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模型并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核心素养 “教、学、评”一体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1]正式颁布,提出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倡导“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并强调应充分认识化学日常学习评价对诊断学生学习和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和作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提出更加明确了“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进一步强化了评价的作用和地位。
  (三)理论背景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按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对未來发展的重要价值。分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课标又将五个方面分别划分为四个水平,有利于更加定量的对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考察。
  “教、学、评”一体化:即“教”、“学”、“评”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从内容角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的“评”三者具有共同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2]。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中发挥着活动组织者和“导学”的作用,形成“师促生学”、“多元评价”的互动模式。
  (四)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泰勒认为若想系统地、明智地研究某个教育计划,首先必须明确要达到教育目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基于目标为中心[3]。在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设计时,遵从逆向教学原则,围绕学习目标设置学习评价,从而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的情况,有利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合理展开。
  1、分析课标,制定教学目标
  进行化学学科教学设计前,应明确化学学科的课程目标,即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设计的桎梏,整体而全面的掌握课程目标,合理规划课程与教学内容,设计整体单元教学。在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细化至课时目标。新版课程标准中对“氯及其化合物”的内容要求是“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氯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学业质量水平分析,制定“氯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氯元素的存在,了解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通过氯气与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的转化,掌握其化学性质,认识并建立物质性质与其用途的关联。(2)通过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了解氯水的漂白原理,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3)通过学习漂白粉、消毒液原理的以及了解含氯消毒剂的使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2.围绕教学目标,制定评价目标
  素养化的教学目标旨在说明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发展的素养以及素养的水平,而评价目标的制定则是诊断学生通过学习后发展了什么素养,达到了什么水平,因此评价目标的制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和依据从而反馈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依据制定的《氯及其化合物》教学目标,制定与之对应的评价目标:(1)发展并诊断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进阶。(2)诊断并发展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水平及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水平。(3)发展并诊断学生认识物质转化思路结构化水平及社会责任。
  3.目标指导下,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通过分析学情、课标制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明确学习任务的素养发展功能,合理安排与素养发展功能已知的学习活动,最后再依据学习活动所承载的素养发展维度及水平锁定评价目标的评价角度和评价水平,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以教学目标二通过实验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了解氯水的漂白原理,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为例,制定学习任务一,即掌握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评价目标:诊断并发展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水平及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水平。
  总之,在进行化学学科教学设计时以核心素养为依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的“评”三者应具有共同的目标,实现有机融合,从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更加全面的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郑长龙.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8(11): 3-5.
  [3]姜建文, 王丽珊.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目标设计策略[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 41(5): 37-44.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字化图书馆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是我国的基础信息技术设施之一。现阶段,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发展问题值得相关工作人员警惕。在本文中,笔者详细阐述了目前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成果以及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现状;对策  引言  目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仍存在着战略布局不到位、技术内容不先进、管理不
期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当前,我们正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刻,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引领广大群众学习文化、重视文化,参与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群众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乌拉特前旗文化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理念,实施文化引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让文艺真正成为时代前
期刊
进入新时代、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以党建促业务,增强企业凝聚力,全面提高基层烟草公司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就强化基层烟草行业党建引领作用,增强企业发展凝聚力、班子号召力和组织动员力进行探讨。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新时代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媒体行业内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新媒体时代到来,传统媒体感受空前的竞争压力,为了能够有效促进传统媒体的进步,迎合时代发展,传统媒体应当注重创新,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获取更多的关注群体。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设备变得越来越便捷,获取新闻的方式渠道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因此,传统媒体的创新工作应当重视与新媒体环节相适应,但是,在传统媒体的改革工作当中,一定要遵守以新闻质量
期刊
摘要: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在逐渐的提高,教育教学体系在逐渐的完善。以英语学科为例,很多学校都配备了足额的英语教师,这对于提高乡村学校英语教学水平而言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英语教学在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英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在本文中将重点针对乡村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英语教学活动
期刊
摘要:无论在什么时代,新闻信息都是人们生存所需的物质能量。传统的新闻信息主要依靠纸质等渠道进行传播,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并且用户很难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当前的时代来说非常不适用。在新的时代,人们会接触到更加丰富的信息,因此,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应该针对当前的用户进行,需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调研。本文主要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创新与新媒体矩阵建设进行探讨,希望给相关人士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闻
期刊
摘要:高等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时,舞蹈教育实际占据的比重较大,但是整个过程中盲目的看重理论教学,却忽视了舞蹈艺术实践,以至于很多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相对薄弱。本文重点分析高校舞蹈教育中舞台艺术实践的意义和实践过程,提出针对性的意见,确保舞蹈教育可以更好的贴近生活,促使着舞蹈教育稳步发展。  关键词:舞台艺术实践;高校教育;舞蹈教育;意义;实践过程  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中,舞台艺术实践属于非常重要的
期刊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但在该背景下诞生了诸多的新型媒介,这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工作环境,则需要新闻记者做出相应的转变。对此,文章中对融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的创新与转型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实现新闻记者自身职业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记者;创新
期刊
摘要:河南卫视继《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高品质节目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后,2021年七夕节《七夕奇妙游》再次献上一场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节目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多重艺术语言,内容包括宗教、舞蹈、美术、音乐等精粹,讲述自古以来国人对星空的向往与追求。本文仅从“视觉”层面,讲述其美术元素的运用及意义所在。  关键词:河南卫视;传统文化;美术元素  今年以来,河南卫视《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
期刊
摘 要: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文化传播也具有了更加便利的平台?新媒体环境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新的渠道。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蜘蛛衣》为例,从网络传播现状入手,基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其传播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蜘蛛衣传承的策略, 为当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