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水花是2021年热播扶贫电视剧《山海情》剧中的人物,作为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底层妇女的代表,她超越苦难,自立自强,紧跟国家扶贫政策,用自己的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她是女性美好品质的代名词。本文从水花如何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苦难生活出发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其身上承载的优秀精神品质,并从剧内走向剧外,分析电视剧《山海情》对于当代社会价值观引导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山海情》 李水花 苦难 救赎 精神品质
由孔笙执导的二十三集扶贫电视剧《山海情》于2021年春季在宁夏卫视、福建卫视等各大卫视上演,该剧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西海固的人民群众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a。 《山海情》剧情紧凑,主题鲜明,真实还原了以宁夏闽宁镇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脱贫之路的艰辛,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用科学知识带领西北群众致富的凌一农教授;心中记挂百姓事,为金滩村移民忙前忙后的马德福、张书记等人民的好干部;还有将一生奉献给乡村教育的白崇礼老师,等等,他们的身上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彰显了苦难环境中人性的温暖与光辉。在众多崇高的男性形象之外,《山海情》塑造的底层妇女李水花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她自立自强,坚强乐观,用坚韧超越苦难,创造幸福。她是对娱乐至死时代“物化”女性的驱魅。本文以剧中人物李水花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優秀的精神品质以及该剧在价值观传播中的积极意义。
一、底层妇女的哀歌
20世纪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西海固地区由于植被稀少、水资源欠缺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当地物质条件匮乏,物质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当地群众思想的保守和落后。因此,西海固的一些底层女性仍然受到贫穷和落后文化的侵害:婚姻不自由、教育不自由。水花就是西海固底层苦难女性的一个缩影。水花出生的涌泉村,是西海固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她自小就勤劳质朴,种地、读书样样不比男孩差。马得福在种菇宣讲会上对水花的介绍道出了她的聪慧:“我们村的水花聪明得很,以前我们是同学,学习比我还好。”但因物质的贫穷和父权文化的影响,当地女性的教育得不到保障,所以她念完初中就必须辍学在家务农,等待和大多数当地底层女性一样的未来:结婚、生子,操持家务。辍学只是她苦难的开始,婚姻不自由是等待她的另一个悲剧。她爸李老栓为了一口水窖、一头驴和几只鸡的彩礼,毅然将她许给了苦水村的安永富。等待她的是未知的丈夫和未知的生活。在当时的西北地区,女性婚姻不自主的情况大量存在,她们是待价而沽的商品,是落后思想的牺牲品,水花是当地底层受害女性的缩影。
在宁夏本土作家马金莲、李进祥等作家的作品中大量存在如水花一样在苦难中生长的女性,她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还要在未知的家庭里接受公婆妯娌的刁难与生儿生女决定的家庭地位。水花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没有像大多数当地女孩一样选择隐忍,她选择反抗命运,挣脱苦难。她人生中的两次出逃都是她主动选择的见证:一次是为了爱情和青梅竹马的得福出走;一次是在安家来迎亲前逃婚,但两次出逃的失败都证明了在物质匮乏、思想落后的地方,底层女性想要摆脱既定命运是何其艰难。
最后水花出逃失败而不得不嫁到安家时,丈夫安永富对水花的尊重是这场包办婚姻的一丝安慰。但短暂的幸福掩盖了厚重的苦难,永富在为水花修水窖时被塌方的泥土掩盖,造成下半身终生残疾。自此家庭的整个重担全部压在了水花身上,她的救赎没有结束,才刚开始。水花只是万千个于苦难中挣扎的底层妇女的代表,《山海情》对水花故事的讲述流露出了创作者对底层女性的悲悯,这些女性在生活的边缘挣扎,在困境中等待救赎。
二、苦难的突围者
