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典型案例来分析社会工作者转业的社工从业现状,分析其原因,并给出笔者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社工;工资待遇;放弃;择业
一、社工从业现状
据《全国第四轮社会学学科评估结果》报告显示,我国共有45所本科高校开设和社会学、社会工作有关的专业,比较好的院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那么我国目前的社工从业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想以浙江省青少年社会工作为例,管中窥豹。
首先何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素质,在青少年事务领域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的职业人员。但目前青少年事务社工却面临人才短缺、职业认知度不高和社工群体保障机制不全的困境,而这也是2018年浙江“两会”上的焦点话题。
据新华社报道数据,2018年浙江全省从事青少年事务的社工仅有3300人,其中有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背景的只有856人,持社工证的仅181人。
2014年以来,浙江曾采取系列举措推动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并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立1万人规模的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才队伍。但因种种原因,收效显然远不如预期。
前段时间,有一则帖子在网上被高赞转发,大概内容是:一个来自偏远农村地区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广东某二本大学,一年学费近两万。家庭对其充满信心,举全家之力,倾尽付出,希望其以后有所出息,能适当减轻家里负担,起码不再让家人担心生计。该生毕业两年,一直在深圳从事社工。每个月到手大约4000元,不包吃住。一年到头,果腹已是捉襟见肘,谈何存款?他坦言:“看到同龄人逢年过节各种给父母买礼物,发红包,默默心酸,暗自愧对父母,只能在微信上给父母转了几百块的红包。在深圳,我一个人租房。最怕的就是生病,更怕的是生大病。因为一旦生病,我自己手里没钱,还得伸手向父母要钱。”
一年后,凭借在深圳的工作经验,该生回老家继续做社工,又做了一年,同样没有存款。不同的是,这次他回老家,离父母更近,更知父母不易。他说:“社工,不是我不喜欢这份工作。而是它真的满足不了一个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在我很努力的情况下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还是那句话,自己不敢生病,更怕父母生病。有次我母亲生病住院,我去照顾。缴费时,母亲自觉拿出自己的银行卡给我去交钱。天知道,为人子女的我多想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担起责任。想给父母缴费,照顾、陪伴父母。无奈自己荷包空空,有心无力。”
最后该生在纠结权衡后选择了考公,并顺利“上岸”。故事自此,告一段落。但我们的讨论才刚开始。网上也有这样的话:“劝人读社工,天打五雷轰。家里没矿的话,就别读社工了。” 因为工资待遇的问题,我们真要放弃社工这个专业吗?
二、造成现状原因
浙江省政協委员王征认为,造成这样的现状,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对社会工作职业认知度不高,但更有社工群体保障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原因。社工的岗位设置、薪酬保障、激励机制、考核评价等配套政策也不完善。据调查,目前浙江社工的平均年酬仅为3至6万元不等,这也使得大多数社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被迫选择跨专业择业。
(一)经济待遇问题
无论是选择理想还是面包,只要人活着就必须思考下一餐吃什么,晚上睡哪儿,明早穿什么。就如马斯洛理论所言一般,衣食住行这些生理需要自始至终都处于消费金字塔的最底端,隶属于不得不满足的那一栏。
目前社工的工资在全国还缺乏一个统一标准,每个省各有不同。上海、北京、广东等地是社工群体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广东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工资水平为6000元/月(据38073个样本统计得出),北京地区的工资和上海相差不远,在5400元左右。二三线城市大概在2000-4000元不等。不包吃住,重点是,社会工作者的工资上涨幅度有限,可能连续三五年,都是一样的工资待遇。而普通本科毕业,不限专业的职业,比如销售、办公室助理、文员等,实习工资大概和社工持平,但他们会有高额的提成、可预期的涨薪空间和升职空间。且一般本科毕业生,实习工资已经达到社工的全职工资:3500+每月。
因而,哪怕远方有诗与理想,社工这个职业也能非常好的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但奈何足底空空,无法上路。
(二)职业认同度问题
虽说职业不分贵贱,可大多数人皆是凡人,世俗心中也总是挂着一杆秤,将各行各业分成三六九等,清清楚楚。政府政要、总统总理是高高在上的;CEO总经理是威风凛凛的;明星名媛是金光闪闪的;教师医生是宜嫁宜娶的;社会工作者:“是啥?是所有职业的统称吗?”“我不知道。”“是街道工作人员的职业称呼吗?”
