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用的训练方式有许多。在目前纷繁复杂的语用教学中,要想使语用训练的目标更加有效,教师可以在特殊句式上点拨,在修辞艺术上赏析,在写作方法上引领,以达到提升学生语用训练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切入点 语用 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56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关注语用,落实语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便有了“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呢?请大家仿照课文第二段的样子写上一段话……”诸如此类的语用训练。但是,对于学生來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外,由于学生词汇量贫乏、单一,写出来的文章古板、守旧,毫无新意可言。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找准切入点,使语用目标的达成更具可操作性。
一、在特殊句式上点拨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而忽视了语言形式的秘密。因此,要想把语用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要关注文本中一些特殊的句式,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课文第三自然段主要通过表示连接的词语“起先,然后,渐渐,后来”等把小珍珠鸟是怎样与“我”亲近起来的过程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学习这个段落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把文中表示连接的词语画出来,再想一想,这些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对这种特殊句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话锋一转,进行引导:“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些同学养过或者逗过一些小猫啊,小狗啊,或者小黄鹂鸟啊,等等。那么,你能把自己和它熟悉起来的过程写下来吗?”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下,学生下笔如有神,写出了各具特色的片段,赋予了文本内容不一样的精彩。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由于有了教师的特别关注,有意点拨,有效地化平淡为精彩。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不仅落实了语用目标,而且课堂教学也显得更加精彩。
二、从修辞艺术上赏析
众所周知,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为文章平添几分色彩,使学生朗读时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特点。基于语用目标以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的特别感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展开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在赏析品味的基础上拓展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为了表现兵马俑神态各异的特点,课文是这样描述的:“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有的……”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就这些语言进行赏析、品味,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写得美吗,为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文本语言中修辞手法的妙用对于语言表达的好处,从而领会文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启发学生:“在秦兵马俑坑里像这样的俑还有许多,他们形态逼真,各具特色,你能接着往下写一写吗?”在教师的有意引领下,学生的想象力爆发,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在想象中,在表达中,他们既积累了语言,运用了语言,而且也体会到了这样表达的好处,可谓一举多得。
语文教材中,像这样运用修辞手法的地方还有许多,教师要认真钻研文本,极力挖掘教材中的修辞亮点,引领学生赏析、品味,并在感悟精彩中学会表达、学会运用。长此以往,学生的语用能力必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在写作方法上引领
不同的文章写作方法不同。在阅读教学时,如果教师就文章的写作方法刻意去解说,就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失去了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情境性、趣味性。在教学时,只有随文渗透,语用的生成才能更具可操作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关注对文本内容的点拨、指导,还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把语用目标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这是一篇游记,请大家自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方法来记叙的?”学生直接脱口而出:“游览顺序。”这样的课堂教师主动授意的意识浓,学生缺少互动生成的空间,不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获取。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妨换个方式,让学生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自己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具体地介绍给大家的?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如果让你把自己游览过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你会采取哪种写作方法?和作者的写作方法比较,你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这样,经过对比、内化以后,学生对本课的写作方法将会有更加明确、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关注文本的写作方法,在对比中内化写法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文本中的独特写法就通过内化烙印在学生心里,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文本,精心预设,才能使语用的生成更具可操作性,进而使学生在语用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运用效能。
(责编 刘宇帆)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切入点 语用 操作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56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关注语用,落实语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便有了“你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呢?请大家仿照课文第二段的样子写上一段话……”诸如此类的语用训练。但是,对于学生來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外,由于学生词汇量贫乏、单一,写出来的文章古板、守旧,毫无新意可言。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要找准切入点,使语用目标的达成更具可操作性。
一、在特殊句式上点拨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而忽视了语言形式的秘密。因此,要想把语用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就要关注文本中一些特殊的句式,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课文第三自然段主要通过表示连接的词语“起先,然后,渐渐,后来”等把小珍珠鸟是怎样与“我”亲近起来的过程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学习这个段落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把文中表示连接的词语画出来,再想一想,这些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对这种特殊句式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话锋一转,进行引导:“在你们平时的生活中,有些同学养过或者逗过一些小猫啊,小狗啊,或者小黄鹂鸟啊,等等。那么,你能把自己和它熟悉起来的过程写下来吗?”在教师的精心点拨下,学生下笔如有神,写出了各具特色的片段,赋予了文本内容不一样的精彩。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由于有了教师的特别关注,有意点拨,有效地化平淡为精彩。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不仅落实了语用目标,而且课堂教学也显得更加精彩。
二、从修辞艺术上赏析
众所周知,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为文章平添几分色彩,使学生朗读时更具有耐人寻味的特点。基于语用目标以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的特别感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展开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在赏析品味的基础上拓展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为了表现兵马俑神态各异的特点,课文是这样描述的:“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有的……”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就这些语言进行赏析、品味,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写得美吗,为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文本语言中修辞手法的妙用对于语言表达的好处,从而领会文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启发学生:“在秦兵马俑坑里像这样的俑还有许多,他们形态逼真,各具特色,你能接着往下写一写吗?”在教师的有意引领下,学生的想象力爆发,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在想象中,在表达中,他们既积累了语言,运用了语言,而且也体会到了这样表达的好处,可谓一举多得。
语文教材中,像这样运用修辞手法的地方还有许多,教师要认真钻研文本,极力挖掘教材中的修辞亮点,引领学生赏析、品味,并在感悟精彩中学会表达、学会运用。长此以往,学生的语用能力必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在写作方法上引领
不同的文章写作方法不同。在阅读教学时,如果教师就文章的写作方法刻意去解说,就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失去了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情境性、趣味性。在教学时,只有随文渗透,语用的生成才能更具可操作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光要关注对文本内容的点拨、指导,还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把语用目标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这是一篇游记,请大家自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方法来记叙的?”学生直接脱口而出:“游览顺序。”这样的课堂教师主动授意的意识浓,学生缺少互动生成的空间,不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获取。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不妨换个方式,让学生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自己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具体地介绍给大家的?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如果让你把自己游览过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你会采取哪种写作方法?和作者的写作方法比较,你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这样,经过对比、内化以后,学生对本课的写作方法将会有更加明确、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关注文本的写作方法,在对比中内化写法的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文本中的独特写法就通过内化烙印在学生心里,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文本,精心预设,才能使语用的生成更具可操作性,进而使学生在语用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提升语言运用效能。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