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高度重视,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入手,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措施加以探索,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指导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
【关键词】初中教育;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人的核心素养,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生物人才的需求相适应。针对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培养,在生物学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抓住社会热点,用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并击破流言
前些年我们本地传言猪肉有虫,而且虫体很长,煮也煮不死,食用后会感染,引起社会上的恐慌,导致猪肉销售量下降,严重影响生猪养殖。
在这个流言中,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不符合生物学原理。也有不少学生在上课时提出这个问题。如何更好地解答呢?
我与兽医质检部门联系,在屠宰场分别取了猪小肠、肥猪肉、瘦猪肉、猪肝、猪蛔虫样本与米猪肉标本,制成玻片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知道了猪蛔虫肉眼可看到,主要在猪小肠内生活,在猪肉上不可能有。而米猪肉即猪肉绦虫病,可以在猪肉上感染,在猪肉上可以检测到幼虫,个体十分微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这种猪肉是禁止上市的,同时经过高温煮熟,肉内的幼虫可被杀死。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猪寄生虫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对食品检疫也有所了解。经学生回家宣传,流言自然消失。
二、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门话题,用事实说明问题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引入事实案例,能增强教学说服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如“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课标》是这样要求的:指导学生对学习资料进行调查、搜集和整理,借助沟通和交流对生物的多样性形成系统认识,并明确不同生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保护工作中,维护生物多样性。为达到这个目标,课前两周,我布置学生调查本村植物种类、本村所属山林的树种及常见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我则录制纯速生桉林附近水生动物的活动情况及林下植物的分布状况,分为规范种植和不规范种植两种情况。
上课讨论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周边环境中,树种正在减少,动物数量减少,山沟中的水也由长年不断变为间断。最后都回到一个热点问题上,大面积种植速生桉不仅使很多树种消失,也使山林的储水能力下降,甚至有的人还认为速生桉的落叶是有毒的。
果真如此吗?我们不能想当然,需要用事实说话。
因为学生的调查可能带有主观性,有先入为主的观点。如何说服学生,并能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呢?
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问一个问题:如何认定某种生物有毒性?
学生这样回答:泡在水中,水变黑。
我提问:那我们壮族三月三用枫叶煮黑饭,有毒吗?
从逻辑上推翻错误的结论,最重要的是要用事实说明。
我播放录像,在一大片的速生桉林边,水流清澈,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林中鸟儿争鸣,林下杂草杂树丛生,体现出层次多样的群落。这是规范种植的速生桉林。
我又播放不规范种植的景象:林区下的水沟,水较少,但同样有水生动物活动,林下植物较少甚至地面裸露,这是精细耕作所致,是人为因素。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对速生桉有了科学的认识,即按林业科学种植与管理,速生桉对生物多样性没有影响,速生桉更没有毒性。这样来处理,不用争论,事实胜于雄辩,实事求是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也能体现出一种责任感。
三、结合先进的环保理念,促进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七年级第二个学期开始,每节课用5-10分钟时间,要求一位学生读《寂静的春天》一小节,从中感受生态环境的恶化带给人类的影响,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合理使用农药,我还特意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到本地比较科学管理的果园进行采访。学生看到果园用黄板驱蚜虫,利用黑光灯诱杀各种飞虫,减少了很多农药的使用,较好地保证果品品质,达到了保护生态的效果,而且由于果品质佳,市场上很受欢迎,从而明白科学的投入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学生从中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
四、构建民主课堂,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加强民主课堂的构建,可以实现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生物课讲到鱼时,有位学生问了这么一个问题:“鱼是如何控制上浮和下沉的?”我回答鱼是通过胸鳍的协调调整鱼体内鳔中的空气含量来调节的。可这位学生认为我说得不够充分。他这样认为,当鱼鳔充满空气时,鱼应该比较重,应该是下沉,为什么是上浮呢?这是一种质疑精神的表现,我鼓励他课余时间去探究一下。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他来问我有没有很细的针,越细越好,我把解剖针给他,他认为太粗。我想了想,就找中医针灸师要来毫针,十分细,他很满意,说:“下周我给你一个惊喜。”
原來,他利用周末解剖了不少鱼,发现鱼内的鳔与鳃的连接点,可以在不损伤鱼血管的情况下,用毫针扎入这点可刺破鱼鳔。他把处理的五条鱼放入一个深约1米,直径为80厘米大小的装满水的水缸中,发现鱼真的不能上浮。他又剪去鱼的胸鳍,结果鱼几乎沉在水底不能上浮,为了验证他真的刺破了鱼鳔,他又解剖这些鱼来观察,结果正如他所想的。
这样的一种精神,需要教师的支持与理解,也是教学中应该培养的,即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自己去验证,不人云亦云。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首先要体现出本学科的重要观点。如生物学上的形态与环境相适应,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一致性,生态系统的统一性,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等都是生物学上重要的观点。其次,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再次,开放包容的教学态度能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发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能通过探索获得知识,用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能把知识活用,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晓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核心素养——以《细菌》一课教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04):62-63.
[2]石菲.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科学中国人, 2017(41):206.
[3]赵恋君.初中生物课堂融入生物核心素养——以“人类应用遗传和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 2017(z1):143-144.
