经典的作品,而《波兰幻想曲》所透露的波兰民间色彩则是当时的新颖之作。帕德雷夫斯基的音乐品位和技术都可称为浪漫晚期的标杆,相信这是一张值得您细细品味及珍藏的唱片。
其他文献
近日最牵动我的事情,就是第十五届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了。仅就钢琴这个项目来说,预赛之后是第一轮,每人弹一套四五十分钟的曲目,柴赛曲目保守,第一轮都是以巴赫开始,以传统的浪漫派结束。第二轮则是另一套独奏,外加一首协奏曲,这次都是莫扎特的协奏曲。决赛对体力是更大的考验:连续弹两首协奏曲,中间只有时间喝杯水。每轮结果出来的时候,当然是不出意料地令人扼腕无数次——有些人在我眼里已经无可挑剔,但都无声无息地出
期刊
斯特拉迪瓦里制于1717年的“Piatti”小提琴  大部分的古董收藏品,如古玩、字画、书籍等,往往让人珍若拱璧,只是偶尔把玩欣赏,试想应该没有哪位收藏者会将一只明朝的碗用来盛饭吃吧。然而,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古董,虽然每件价值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却是每天都会被拿出来使用的——或者可以说,只有通过使用,它们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延续,否则甚至有可能贬值。这便是弦乐演奏家们手中的乐器,它们也由此成了世界上
期刊
拿铁咖啡透出浓浓的古典香味,飘散在空气中。在上海交响乐团新音乐厅一隅的咖啡厅里,大师优雅地靠在沙发椅上,手中慢慢转动着小勺,小口品尝着咖啡。陈燮阳在回味着什么?清苦咖啡中淡淡的甘甜?不!他在回味半个世纪以来的音乐人生。因为这五十年来,他本身就是一部作品,一部需要认真研读的作品。我的脑中,浮现出一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记忆。那是一个炎热午后,正在上海植物园赏花的我,遇见陈燮阳。在茶室僻静的一角,他独
期刊
抱歉,陈词滥调又来了:聆听和观看一支伟大交响乐团运作于它的理想状态,感觉无异于欣赏着一台润滑程度上佳的机器运转不息。它体内的每一项要素都能恰如其分地配合,而最终的宏伟壮丽自不待言。这一过程,有点像谚语所言的“天鹅游水”——水面上的顺畅平稳,仿佛掩盖了水面下脚蹼的忙碌扑打。  不过,请您仍然不要忘记,不管是“运作顺滑的机器”,还是“平稳游弋的天鹅”,交响乐团的组成部分仍是肉体凡胎的真人。每每我们欣赏
期刊
2015年3月,法国作曲和指挥大师皮埃尔·布列兹迎来了九十寿辰。为了向这位在巴黎歌剧院留下无数精彩时刻的巨匠表达敬意,巴黎歌剧院院长斯蒂凡·利斯纳(Stéphane Lissner)和时任芭蕾舞团团长本杰明·米勒皮耶(Benjamin Millepied)联手推出了一台由三部当代舞作品构成的“三合一”演出,直接以三位编舞家的名字命名为“克里斯托弗·威尔登,韦恩·麦格雷戈,皮娜·鲍什”(Christ
期刊
这是最著名的一部美国作品——但是,七十年来,交响乐团也许都把这部最耳熟能详的作品演错了!  这部作品就是乔治·格什温欢乐活泼的爵士交响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这个错误牵涉到几个非标准型号的乐器:格什温在1928年创作这部作品时,作品包括了“法国出租车号”(French taxi horns),它们在作品中几次出现,用来表现一个美国佬在巴黎市中心游览城市夜
期刊
美国钢琴家大卫·杜巴尔(David Dubal)邀请了与霍洛维兹同辈的钢琴家们,谈谈他们所了解的霍洛维兹的艺术风格,于是成就了本书《永远的霍洛维兹——一百二十五位钢琴家讲述一位钢琴传奇人物》(Remembering Horowitz: 125 Pianists Recall a Legend)。  “在联系这些作者时,我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他们,他们可以从任何角度撰写文章。”因此,书中并非每篇文章都是
期刊
《音乐救助体系:指挥委内瑞拉青年乐团》  (El Sistema: Orchestrating Venezuela’s Youth)  作者:贝克(Geoffrey Baker)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几年之前,委内瑞拉的音乐救助体系就已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1975年,委内瑞拉管风琴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阿布莱乌(Jose Antonio Abreu) 建立了青年乐团和培训体系,数十年间已经提供
期刊
1978年,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中,一位唱诗班的男孩用纯净的嗓音演唱了英国作曲家萨利文的作品《当快乐少女出嫁时》。虽然他觉得自己有点紧张,但其真挚投入的歌声博得了莅临此处的贵宾——伊丽莎白女王母亲的称赞;次年,由他录制的一首BBC电视剧主题曲大获成功,并让这位十二岁的少年捧得金唱片奖……  十八年后的某一天,他经人推荐到一个合唱团面试,出色的表现让他在而立之年登上了事业的新高峰:他成功加入了这个被誉
期刊
2015年11月,90后小提琴奇才罗曼·金空降中国北京、苏州、深圳,呈现“浪漫音符魔术师”专场音乐会,首度在中国奏响他不同凡响的琴音。他戴着他的棱镜眼镜登台,这是人们早就从网络流传的视频中所熟知的他的样子。音乐会后,金从后台来到大堂,旋即被狂热的观众层层包围,签名、拍照,那阵势,俨然是一位超级巨星。  在罗曼·金首次来中国巡演前,本刊对他进行了国内首个独家专访。  人们说罗曼·金是天才、鬼才,称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