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战国时期最肥硕的羔羊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下启秦朝大统。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彼时诸侯各国纷纷展开改革,变法图强,以求壮大。但这个时期最为富庶的宋国,却在兼并战争中被灭国,原因何在?
  对于宋国,《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公元前318年宋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取二城,灭滕(山东滕州),有其地”。意思是说,宋国分别打败了齐国、楚国、魏国这三个大国,还灭了滕国,因此被后人称之为“五千乘之劲宋”。
  但如此富庶且有实力的宋国,为何竟然成为最早被灭的诸侯国之一?

以陶邑为“窗口”,一窥宋国繁荣景象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和工商业的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大小城邑星散于各国。战国中后期,更是出现了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的稠密城邑格局。
  是时,宋国的主要大都会城市有商丘(今河南商丘)、相城(今安徽淮北)、陶邑(今山东定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西)、吕邑(今河南夏邑)等,且有些城市已经发展成为区域商业中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列举的邯郸、燕都、洛阳、陶邑、睢阳、彭城、番禺等地方都会,宋国就占据了三个:睢阳是宋国的都城,时称宋城;陶邑一直是宋国最为富裕的属地;彭城在春秋时期就是宋国城邑,战国时还曾为宋国都城。
  考古发现,位于商丘的宋城面积就已经超过十平方公里,人口约在10万人以上。这里聚居着众多手工业工匠和各类商人,专门设有贸易市场,“百工居肆”,店铺林立,除糧坊、油坊、车市外,还有丝麻织品、木器、漆器、玉器、陶器、鞋帽等各种货物。政府专设“褚市”(一种官吏名称)管理市场。凭着独特的商贸优势,宋国在当时独领风骚。
  春秋末年,诸侯争霸,周室衰微,昔日的政治都会洛邑(今洛阳)日渐凋敝。诸侯各国政治、经济都会迅速崛起,作为宋国的经济中心,陶邑便是宋国富裕的缩影。
  我们且以陶邑为例,一窥宋国的繁荣景象。
  西周时,陶邑是一个名叫曹国的诸侯国的都城陶丘。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宋灭曹,其都城陶丘变为宋国的陶邑。
  宋国对曹国的兼并,无疑为陶邑注入了新的商业文化。“诸侯四通,货物交易”,底子雄厚加上区位优势,陶邑很快发展成为诸侯国间商品集会的中心城市,人口集中,客商云集,商业辐辏天下。在当时新兴经济都会中,唯陶邑独享“天下之中”美誉。
  陶邑能够崛起,得益于运河的开凿。运河开通后,陶邑北临济水,东北有菏水沟通泗水,又横亘于济汝淮泗构成的交通网上,正好成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
  占尽了天时地利,于陶邑而言未必是好事,相反却成为诸侯各国争夺的目标。公元前286年,齐缗王发动合纵战争,齐、楚、魏灭宋,三分其地,陶邑归属齐国。公元前284年,燕、韩、赵、魏、秦五国连横攻齐,秦国首先攻取陶邑,并以此作为秦相魏冉的封邑。公元前254年,魏安厘王救赵败秦,又乘机攻占陶邑。
  短短数十年间,陶邑三易其手。作为合纵连横必争的“午道”,陶邑在战国诸雄的你争我夺之中,命运一直操持在他人手中。
  陶邑如此,宋国当然也不例外。