【关键词】初中教育;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学校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人的核心素养,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高素质生物人才的需求相适应。针对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培养,在生物学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抓住社会热点,用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并击破流言
前些年我们本地传言猪肉有虫,而且虫体很长,煮也煮不死,食用后会感染,引起社会上的恐慌,导致猪肉销售量下降,严重影响生猪养殖。
在这个流言中,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不符合生物学原理。也有不少学生在上课时提出这个问题。如何更好地解答呢?
我与兽医质检部门联系,在屠宰场分别取了猪小肠、肥猪肉、瘦猪肉、猪肝、猪蛔虫样本与米猪肉标本,制成玻片标本,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知道了猪蛔虫肉眼可看到,主要在猪小肠内生活,在猪肉上不可能有。而米猪肉即猪肉绦虫病,可以在猪肉上感染,在猪肉上可以检测到幼虫,个体十分微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这种猪肉是禁止上市的,同时经过高温煮熟,肉内的幼虫可被杀死。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猪寄生虫病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对食品检疫也有所了解。经学生回家宣传,流言自然消失。
二、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门话题,用事实说明问题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引入事实案例,能增强教学说服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如“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课标》是这样要求的:指导学生对学习资料进行调查、搜集和整理,借助沟通和交流对生物的多样性形成系统认识,并明确不同生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保护工作中,维护生物多样性。为达到这个目标,课前两周,我布置学生调查本村植物种类、本村所属山林的树种及常见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我则录制纯速生桉林附近水生动物的活动情况及林下植物的分布状况,分为规范种植和不规范种植两种情况。
上课讨论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周边环境中,树种正在减少,动物数量减少,山沟中的水也由长年不断变为间断。最后都回到一个热点问题上,大面积种植速生桉不仅使很多树种消失,也使山林的储水能力下降,甚至有的人还认为速生桉的落叶是有毒的。
果真如此吗?我们不能想当然,需要用事实说话。
因为学生的调查可能带有主观性,有先入为主的观点。如何说服学生,并能体现出严谨的科学态度呢?
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问一个问题:如何认定某种生物有毒性?
学生这样回答:泡在水中,水变黑。
我提问:那我们壮族三月三用枫叶煮黑饭,有毒吗?
从逻辑上推翻错误的结论,最重要的是要用事实说明。
我播放录像,在一大片的速生桉林边,水流清澈,水中鱼儿游来游去,林中鸟儿争鸣,林下杂草杂树丛生,体现出层次多样的群落。这是规范种植的速生桉林。
我又播放不规范种植的景象:林区下的水沟,水较少,但同样有水生动物活动,林下植物较少甚至地面裸露,这是精细耕作所致,是人为因素。
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对速生桉有了科学的认识,即按林业科学种植与管理,速生桉对生物多样性没有影响,速生桉更没有毒性。这样来处理,不用争论,事实胜于雄辩,实事求是的精神得到充分体现,也能体现出一种责任感。
三、结合先进的环保理念,促进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的培养,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七年级第二个学期开始,每节课用5-10分钟时间,要求一位学生读《寂静的春天》一小节,从中感受生态环境的恶化带给人类的影响,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合理使用农药,我还特意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到本地比较科学管理的果园进行采访。学生看到果园用黄板驱蚜虫,利用黑光灯诱杀各种飞虫,减少了很多农药的使用,较好地保证果品品质,达到了保护生态的效果,而且由于果品质佳,市场上很受欢迎,从而明白科学的投入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学生从中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
四、构建民主课堂,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加强民主课堂的构建,可以实现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生物课讲到鱼时,有位学生问了这么一个问题:“鱼是如何控制上浮和下沉的?”我回答鱼是通过胸鳍的协调调整鱼体内鳔中的空气含量来调节的。可这位学生认为我说得不够充分。他这样认为,当鱼鳔充满空气时,鱼应该比较重,应该是下沉,为什么是上浮呢?这是一种质疑精神的表现,我鼓励他课余时间去探究一下。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他来问我有没有很细的针,越细越好,我把解剖针给他,他认为太粗。我想了想,就找中医针灸师要来毫针,十分细,他很满意,说:“下周我给你一个惊喜。”
原來,他利用周末解剖了不少鱼,发现鱼内的鳔与鳃的连接点,可以在不损伤鱼血管的情况下,用毫针扎入这点可刺破鱼鳔。他把处理的五条鱼放入一个深约1米,直径为80厘米大小的装满水的水缸中,发现鱼真的不能上浮。他又剪去鱼的胸鳍,结果鱼几乎沉在水底不能上浮,为了验证他真的刺破了鱼鳔,他又解剖这些鱼来观察,结果正如他所想的。
这样的一种精神,需要教师的支持与理解,也是教学中应该培养的,即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自己去验证,不人云亦云。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首先要体现出本学科的重要观点。如生物学上的形态与环境相适应,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一致性,生态系统的统一性,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等都是生物学上重要的观点。其次,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再次,开放包容的教学态度能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发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能通过探索获得知识,用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能把知识活用,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晓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核心素养——以《细菌》一课教学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04):62-63.
[2]石菲.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科学中国人, 2017(41):206.
[3]赵恋君.初中生物课堂融入生物核心素养——以“人类应用遗传和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 2017(z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