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紧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从而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增强数学作用的意识。那么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呢?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调动数学的兴趣,促进学习的热情,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最终实现数学走进生活的课程价值。
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妈妈分饼给兄妹吃的教学情境:将一块大饼分成较大和较小的两块,问你们愿意吃哪块?扮演哥哥的学生说:“我要较大的那一块,因为我喜欢吃。”扮演妹妹的学生说:“我最小,我要吃较大的那一块。”我说:“假如你们分到的饼不一样大,这样你们心里一定很不高兴,那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大家一致认为要把饼拿来平均分,一人一半,这样最公平。我说:“我们现在就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一半,这个数就是分数——二分之一。”如此贴近生活的设计,使学生知道了分数的来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懂得了做事要公平公正的道理。
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应着力在“有意义”上:有意义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要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有意义的情境应该能有利于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要具有衍生性,要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有意义的情景应该能有利于学生展开数学思考。
2.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我们应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学习数学、运用经验,在创造活动中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知识。
例: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时,我了解到学生对于钟表已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说一说钟面的时刻,并说一说是怎样看出的,得出看钟表的方法。从中让学生感受运用生活中的知识,能够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乐趣。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论述。《新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我们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教学求平均数时,我让学生算一算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平均身高是多少?平均年龄是多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拿出一些商品的价格,让学生说一说要买哪些商品,需要多少钱?怎样计算?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解释: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再如掌握了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了数学概念、形成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学生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好数学。
4. 从生活实践中“寻觅”数学问题
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的学习均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生活中寻觅数学。
例:在教学“步测与目测”时,我先让一学生在教室从前面走到后面,从左边走到右边,学生会感到很奇怪:干吗要这样走来走去?我说:“平常我们每天都要走路,这走路也隐藏着数学知识。知道了一步的长度,就可以用步子测量出距离。”然后让全班学生走一走教室,算一算走教室的长各用了多少步,再用卷尺测出教室实际长的距离,算出自己一步的长度。再让学生走教室的宽,看走了几步,算出教室的宽大约是多少?再用卷尺实际测量宽,进行经照。当学生看到用自己的步子量出的长度接近实际值时,兴奋地跳了起来。
数学教育家:“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从生活实践中“寻觅”数学问题,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学生了解生活的一个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各种数学知识、方法,实现由“生活”向“数学”的过渡,从而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自由、开放的心灵世界,从而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 生活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从而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增强数学作用的意识。那么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呢?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调动数学的兴趣,促进学习的热情,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最终实现数学走进生活的课程价值。
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妈妈分饼给兄妹吃的教学情境:将一块大饼分成较大和较小的两块,问你们愿意吃哪块?扮演哥哥的学生说:“我要较大的那一块,因为我喜欢吃。”扮演妹妹的学生说:“我最小,我要吃较大的那一块。”我说:“假如你们分到的饼不一样大,这样你们心里一定很不高兴,那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大家一致认为要把饼拿来平均分,一人一半,这样最公平。我说:“我们现在就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一半,这个数就是分数——二分之一。”如此贴近生活的设计,使学生知道了分数的来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懂得了做事要公平公正的道理。
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应着力在“有意义”上:有意义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要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有意义的情境应该能有利于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要具有衍生性,要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有意义的情景应该能有利于学生展开数学思考。
2. 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生动有趣以及理解起来较容易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我们应借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学习数学、运用经验,在创造活动中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知识。
例:在教学一年级“认识钟表”时,我了解到学生对于钟表已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书中的情景图,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说一说钟面的时刻,并说一说是怎样看出的,得出看钟表的方法。从中让学生感受运用生活中的知识,能够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乐趣。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辟论述。《新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我们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教学求平均数时,我让学生算一算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平均身高是多少?平均年龄是多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拿出一些商品的价格,让学生说一说要买哪些商品,需要多少钱?怎样计算?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解释: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再如掌握了统计知识后,我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了数学概念、形成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只有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有生命的,学生才会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学好数学。
4. 从生活实践中“寻觅”数学问题
在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的学习均含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因素,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生活中寻觅数学。
例:在教学“步测与目测”时,我先让一学生在教室从前面走到后面,从左边走到右边,学生会感到很奇怪:干吗要这样走来走去?我说:“平常我们每天都要走路,这走路也隐藏着数学知识。知道了一步的长度,就可以用步子测量出距离。”然后让全班学生走一走教室,算一算走教室的长各用了多少步,再用卷尺测出教室实际长的距离,算出自己一步的长度。再让学生走教室的宽,看走了几步,算出教室的宽大约是多少?再用卷尺实际测量宽,进行经照。当学生看到用自己的步子量出的长度接近实际值时,兴奋地跳了起来。
数学教育家:“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从生活实践中“寻觅”数学问题,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是学生了解生活的一个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各种数学知识、方法,实现由“生活”向“数学”的过渡,从而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只有这样,才能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自由、开放的心灵世界,从而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