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内利的琴是一个“野孩子”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特拉迪瓦里制于1717年的“Piatti”小提琴

  大部分的古董收藏品,如古玩、字画、书籍等,往往让人珍若拱璧,只是偶尔把玩欣赏,试想应该没有哪位收藏者会将一只明朝的碗用来盛饭吃吧。然而,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古董,虽然每件价值动辄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却是每天都会被拿出来使用的——或者可以说,只有通过使用,它们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延续,否则甚至有可能贬值。这便是弦乐演奏家们手中的乐器,它们也由此成了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一类古董。
  2015年底,历史悠久的艺术拍卖行佳士得在上海和香港举行了“音乐的艺术:私人收藏珍罕意大利乐器”私人洽购展览,展出了八把珍贵的小提琴和大提琴,包括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四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以及朱塞佩·瓜内利制作的三把小提琴。这些乐器均出自意大利制琴工艺的黄金年代——1670年代至1730年代,总价值高达六千万美元。


斯特拉迪瓦里制于1705年的“Baron Von Der Leyen,Ex-Klaveness”小提琴

  新闻发布会上,佳士得装饰艺术部国际执行董事保罗·科茨(Paul Cutts)先生介绍了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工艺的历史以及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内利的作品,并在会后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内利,这两位大师的名字早已成了顶级乐器的代名词,其作品堪称汽车中的法拉利与兰博基尼,不同的是,法拉利与兰博基尼还可以再制造,而他们的作品却只可能因为损耗而减少。保罗感慨道:“大师们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声音的实验,创造出最美妙的音色。他们的卓越才华与工艺使得这些乐器如此出类拔萃,展示着数学般的匀称和精确。”
  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是提琴制作史上一个不朽的传奇,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小提琴逐渐改良到至今不变的最佳形式和状态。他制作的乐器,无论是在音质、设计还是外观、工艺等各个方面都让其他人难以匹敌,在当时获得众多欧洲皇室及权贵们的垂青。斯特拉迪瓦里的制琴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1700年至1724年是他的黄金时段,现今许多让人视若珍宝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都出自这个时期,如此次参展的制于1705年的“Baron Von Der Leyen,Ex-Klaveness”和制于1717年的“Piatti”。时至今日,世界上第一流的演奏家还在争相寻觅斯特拉迪瓦里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黄金时段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价位都在两百万美金以上,其价值可见一斑。


佳士得私人收藏珍罕乐器展新闻发布会现场

  朱塞佩·瓜内利是提琴制作史上又一个罕见的天才。他将各种不同风格的音色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极有表现力的、音色浑厚亮丽的乐器,帕格尼尼就曾为他的一把瓜内利小提琴取名为“加农炮”,以纪念它那雄壮的声音。瓜内利一生仅制作了数百把提琴,现今仍存世的更是屈指可数,据最新统计仅一百五十把左右,和斯特拉迪瓦里的五百五十把相比少得多,这也让它的价值凌驾于斯特拉迪瓦里的作品之上。此次展品中的一把制于1736年的瓜内利“Lafont”曾属于与帕格尼尼同一时代的法国小提琴名家拉丰(Charles Philippe Lafont),后又为俄国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Adolph Brodsky)所有,后者就是用这把名琴首演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特拉迪瓦里制于1673年的大提琴“Harrell,Du Pre”

  佳士得策划这样一个珍罕名琴展,在筹备过程中一定花了不少时间吧。对此,保罗顽皮地答道:“我们准备了三百多年,从斯特拉迪瓦里出生开始!”当然了,这是一句玩笑话,实际上的策展时间差不多为一年,因为这八把名琴虽然来自欧洲同一个私人收藏家,但他把这些琴分别借给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使用,所以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把它们全部收集回来展出。很显然,乐器这件特殊的古董只有一直被使用,才能散发出持久的艺术魅力。此次展览中,有一把也是唯一的一把大提琴,来自斯特拉迪瓦里制于1673年的“Harrell,Du Pre”。大师一生所制的大提琴虽然在数量上远远不及小提琴,但他将自己在制作小提琴中得到的经验创造性地运用于大提琴制作上,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奠定了十九世纪以来大提琴的标准模式。出自斯特拉迪瓦里之手的大提琴和小提琴同样出色,它的穿透力很强,即使演奏最弱的音符,都能清晰地传到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


