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邓石如篆书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er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金文学家,其对后世书法及篆刻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本论文从邓石如的《白氏草堂记》出发,深入的研究他的篆书风格成因、书风特点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邓石如;篆书;书风特点;影响
  一、邓石如篆书风格成因
  邓石如的成功首先源于他良好的家学环境,邓石如生长寒士之门,祖父和父亲都精通书法,多才多艺,工四体书,尤长篆籀,喜摹印,对其学书影响最大。他常利用劳动空隙,就地取材于书法篆刻以勤学苦钻,在书法上如此良好的家学是他后来学书成功的重要启蒙阶段。其次是他别样的生活经历,经常寻师访友,奔走求教,出身贫寒却游历四方,他的人生后期涉足大江南北,期间饱尝人生千辛万苦,人世纷繁的冷眼歧视却不因怀才不遇而惋惜,为其于碑学书法一如既往,披襟斩棘,乐此不疲,培养了邓石如独立的人格,决定了邓石如书法篆刻艺术的高品位,游历是我国古代艺术教育的特殊形式,经过家学的陶养,邓石如就直接步入社会文化环境的大课堂中广结天下名士,奠定了他学术专攻之志。20岁左右,他就开始离家游走,不辞劳苦,到32岁时再赴寿州专访前巴东知县梁巗,深得恩师精髓,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式,建立了良好的书法理念,后来梁巗将邓石如介绍给挚友梅镠继续学习,梅家藏有众多法帖资料与金石善本,使其收获颇多,为日后碑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是他对书法艺术的不断追求的精神。通过他师法百家,勤奋好学,执着钻研,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学习态度,使得邓石如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日益精纯,刻苦研习并结合实践加以创新,使书法与篆刻融会贯通,使他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写风格。
  二、邓石如篆书的风格特点
  《白氏草堂记》作为邓石如的经典作品,其书风一直受世人所追捧,接下来我从用笔、结构和章法三个方面分析它的风格特点:
  (一)用笔方面表现的十分大胆且极富创造性,书写时融入了隶书的笔意,打破了篆书粗细均匀、千篇一律的特点。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在《邓石如传》中这样评价道:“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而纵横闺阴之妙,则得之史藕,稍参隶意,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尤近。”说的就是邓石如将金石隶意入篆,在加入隶书的用笔后,其小篆线条灵动丰富,他在“藏头护尾”的同时不拘泥传统篆书的曲线结构,反之更关注直线的流畅,然而他的篆书也并非一直到底,同样包含曲线弯折,变圆转曲折为方中见折的技法使其书写的感觉圆润且不失刚劲。用笔方中带圆,圆中有方,刚柔并济,圆笔逆锋入笔,方笔中锋逆入,收笔时注意笔画的圆润,或顺势收笔,或回锋按顿收笔,行笔、收笔遒劲有力,并且在中锋行笔的同时将笔力集中于笔尖,笔意愈发深厚丰富,细细品味还有“似走还留,欲停还行”的书写意味在其中,整体呈现雄浑厚重,凝练劲挺,高古质朴的韵味。
  (二)结构方面体现为内外疏密变化极为丰富多样,字取纵势,体势微方,间隔均匀,正中寓斜,因字布势,左右高低层差错落,上下大小开张,疏朗豪迈,使篆书结构充满了活力。他还将汉碑结字中上密下疏、虚实交错、笔意沉雄、用墨厚重的特点融进了篆书,浓重的墨色和质朴的结构线条,疏密关系使字与字之间增强了了黑白之间的矛盾对比,显得更加雄厚高古。邓石如书法作品给人最突出的感觉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完白山人曾云:“字画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透风,长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密不透风”使字形如隶书一般紧凑严谨,“疏可走马”又让字体畅快流通,在密与疏的对比下,邓石如的篆书愈发灵动洒脱,洋溢者和谐之美。
  (三)章法、墨法方面,章法错落有致、疏密交错、黑与白交相辉映,给人以浑然天成,古意盎然的视觉感受。邓石如在书写时偏爱使用长锋羊毫搭配生宣纸,长锋羊毫储墨性极佳,用墨以浓湿为主,偶有涨墨和枯墨变化和对比。邓石如的篆书创作在章法布局上也遵循“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例如《朱沈龛篆书四屏朱拓》,前人在书写这幅篆书作品时通常以紧凑为主,字体之间间距过近。邓石如却再次展现了他独到的创新精神,在这幅作品中,运用隶书的章法布局,拓宽上下字间距,左右行距加以收紧,使得整幅作品章法行气通畅,自然苍劲,磅礴大气。
  三、邓石如篆书对后世的影响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崇尚碑学的书家很多,但邓石如是清代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力矫时弊,融古开今,上承傅山、王铎等清初书家余绪,下启何绍基,康有为等晚清民国碑学新风,是清代乃至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邓石如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极大的拓宽了篆书的笔法,是当时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和篆刻家。尤其《白氏草堂记》的雄浑苍茫、臻于化境的笔法技巧和大气磅礴、圆浑高古风格,使清代篆书进入一个新风尚,带给了许多书法艺术家新的尝试方向,为后人学习和拓展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弟子包世臣得用笔之法,并且著书立传,包世臣又传技于吴让之,令其深悟邓氏行笔顿挫的韵律。不负众望的他青出于蓝,为邓氏书法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邓氏书法传人的核心成员还有洪亮吉、张祖翼、孙星衍、莫友芝等人,直至晚清,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等书坛重将,无一不受其营养沾溉,他引导了清代后续出现的许多篆书名家,包世臣、吴熙载、赵之谦、杨沂孙、吴昌硕等人都是受到他的影响有形成自身风格发展起来的,使篆书艺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另外邓石如的书从印出,印从书出这一篆刻理念也打破了只取秦汉的时局,使印坛篆刻面貌一新,开创了“皖派”之风。世称邓派或皖派,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还有他努力拼搏的人生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質和刻苦磨练的奋斗精神,不墨守成规的创新精神,发人深省,使我们受益匪浅,这都是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结束语