“宋国现象”的偶然与必然


  宋国(公元前1114年一公元前286年),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
  宋国的“国际地位”有点特殊,与周为客,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周准许宋使用天子礼乐,因之其在保留商朝礼仪文化方面较为完整,连宋国国君宋襄公都以“亡国之馀”自称——这或许成了一句谶语。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宋襄公发现楚军还没有排好兵布好阵,以“仁义”之名拒绝攻打对方,结果贻误战机,最终兵败。此战留下一个千年笑柄,但其“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的道义精神,为后世称道。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其在战场上看似荒唐迂腐之举,正是天子礼乐滋生出“贵族气”使然。
  这种精神影响了整个宋国。历史上不少如雷贯耳的名人,莫不与宋国有关:老子,是宋戴公的直系后裔;墨子,其先祖是宋桓公的庶长子“公子目夷”;孔子,其先祖是宋前滑公(子共)的玄孙“正考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一直将宋国看成“祖先之国”、“梦回之地”,一生多次还乡。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家累千金”,“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人。
  文化与经济往往一脉共生,相辅相成,这也成为宋国最先走向富裕的一个佐证。
  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跨国商人不断涌现,他们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公元前579年,宋国执政华元撮合晋、楚两国于宋都西门外相会,盟约中有一条款为交贽往来,道路无壅,就是规定两国以后要保证交通往来的畅通。公元前562年,各诸侯在宋国亳地会盟,共同约定各同盟国要保证彼此之间粮食和山林川泽产品相互流通。宋国所倡导的“国际公约”,在保护商人利益、保障列国间商贸活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宋国向商人征收关税在春秋诸侯国中应该是最早的。“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司门一职,在今天看来,等同于宋国的“海关”。
  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宋国最大的不幸缘于历代国君都埋头发展经济,军事国防上却是有国无防,使得宋国后来虽然成为战国时期的“膏腴之国”,最终也仅仅是列强口里垂涎的肥肉而已。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发生卿大夫夺权,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的现象,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宋国也发生了戴氏取宋,宋桓公被宋剔成君(戴氏)推翻的变乱。公元前286年,宋国再次内乱,早已跃跃欲试的齐国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自此宋灭。
  从第一位国君微子启至最后一位国君宋王偃,宋国历经35君,时跨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其版图约有一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都邑众多,经济发达。但是,不讲政治的经济,永远是表面欣欣向荣的虚假繁荣。“一手硬一手软”的结果,必然是走向灭亡。或许,这正是“宋国现象”留给后世的警示。
其他文献
在大时代的洪流中,普通人扶来没有机会留下哪怕一点点的痕迹,不过在这本《吴氏宗谱》里,我有幸读懂了这个参与了晚清诸多战役、曾经在刀口上舔血的军人的一生。  宗谱书影:精美的龙凤版画  谱名:吴氏宗谱  居住地:安徽宿松  始迁祖:吴英可  主修:吴纷东  年代:民国三十年(1941)  版本:卷首、卷一至卷十一共11册,木活字。  堂号:延陵郡  安徽宿松为汉置松兹县,据大别山之险,扼皖赣鄂之要。东
期刊
《长安十二时辰》带火了老百姓对唐史的热情。在人们心目中,唐代应该是一个四夷臣服、疆域广袤、武力强悍的时代。没错,唐代辉煌,国力强盛,国土面积之辽阔,远超大家所想象。但唐代不同时代,国力差距也比较大。中学历史教材中所告诉我们的唐代,比较片面,也相对平面。全面了解一个时代的最好方法,自然是通过史料记载,而全面了解一个时代的最直接方法,莫过于通过当时的图像。现存至今的唐代书画作品及其摹本,还真是最直接地
期刊
从13世纪到19世纪,在现今西非尼日利亚的南部森林地带,曾经有一个贝宁王国,其繁荣期曾长达500余年。贝宁王国的艺术品也非常出色,其中蕴含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爱好者的目光。  所谓贝宁艺术品,其实是后来的外邦人给予的称谓。在贝宁王国甚至整个西非古代文物系统中,这些艺术品都有着浓郁的宗教精神和仪式内涵,它们是非洲人眼中的神明、祖先或者某种精神的体现。  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和史密森尼
期刊
1055年農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刚刚过去一天,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即将离开京都汴梁,穿越千里驿路,抵达塞外草原之地。他就是北宋文坛巨椽欧阳修。  在都门禁地,亲朋好友摆下了送行的酒宴,一杯清酒,牵肠挂肚,折柳相送。欧阳修走出雄伟高大的城阙,挥手与亲友作别。  回望护城河畔,一脉流水缠绵悠悠,欧阳修想起了昨天夜幕时分,他在紫宸殿领受“契丹国母生辰使”诏书的情景。那一刻,他对将要前往的燕山之北的塞外
期刊
两宋之时,成都不仅“以名都乐国闻天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而且虽无花城之名却早就有了花城之实。此前由杜甫拟就的诗意广告“花重锦官城”,依然在起着不可低估的效应。  若论成都最多、最好、最著名的花,则非海棠莫属。  北宋词人、诗人、史学家宋祁,就是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作者,嘉祐元年八月至三年(1056-1058)十月曾出任成都知府。去世之后,成都士民哭于其祠者达数千人之多。在蜀地期间,
期刊
中国古代历史上,从东汉到隋朝以及唐朝前期的长达950年时间,关于盐的管理制度,变化较多,反复不断。  东汉王朝一改西汉以及王莽新朝的盐专卖制度,中央政府基本上对盐实行课税制,这让民间制盐业和盐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何东汉统治者甘于放弃垄断盐利呢?这跟东汉的治国理念有关。  从《孟子》中可知,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之前,租税实行“什一之税”,也就是10%的税率。著名史学家钱穆则认为战国时期的租税应该高于1
期刊
在一般人看來,专业公司是现代工业革命后的产物。殊不知,从宋人耐得翁所著的《都城纪胜》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近千年前的南宋,中国大地就出现了“四司六局”这样的专业公司。它们的功能就是负责为人们操办宴会,操持婚庆等事宜。  《都城纪胜》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城市风貌的著作。作者耐得翁,姓赵,具体名字已不可考。这本书大约是在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写成的,全书的内容分为“市井、诸行
期刊
“名花倾国两相欢”  天宝二年(743)春,唐玄宗和杨贵妃于沉香亭赏牡丹,以李龟年为首的乐伶们准备歌舞助兴。玄宗兴致极高:“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这便有了流传千年的三首《清平调》。  《清平调》属唐大曲,唐教坊曲名。《清调》《平调》原为汉清乐旧曲,有声而无词,原属“无射宫”,俗称“越调”,后用于词牌名。《碧鸡漫志》里有:“《清平调》乃于古乐‘清调’‘平调’中
期刊
《共和国识别码》  李忠杰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定价:78.00元  本书精选了160多个关键词,涵括共和国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地标、历程、制度、法律、战略、思想等,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识别码”。通过这些“识别码”,系统而全面地回顾共和国的历程、展示共和国的形象、总结共和国的经验,准确地界定共和国的身份和地位。《海上丝绸之路》  [德]罗德里希·晋塔克著  中
期刊
邛崃之名由来已久。汉时称临邛,筑城建县已有2300余年历史,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也是南方丝绸之路西出成都第一站和茶马古道第一镇,素有“临邛自古称繁庶,天府南来第一州”的美誉。邛崃是西汉才女卓文君故里,她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司马相如为卓文君写下了如此感佩至深的曲子:“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这首《凤求凰》感情热烈而奔放,深挚而缠绵,司马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