瓜内利制于1736年的“Lafont”小提琴

  从这把琴的名称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曾经的主人是二十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1961年3月,当时刚满十六岁的杜普蕾在伦敦的维格莫尔音乐厅举行了她的首场独奏会。就在音乐会结束后,她收到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捐赠给她的这把斯特拉迪瓦里名琴,捐赠者认为只有杜普蕾才配得上这把名贵之琴的身价。一年后,杜普蕾用这把名琴演奏了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其无与伦比的诠释在乐坛掀起了一阵巨澜,奠定了她在大提琴名人堂中的地位。杜普雷一生共演奏过两把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这是第一把,而第二把,也就是著名的“David Duff”,现在由马友友使用。   让人惊讶的是,这把珍贵的“Harrell,Du Pre”大提琴被安放在了展览的入口处,没有任何密封的盒子保护,就这么大大方方地敞开着。保罗解释道,如此安排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在此次展品中,这把大提琴的年代最为古老,这样可以让人们从最早的乐器开始逐渐深入展览;其次,不加保护罩是为了让它看起来和人们非常亲近,仿佛没有隔阂。是啊,我们正和如此珍贵的大提琴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呢。当然了,佳士得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安全问题,但大提琴的体积很大,不太容易被偷,所以不用担心,“要是有什么人打算扛着大提琴走的话,我们一定会注意到的”,保罗笑道。


斯特拉迪瓦里制于1686年的“Ex-Kochanski,Rosenheim”小提琴

  总体来说,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走精细路线,瓜内利的则更为奔放。斯特拉迪瓦里制琴的整体概念连贯、统一,尽管在琴身的长短、音孔的大小上会有一些微调,但表面的式样几乎是相同的,非常纯粹、干净。这和瓜内利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因为后者的琴总会有些小粗糙的地方,“如果拿着放大镜看琴身里面的话,会发现瓜内利当时刻、凿的工具都比较粗糙”,因此,保罗亲切地把瓜内利的琴称作是一个“野孩子”。这也与瓜内利本人的性格有关,一方面,他具有非凡的天赋,另一方面,他又不修边幅,做琴时大刀阔斧。但是,由于瓜内利的每一把琴都充满了个性化(Individual),几乎没有雷同的作品,因此在拍卖市场上反而更为走俏。
  当被问到自己最喜欢的小提琴时,保罗一下子来劲了。这似乎是一个他一直想被问到、却从来没有被问到过的问题,于是立刻兴致冲冲地说了起来。“我最喜欢的小提琴有两把,一把是斯特拉迪瓦里早期的作品,制于1686年的‘Rosenheim’,音色美,外形美,是我的最爱。至于瓜内利,我喜欢‘Lafont’,这是一件非常非常美的乐器,我喜欢它的颜色、设计,以及它个性化的特点。”说起这些他心爱的乐器,保罗的眼神里充满了温柔,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珍贵的“Harrell,Du Pre”大提琴被安放在展览入口处