  邓石如是清代乃至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人物,是后代书家学习的杰出榜样。邓石如的篆书吸收了小篆的婀娜,隶书的方折,金文的古拙再加之同代书家的相互学习,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这是后世书家无法超越的艺术境界。他教会了我们艺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创作过程中要学习古人,还要表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情趣,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其他文献
【摘 要】《三三》是沈从文创作于1931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清新优美,意境深远。笔者在本文中将从沈从文的“小乡城文化”选择入手,浅析城乡二元对立下,乡下人对都市文明的美丽梦幻和城里人的乡村梦幻。  【关键词】《三三》;沈从文;“小乡城文化”;城乡二元对立;梦  《三三》是沈从文的一个短篇小说,作品清新优美而又深富内蕴。长期以来它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致多种沈从文文集均未收录。但实际上,《三三》是
期刊
【摘 要】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可谓是武林之栋梁,金庸先生在武侠界的地位也是不可撼动。历来武侠小说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大侠。侠义精神体现在小说的方方面面。而金庸笔下的众多女主人公,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选择射雕三部曲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她们的共性与个性,探究女性形象的作用。  【关键词】金庸武侠;女性形象;共性;个性;爱情主题  一、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
期刊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词两首》的其中一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这首词时,我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文的教学流程展开教学。临近下课时,作为拓展,我补充了苏轼的一首《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杨花洲外片帆
期刊
美术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其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的创作如同"无源之水“一样没有生机。  素描是美术艺术当中最古老的艺术语言。意大利的画家马萨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著名历史人物发明并运用了解刨学、透视学和构图学的一些原理,為素描作品呈现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提供了很多的科学依据,逐渐完善了素描画作。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素描艺术是可以表达一定的个人思想、态度和情感,从
期刊
【摘 要】欧洲继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之后,在17世纪的艺术中心意大利又产生了与之相反、全新的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产生之后,迅速传遍了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本篇论文重点从宗教绘画、逆反规律两方面,分析巴洛克艺术背后的文化传统及美学追求。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宗教改革;逆反规律;鲁本斯;意大利  尽管巴洛克艺术被18世纪的古典主义者嗤之以鼻、视如敝屣,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它们非但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单簧管演奏中吐音的基本技巧进行分析,对单簧管演奏中吐音的基本训练内容加以概述,并对单簧管演奏中吐音练习方法实行探析,旨在帮助单簧管演奏者总结、归纳单簧管演奏中吐音的技巧、练习及训练的方法,不断提高其自身演奏水平,现进行具体报道如下。  【关键词】单簧管演奏;吐音技巧;练习情况  吐音技巧,属于演奏者应该具备的技巧。因为吐音效果,会对演奏的整体效率,构成严重的影响。为此,演奏者需结合
期刊
【摘 要】二胡音乐作品演奏,需演奏者有一定的想象力,能将音乐自身情感、演奏者情感相互融合,进而使得二胡演奏更加完整。本文对二胡演奏的主要特点进行概述,对二胡演奏中情感的主要表现方式加以探析,现进行具体阐述如下。  【关键词】二胡;演奏;情感表达  二胡音乐演奏过程,听众能够感受到乐曲中的内容、表达情感,如:忧伤、愉悦、高亢等。为充分表现出二胡演奏的情感,演奏者需深入了解乐曲的主要内容、情感、地域特
期刊
【摘 要】《西厢记》中有记载,我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曲谱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之后,全国各地形成了几十种不同旋律和风格的《茉莉花》版本。其中,以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主的创作特点上,是同宗民歌“鲜花调”中一首代表性借赞美“茉莉” 表达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之歌。并以其独有的风格特点、调式、曲式结构、旋律及其节奏感上都展现地方性的特色和魅力所在。加上《茉莉花》还作为世界上最优美的音乐被入选
期刊
【摘 要】音乐是人类艺术中的重要形式,是传达情感的重要途径,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种类的风格,其中印象派音乐风格就是比较重要的。本文主要就印象派音乐风格的文化内涵以及美学特征加以阐述,然后重点对印象派音乐风格文化根源进行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能对印象派音乐风格的文化根源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音乐风格;印象派;文化根源  印象派的音乐是新音乐观念,这对传统的音乐风格就有着对
期刊
【摘 要】古往今来民族传统文化在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历史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构成元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优秀动画作品的根本。鉴于此,本文从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出发,探析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的意义及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动画创作;应用  20世纪初动画传入中国,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中国动画出现了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于20世纪中期,这一时期的动画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