即便这样的想法近些年来有所松动,但理想和现实的鸿沟,要跨越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如此一来,追梦道路上又多了一道障碍。举一个近些年兴起,冷门却高尚的职业——入殓师,为死者还原未死之状态。入殓师为死者整修面容和身体,尽可能使其还原完整,让冰冷的人重焕生机,为他们将最美的一面定格。而对于死亡这件事,大部分人是抱着好奇又害怕的心态去看待的,既觉得它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也充满着晦气。从事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目前大部分是女性,如果只为着满足寻找面包的需求,她们大可不必挑战这种需要高心理承受力的工作。从各种报道中,不难看出,她们之中大部分人对逝者都秉承着敬畏怜悯之心,觉得这是一份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工作,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安宁。然而各种报道更多时候的更多篇幅却都在于这种工作的低社会认可度:爸妈会担心女儿婚嫁问题,亲戚会觉得不“体面”,朋友会觉得晦气,所以基本上入殓师的朋友,也还是入殓师,社交圈子小的可怜。
不可否认这例子有些极端,现实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也还不至于低到这个程度。只是很有可能,有些人的理想在于自我实现,而这种自我实现恰恰得不到社会审美主流的认可,才转而考虑是否应该选择面包。 三、笔者观点
笔者认为,面对抉择,是选择面包还是理想?这是一个属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不同的人可以从同一个选择的两面里获得不同的满足。有的人觉得香车宝马、名利双收是幸福,也是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有的人却视金钱为粪土,不为五斗米折腰,更加注重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窃以为,无论是选择理想还是面包,都可能在决策实施后得到相应满足。前者的滿足大部分来源于心理上。一方面,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能为其精耕细作,精神上一定是相对愉悦的;另一方面,在坚持自我这件事上,他们同样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后者的满足多半源于物质层面,房子车子票子,相对独立的经济能力,以及能满足家人或者其他人的物质需求所带来的满足感。
追寻诗与远方的人在追求精神满足的道路上难免有时要委屈物质需求,“风餐露宿两袖清风”,乃是常态;选择面包即暂时满足了物质需求,可有时用精神禁锢换来的一时安逸,也难免让人辗转反侧,寝食不安。
现实是残酷的,有时,我们不得不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放弃理想暂时选择面包,或者说相较之下,面包的吸引占据了更高峰。在基本生存线上挣扎,这应该是影响面包和梦想抉择的最有力方面,就看决策者更注重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的需求。
梦想与面包不一定相违背,本来只想追求梦想,但后来以梦想赢得面包的人,大有人在。但,有时候我们是在和现实赌博,总还得靠点运气。追寻诗与远方,这本身就是个赌博,但也不是单纯的赌博。你的才华越出众、统筹兼顾的能力越强、换位思考的意愿越强、付出的努力愈多,或者人缘愈好,最后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追梦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必须逐渐建立的生活习惯。谁说一定要放弃一切才能追梦?理想与面包也许会两相妨碍,但其实,阻碍你追求梦想的,从来不是你手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面包,而是自己的惰性。
“退潮后,海边有很多被海水裹挟到沙滩上的小鱼,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不停地弯腰,捡鱼,丢回海里。有人问:你这样努力,也救不了几条鱼呀!被冲上来的这么多,你这不是白费力气吗?小朋友回答:至少,我手上的这一条可以,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最常讲的一个故事,我想也是很多社会工作者从业的初衷。也许,在救助小鱼的过程里,我们自己也在无形中被治愈了呢!“助人自助”,不知道我可以坚持多久,但至少,当下,我还想坚持。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谢莒莎.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及其解决方式[J].社会工作(理论探索),2009(6):25-27.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江娅.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和价值冲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
[5]张春妹,邹泓.人格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
[6]罗肖泉.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J].广西社会科学报,2003.