  在原有小提琴的基础上,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内利不断地完善、精密化,也许形状看起来差不多,但在细节上做了很多改进,特别是在音学上加入了数学的元素,使这件乐器发出的声音日臻完美。事实上,无论在结构、材料还是尺寸、外形方面,小提琴在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内利的手下就已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无需也无法再加以改进了。这不能不说是科学上的一个奇迹。“现在的小提琴制作厂商还在模仿三百多年前制作小提琴的工艺模具,这在历史上没有其他物品可以与之比拟。”如果一定要说现代小提琴和三四百前的小提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们不是由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
其他文献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睡前在微博上播放一曲,给自己听,也给大家听。常有人问起,那么你最喜欢哪一首呢?想来想去,答不上来,我最想听的,至今还没有听见。那么我自己来写几曲吧,我想。是时间到了,我可以来作曲了。——田艺苗  这些年来,田艺苗一直在不停地写作,从《温柔的战曲》《靠谱》到《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出一本热卖一本。但出版个人作品专辑,《旅人》却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张。作曲系出身的她,曾经说过“作曲对
期刊
大提琴家王健一直非常乐于和成长中的青年演奏家们分享自己的演奏技术和经验,因此,他接受了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公益教育项目的邀约,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一场公开大师课。他的悉心指导不仅带给学生们极大的启发,也让现场观众获益良多。我在观看了王健老师的大师课后,针对他提到的一些问题对他进行了后续采访,并穿插在有关演奏技能、艺术表达、乐曲风格和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的授课记录中。  ● - 赖菁菁 ○ - 王
期刊
很久没有特意听肖邦了,部分原因是对他已经十分“大概熟悉”——听了上句知下句,有人出了明显的错音会吓我一跳,一些奇怪的处理也会让我皱眉,但知道自己远远算不上“真正熟悉”。最近的第十七届肖邦国际比赛倒是个好时机,能让我再熟悉一下肖邦——比赛么,如果你对输赢有点兴趣,就难免被一种“实时”“未知”的状态吸引,我不一定特别关心输赢,甚至也不一定关心谁弹得更好,只是那种现场感的气氛,吸引着我又听了一遍肖邦。 
期刊
说起亨德尔的音乐,首先排名的是他的神剧,如《弥赛亚》等,接着是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与独奏器乐作品,最后才轮到他的歌剧。亨德尔的歌剧之所以排名最后,主要原因是冗长啰嗦,剧情有时七拼八凑,缺乏内在的逻辑性,音乐有些程式化,其中无休止的返始咏叹调往往令人敬而远之,难以卒听。还有,亨德尔的许多歌剧当初是为阉人歌手而作的,后来废除阉人歌手,剧中的一些男角色改由女歌手来演唱,听来感觉怪怪的,不太符合现代审美趣味
期刊
2016年3月,中国青年作曲家、钢琴家代博在其钢琴与羽管键琴独奏音乐会上,将《赋格的艺术》首次以键盘乐独奏的形式在国内舞台呈现。代博用钢琴和羽管键琴交替演奏,让观众既从羽管键琴的演释中体会到巴赫时代丰富多样的舞曲风格,又通过现代钢琴的演释感受巴赫音乐中超越时代的美学追求。  音乐会下半场《消失的风景》,是代博根据巴赫《赋格的艺术》主题创作的一组钢琴套曲。《消失的风景》中的贯穿式动机,来自《赋格的艺
期刊
《超凡之声:高音男声歌唱的历史》  (The Supernatural Voice: A History of High Male Singing)  作者:西蒙·拉文斯(Simon Ravens)  英国Boydell & Brewer出版社  长时间以来,音乐理论与实践中对高男高音(falsetto)的使用都存在误解。在这本立意独到的书里,作者拉文斯使用了大量的新材料,讲述了“falsetto
期刊
这是音乐创作界的“宇宙大爆炸”。一位作曲家的手稿能把我们带回那个将内心的灵感汇往笔尖的特殊时刻,无论是迅速而热情满腔,还是缓慢而郁结痛苦,所有这一切都暴露于墨迹中。“每当看到一位作曲大师手稿真迹的那一眼,我总会感到莫名的颤栗,”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在仔细研读完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手稿后这样写道,“充溢着因为欢乐和绝望而呈现的不拘一格,它那看得见的冲动,它有迹可循的或悠闲或焦虑的瞬间——没有任何
期刊
“人说山西好风光,优美的山西是我家。”我这个地道的山西人,2015年有机会回到故乡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其中有一项最令我心动,它将会对我家乡的音乐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5年7月27日,在地处二龙山麓的中北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内,山西省管乐协会暨第二届山西管乐夏令营宣布成立并开营。这是一个隆重的仪式,一件决定着三晋大地艺术教育、艺术发展、艺术普及的大事。首任协会会长、中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期刊
近日整理旧书,看到一本封面已经发黄、书角已经有点蜷曲的1949年8月时代书报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文集》(第四版)。这本厚厚的文集是由苏联汉学家弗拉基米尔·罗果夫(Vladimir Rоgоv)主编、我国翻译家戈宝权负责编辑的,也是经过十年动乱后我的“小书库”中劫后余生的寥寥十几本书中的一册。  记得这本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在无锡崇安寺公园路上的一家门面很小的旧书店中买到的,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我和
期刊
近日最牵动我的事情,就是第十五届柴科夫斯基音乐比赛了。仅就钢琴这个项目来说,预赛之后是第一轮,每人弹一套四五十分钟的曲目,柴赛曲目保守,第一轮都是以巴赫开始,以传统的浪漫派结束。第二轮则是另一套独奏,外加一首协奏曲,这次都是莫扎特的协奏曲。决赛对体力是更大的考验:连续弹两首协奏曲,中间只有时间喝杯水。每轮结果出来的时候,当然是不出意料地令人扼腕无数次——有些人在我眼里已经无可挑剔,但都无声无息地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