由于话语权的掌控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当下大多数的文艺作品中,“底层女性的救赎都是完全依赖于外来力量,这些底层女性大都没有自我言说的能力和欲望,没有自我意识,呈现出‘在场’的‘不场’,是一群沉默的‘他者’,为启蒙者、革命者反抗与斗争的合理性提供证据”b。《 山海情》为底层女性发声,水花作为苦难的突围者证明了反抗的女性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的拯救。面对苦难,水花没有表现出刻板印象中女性的依附性和软弱,而是成为生活的主动掌控者,用智慧和勤劳扛起生活重担,用坚韧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幸福之花。
“去”代表着奔向更美好的未来,而“留”代表着责任,代表着对家庭的坚守。水花身上既有传统女性对家庭的那份质朴担当,又有新时代女性不怕吃苦、探索未知的勇气与魄力。当永富残废后,她没有在生活的苦难中沉沦,也没有选择丢下永富独自逃离,而是坚毅地扛起救赎整个家庭的重担:“永富,不管你变成啥样子,你都是我男人。”为了整个家庭,她选择了“留”,留在丈夫身边,留在孩子身边,留在不知道未来的金滩村,放弃了去福建打工挣钱的机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原始意向即为‘女神’,原始的女性崇拜与中古男性意识的弱化导致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更强调其救助性和依赖性,即母性”c。 在她为家庭牺牲的这方面,她身上闪耀着的是传统母性的光辉,但她没有将母性泛化,也没有依赖别人来拯救自己,而是主动掌握决定家庭未来的方向权。
为了美好生活,她选择了“去”:主动去金滩村吊庄移民,主动跟着凌教授学种双孢菇,主动面对瘫痪丈夫情绪的喜怒无常,紧跟脱贫政策,改变苦难命运。她在听到移民政策后,不顾保守丈夫的反对与路途的艰辛,独自推着板车上的孩子和残疾的丈夫走了七天七夜到了金滩村。累了她就唱花儿,歌唱内心的那份柔软与倔强:“走嘞,走嘞,走远嘞,越走越远嘞,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下嘞。褡裢的锅盔就轻下嘞。”她不知道自己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但她明白死守在苦水村只会更没有希望,所以她咬牙走了出去,也咬牙扛起了一切辛酸,越走越远。
在金滩村刚开始生活的时候,她也和其他村民一样陷入了迷茫:“政府老说未来未来,未来这个好,未来那个好,未来是啥嘛?未来就是还没有来吗?啥时候能来?谁又能知道呢?”但她没有选择和其他人一样消极抱怨,而是相信科学,相信国家的扶贫政策,主动跟着凌教授学种双孢菇。她在菇棚里撒下的不只是菌种,还是希望。在水花的帮助和鼓励下,邻居弟弟得宝成功种出双孢菇,成为村里率先致富的那个人。得宝的成功燃起了水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点燃了其他村民对国家脱贫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关键词:《山海情》 李水花 苦难 救赎 精神品质
由孔笙执导的二十三集扶贫电视剧《山海情》于2021年春季在宁夏卫视、福建卫视等各大卫视上演,该剧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西海固的人民群众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探索脱贫发展办法,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a。 《山海情》剧情紧凑,主题鲜明,真实还原了以宁夏闽宁镇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脱贫之路的艰辛,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用科学知识带领西北群众致富的凌一农教授;心中记挂百姓事,为金滩村移民忙前忙后的马德福、张书记等人民的好干部;还有将一生奉献给乡村教育的白崇礼老师,等等,他们的身上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彰显了苦难环境中人性的温暖与光辉。在众多崇高的男性形象之外,《山海情》塑造的底层妇女李水花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她自立自强,坚强乐观,用坚韧超越苦难,创造幸福。她是对娱乐至死时代“物化”女性的驱魅。本文以剧中人物李水花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優秀的精神品质以及该剧在价值观传播中的积极意义。
一、底层妇女的哀歌