[7]谢霄.浙江“两会”代表呼吁:重视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国青年报.2018.01
作者简介:郑文霞(1995.04-)女,民族:汉,籍贯:浙江,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
关键词:社工;工资待遇;放弃;择业
一、社工从业现状
据《全国第四轮社会学学科评估结果》报告显示,我国共有45所本科高校开设和社会学、社会工作有关的专业,比较好的院校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那么我国目前的社工从业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想以浙江省青少年社会工作为例,管中窥豹。
首先何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素质,在青少年事务领域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的职业人员。但目前青少年事务社工却面临人才短缺、职业认知度不高和社工群体保障机制不全的困境,而这也是2018年浙江“两会”上的焦点话题。
据新华社报道数据,2018年浙江全省从事青少年事务的社工仅有3300人,其中有社会工作专业学习背景的只有856人,持社工证的仅181人。
2014年以来,浙江曾采取系列举措推动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并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立1万人规模的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才队伍。但因种种原因,收效显然远不如预期。
前段时间,有一则帖子在网上被高赞转发,大概内容是:一个来自偏远农村地区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广东某二本大学,一年学费近两万。家庭对其充满信心,举全家之力,倾尽付出,希望其以后有所出息,能适当减轻家里负担,起码不再让家人担心生计。该生毕业两年,一直在深圳从事社工。每个月到手大约4000元,不包吃住。一年到头,果腹已是捉襟见肘,谈何存款?他坦言:“看到同龄人逢年过节各种给父母买礼物,发红包,默默心酸,暗自愧对父母,只能在微信上给父母转了几百块的红包。在深圳,我一个人租房。最怕的就是生病,更怕的是生大病。因为一旦生病,我自己手里没钱,还得伸手向父母要钱。”
一年后,凭借在深圳的工作经验,该生回老家继续做社工,又做了一年,同样没有存款。不同的是,这次他回老家,离父母更近,更知父母不易。他说:“社工,不是我不喜欢这份工作。而是它真的满足不了一个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在我很努力的情况下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还是那句话,自己不敢生病,更怕父母生病。有次我母亲生病住院,我去照顾。缴费时,母亲自觉拿出自己的银行卡给我去交钱。天知道,为人子女的我多想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担起责任。想给父母缴费,照顾、陪伴父母。无奈自己荷包空空,有心无力。”
最后该生在纠结权衡后选择了考公,并顺利“上岸”。故事自此,告一段落。但我们的讨论才刚开始。网上也有这样的话:“劝人读社工,天打五雷轰。家里没矿的话,就别读社工了。” 因为工资待遇的问题,我们真要放弃社工这个专业吗?
二、造成现状原因
浙江省政協委员王征认为,造成这样的现状,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对社会工作职业认知度不高,但更有社工群体保障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原因。社工的岗位设置、薪酬保障、激励机制、考核评价等配套政策也不完善。据调查,目前浙江社工的平均年酬仅为3至6万元不等,这也使得大多数社工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被迫选择跨专业择业。
(一)经济待遇问题
无论是选择理想还是面包,只要人活着就必须思考下一餐吃什么,晚上睡哪儿,明早穿什么。就如马斯洛理论所言一般,衣食住行这些生理需要自始至终都处于消费金字塔的最底端,隶属于不得不满足的那一栏。
目前社工的工资在全国还缺乏一个统一标准,每个省各有不同。上海、北京、广东等地是社工群体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广东的社会工作者他们的工资水平为6000元/月(据38073个样本统计得出),北京地区的工资和上海相差不远,在5400元左右。二三线城市大概在2000-4000元不等。不包吃住,重点是,社会工作者的工资上涨幅度有限,可能连续三五年,都是一样的工资待遇。而普通本科毕业,不限专业的职业,比如销售、办公室助理、文员等,实习工资大概和社工持平,但他们会有高额的提成、可预期的涨薪空间和升职空间。且一般本科毕业生,实习工资已经达到社工的全职工资:3500+每月。
因而,哪怕远方有诗与理想,社工这个职业也能非常好的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但奈何足底空空,无法上路。
(二)职业认同度问题
虽说职业不分贵贱,可大多数人皆是凡人,世俗心中也总是挂着一杆秤,将各行各业分成三六九等,清清楚楚。政府政要、总统总理是高高在上的;CEO总经理是威风凛凛的;明星名媛是金光闪闪的;教师医生是宜嫁宜娶的;社会工作者:“是啥?是所有职业的统称吗?”“我不知道。”“是街道工作人员的职业称呼吗?”
即便这样的想法近些年来有所松动,但理想和现实的鸿沟,要跨越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如此一来,追梦道路上又多了一道障碍。举一个近些年兴起,冷门却高尚的职业——入殓师,为死者还原未死之状态。入殓师为死者整修面容和身体,尽可能使其还原完整,让冰冷的人重焕生机,为他们将最美的一面定格。而对于死亡这件事,大部分人是抱着好奇又害怕的心态去看待的,既觉得它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也充满着晦气。从事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目前大部分是女性,如果只为着满足寻找面包的需求,她们大可不必挑战这种需要高心理承受力的工作。从各种报道中,不难看出,她们之中大部分人对逝者都秉承着敬畏怜悯之心,觉得这是一份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工作,也能从中获得心灵的安宁。然而各种报道更多时候的更多篇幅却都在于这种工作的低社会认可度:爸妈会担心女儿婚嫁问题,亲戚会觉得不“体面”,朋友会觉得晦气,所以基本上入殓师的朋友,也还是入殓师,社交圈子小的可怜。
不可否认这例子有些极端,现实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也还不至于低到这个程度。只是很有可能,有些人的理想在于自我实现,而这种自我实现恰恰得不到社会审美主流的认可,才转而考虑是否应该选择面包。 三、笔者观点
笔者认为,面对抉择,是选择面包还是理想?这是一个属于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不同的人可以从同一个选择的两面里获得不同的满足。有的人觉得香车宝马、名利双收是幸福,也是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有的人却视金钱为粪土,不为五斗米折腰,更加注重内心的思考和感受。
窃以为,无论是选择理想还是面包,都可能在决策实施后得到相应满足。前者的滿足大部分来源于心理上。一方面,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能为其精耕细作,精神上一定是相对愉悦的;另一方面,在坚持自我这件事上,他们同样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后者的满足多半源于物质层面,房子车子票子,相对独立的经济能力,以及能满足家人或者其他人的物质需求所带来的满足感。
追寻诗与远方的人在追求精神满足的道路上难免有时要委屈物质需求,“风餐露宿两袖清风”,乃是常态;选择面包即暂时满足了物质需求,可有时用精神禁锢换来的一时安逸,也难免让人辗转反侧,寝食不安。
现实是残酷的,有时,我们不得不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放弃理想暂时选择面包,或者说相较之下,面包的吸引占据了更高峰。在基本生存线上挣扎,这应该是影响面包和梦想抉择的最有力方面,就看决策者更注重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的需求。
梦想与面包不一定相违背,本来只想追求梦想,但后来以梦想赢得面包的人,大有人在。但,有时候我们是在和现实赌博,总还得靠点运气。追寻诗与远方,这本身就是个赌博,但也不是单纯的赌博。你的才华越出众、统筹兼顾的能力越强、换位思考的意愿越强、付出的努力愈多,或者人缘愈好,最后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追梦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必须逐渐建立的生活习惯。谁说一定要放弃一切才能追梦?理想与面包也许会两相妨碍,但其实,阻碍你追求梦想的,从来不是你手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面包,而是自己的惰性。
“退潮后,海边有很多被海水裹挟到沙滩上的小鱼,一个小男孩在沙滩上不停地弯腰,捡鱼,丢回海里。有人问:你这样努力,也救不了几条鱼呀!被冲上来的这么多,你这不是白费力气吗?小朋友回答:至少,我手上的这一条可以,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最常讲的一个故事,我想也是很多社会工作者从业的初衷。也许,在救助小鱼的过程里,我们自己也在无形中被治愈了呢!“助人自助”,不知道我可以坚持多久,但至少,当下,我还想坚持。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谢莒莎.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及其解决方式[J].社会工作(理论探索),2009(6):25-27.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江娅.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和价值冲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
[5]张春妹,邹泓.人格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
[6]罗肖泉.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J].广西社会科学报,2003.
[7]谢霄.浙江“两会”代表呼吁:重视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国青年报.2018.01
作者简介:郑文霞(1995.04-)女,民族:汉,籍贯:浙江,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老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