20世纪的宁夏西海固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西海固地区由于植被稀少、水资源欠缺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当地物质条件匮乏,物质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当地群众思想的保守和落后。因此,西海固的一些底层女性仍然受到贫穷和落后文化的侵害:婚姻不自由、教育不自由。水花就是西海固底层苦难女性的一个缩影。水花出生的涌泉村,是西海固最贫穷的地方之一,她自小就勤劳质朴,种地、读书样样不比男孩差。马得福在种菇宣讲会上对水花的介绍道出了她的聪慧:“我们村的水花聪明得很,以前我们是同学,学习比我还好。”但因物质的贫穷和父权文化的影响,当地女性的教育得不到保障,所以她念完初中就必须辍学在家务农,等待和大多数当地底层女性一样的未来:结婚、生子,操持家务。辍学只是她苦难的开始,婚姻不自由是等待她的另一个悲剧。她爸李老栓为了一口水窖、一头驴和几只鸡的彩礼,毅然将她许给了苦水村的安永富。等待她的是未知的丈夫和未知的生活。在当时的西北地区,女性婚姻不自主的情况大量存在,她们是待价而沽的商品,是落后思想的牺牲品,水花是当地底层受害女性的缩影。
在宁夏本土作家马金莲、李进祥等作家的作品中大量存在如水花一样在苦难中生长的女性,她们不仅要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还要在未知的家庭里接受公婆妯娌的刁难与生儿生女决定的家庭地位。水花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没有像大多数当地女孩一样选择隐忍,她选择反抗命运,挣脱苦难。她人生中的两次出逃都是她主动选择的见证:一次是为了爱情和青梅竹马的得福出走;一次是在安家来迎亲前逃婚,但两次出逃的失败都证明了在物质匮乏、思想落后的地方,底层女性想要摆脱既定命运是何其艰难。
最后水花出逃失败而不得不嫁到安家时,丈夫安永富对水花的尊重是这场包办婚姻的一丝安慰。但短暂的幸福掩盖了厚重的苦难,永富在为水花修水窖时被塌方的泥土掩盖,造成下半身终生残疾。自此家庭的整个重担全部压在了水花身上,她的救赎没有结束,才刚开始。水花只是万千个于苦难中挣扎的底层妇女的代表,《山海情》对水花故事的讲述流露出了创作者对底层女性的悲悯,这些女性在生活的边缘挣扎,在困境中等待救赎。
二、苦难的突围者
由于话语权的掌控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当下大多数的文艺作品中,“底层女性的救赎都是完全依赖于外来力量,这些底层女性大都没有自我言说的能力和欲望,没有自我意识,呈现出‘在场’的‘不场’,是一群沉默的‘他者’,为启蒙者、革命者反抗与斗争的合理性提供证据”b。《 山海情》为底层女性发声,水花作为苦难的突围者证明了反抗的女性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的拯救。面对苦难,水花没有表现出刻板印象中女性的依附性和软弱,而是成为生活的主动掌控者,用智慧和勤劳扛起生活重担,用坚韧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幸福之花。
“去”代表着奔向更美好的未来,而“留”代表着责任,代表着对家庭的坚守。水花身上既有传统女性对家庭的那份质朴担当,又有新时代女性不怕吃苦、探索未知的勇气与魄力。当永富残废后,她没有在生活的苦难中沉沦,也没有选择丢下永富独自逃离,而是坚毅地扛起救赎整个家庭的重担:“永富,不管你变成啥样子,你都是我男人。”为了整个家庭,她选择了“留”,留在丈夫身边,留在孩子身边,留在不知道未来的金滩村,放弃了去福建打工挣钱的机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原始意向即为‘女神’,原始的女性崇拜与中古男性意识的弱化导致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更强调其救助性和依赖性,即母性”c。 在她为家庭牺牲的这方面,她身上闪耀着的是传统母性的光辉,但她没有将母性泛化,也没有依赖别人来拯救自己,而是主动掌握决定家庭未来的方向权。
为了美好生活,她选择了“去”:主动去金滩村吊庄移民,主动跟着凌教授学种双孢菇,主动面对瘫痪丈夫情绪的喜怒无常,紧跟脱贫政策,改变苦难命运。她在听到移民政策后,不顾保守丈夫的反对与路途的艰辛,独自推着板车上的孩子和残疾的丈夫走了七天七夜到了金滩村。累了她就唱花儿,歌唱内心的那份柔软与倔强:“走嘞,走嘞,走远嘞,越走越远嘞,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下嘞。褡裢的锅盔就轻下嘞。”她不知道自己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但她明白死守在苦水村只会更没有希望,所以她咬牙走了出去,也咬牙扛起了一切辛酸,越走越远。
在金滩村刚开始生活的时候,她也和其他村民一样陷入了迷茫:“政府老说未来未来,未来这个好,未来那个好,未来是啥嘛?未来就是还没有来吗?啥时候能来?谁又能知道呢?”但她没有选择和其他人一样消极抱怨,而是相信科学,相信国家的扶贫政策,主动跟着凌教授学种双孢菇。她在菇棚里撒下的不只是菌种,还是希望。在水花的帮助和鼓励下,邻居弟弟得宝成功种出双孢菇,成为村里率先致富的那个人。得宝的成功燃起了水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点燃了其他村民对国家脱贫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