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 岩
1965年生于山东单县。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访问学者。
结识张岩,始于共同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的因缘,师门出入,一来二往中,渐知其人其学其艺,继而与之游,蒙其不弃,成为切之友。
张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从事古代书画研究和教学工作。旋又考取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深入对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的研究。2005年,负笈入京,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作访问学者,一步一个脚印,为学为艺精进不已。
张岩讷言敏行,厚朴敦诚,有典型的鲁人气质,为学从艺二十多年一路走来,辛勤耕耘,甘苦倍尝。窥其学和艺,肆力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绘画、书法史论研究;二是写意国画和书法的创作实践。道成而上,艺成而下,张岩学与艺修与证并进,双楫并荡,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当代热闹非凡的书坛画界,张岩沉潜传统,深心于古,多年倾心于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的研究,尤其对宋元文人画、中国书法史论的研究用功尤勤,得力最多。对中国传统书画精神和内理的勤学善悟,对古典艺术文脉的洞察,心不离道,使得他的书画创作实践得以沿着传统文人画典正的脉向行走,始终坚守着中国文人画的品格与笔墨精神。
张岩多年来勤习书法,在实践上一直坚持融通书与画,书从魏晋着手,耽于锺王,浸淫唐宋,薰颜习米,继而出入明清诸家。每入其画室,辄见习笔废纸盈箧遍室,濡墨之水溢缸满钵,常惊其用功之勤苦,叹其沉潜之深入,可谓“立脚不从流俗走,置身定与古人争”者也。正是有长期的书法磨砺和理论修养作为根基,他的画在不断的修行中精进。近几年,张岩的绘画和书法多有进境,入西安美术学院读研究生画风一变,为一进境;负笈京师,入陈绶祥工作室,访友参师,品味更上层楼,其绘画作品集《学步集》所收写意花鸟画,潇洒空灵,清气逼人,就是明证;近期他又倾力于山水画创作,长期的传统滋养,在参悟造化中规抚古人,加之花鸟、书法的前行浸润,他的山水一入手就与时风拉开了距离,追求古雅、脱俗的文人艺术格调与品位,笔墨松秀、古淡,气息清新、渊静,自然流露出雅正、平和、静逸的文人画意境。可以看出,张岩力图在深挖古人与参师造化中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与绘画风格,这是一条富有挑战性的路,也是一条正路、大路。不与古人血战、不在古代大师名贤的笔墨中讨生活,不在自然造化物理的淘洗中打草稿,不读书去胸中尘累,书画何由大成?张岩正是体悟到了这一点,所以愿力坚固,体用兼修。
虽所走乃艰苦、寂寞之道,然张岩不以为倦,乐之不疲,自甘淡泊,不与凡卉争荣。正如黄宾虹论艺人之磨砺所喻“蚕必三起三眠而后化蝶”,张岩年逾不惑,观其所行,察其所安,正抱道自坚,沉酣传统,奋力前行,守着自己的园地耕耘不辍,他日眠起之后,大成必当不远,吾侪拭目以待,且为祈为祝。
(林 坡《循着古典文脉行走—解读张岩》)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就当今中国画的教学,各大专院校对所开设的课程存在的弊端,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课的开设存在着不合理性。这几年的高校扩招,使艺术类考生的素质低下,好多学生的兴趣根本不在专业上,更谈不上对中国画的理解。中国画是本土文化,但学生入校后,首先考虑是外语的过关,相对于中国文化的经典篇章得不到精读,因为学校根本没有像外语一样强调国学。
书法教学相对薄弱,甚至不设书法课,原因是缺少专业师资,书法课成了“万金油”课程,学生不能真正了解书法理论,学不会用笔方法,直接影响绘画。
第二,对中国画经典的临摹不到位。
第三,过分强调中西结合。
第四,历代经典绘画理论被忽略。
针对以上原因,在我们中国画教学中,我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一,加大经典的临摹力度和临摹时间,缩短创作时间及写生时间。
二,加强国学课的开设,国学课程不仅艺术生要补,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补上这一课,否则会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升,更谈不上中国画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书法队伍,中国画专业队伍应是一支书法和绘画相结合的队伍,中国画家首先要将书法写好,国画教师首先是一个书法家。(张 岩)
1965年生于山东单县。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访问学者。
结识张岩,始于共同求学于西安美术学院的因缘,师门出入,一来二往中,渐知其人其学其艺,继而与之游,蒙其不弃,成为切之友。
张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供职于陕西师范大学,从事古代书画研究和教学工作。旋又考取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深入对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的研究。2005年,负笈入京,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作访问学者,一步一个脚印,为学为艺精进不已。
张岩讷言敏行,厚朴敦诚,有典型的鲁人气质,为学从艺二十多年一路走来,辛勤耕耘,甘苦倍尝。窥其学和艺,肆力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绘画、书法史论研究;二是写意国画和书法的创作实践。道成而上,艺成而下,张岩学与艺修与证并进,双楫并荡,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当代热闹非凡的书坛画界,张岩沉潜传统,深心于古,多年倾心于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的研究,尤其对宋元文人画、中国书法史论的研究用功尤勤,得力最多。对中国传统书画精神和内理的勤学善悟,对古典艺术文脉的洞察,心不离道,使得他的书画创作实践得以沿着传统文人画典正的脉向行走,始终坚守着中国文人画的品格与笔墨精神。
张岩多年来勤习书法,在实践上一直坚持融通书与画,书从魏晋着手,耽于锺王,浸淫唐宋,薰颜习米,继而出入明清诸家。每入其画室,辄见习笔废纸盈箧遍室,濡墨之水溢缸满钵,常惊其用功之勤苦,叹其沉潜之深入,可谓“立脚不从流俗走,置身定与古人争”者也。正是有长期的书法磨砺和理论修养作为根基,他的画在不断的修行中精进。近几年,张岩的绘画和书法多有进境,入西安美术学院读研究生画风一变,为一进境;负笈京师,入陈绶祥工作室,访友参师,品味更上层楼,其绘画作品集《学步集》所收写意花鸟画,潇洒空灵,清气逼人,就是明证;近期他又倾力于山水画创作,长期的传统滋养,在参悟造化中规抚古人,加之花鸟、书法的前行浸润,他的山水一入手就与时风拉开了距离,追求古雅、脱俗的文人艺术格调与品位,笔墨松秀、古淡,气息清新、渊静,自然流露出雅正、平和、静逸的文人画意境。可以看出,张岩力图在深挖古人与参师造化中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与绘画风格,这是一条富有挑战性的路,也是一条正路、大路。不与古人血战、不在古代大师名贤的笔墨中讨生活,不在自然造化物理的淘洗中打草稿,不读书去胸中尘累,书画何由大成?张岩正是体悟到了这一点,所以愿力坚固,体用兼修。
虽所走乃艰苦、寂寞之道,然张岩不以为倦,乐之不疲,自甘淡泊,不与凡卉争荣。正如黄宾虹论艺人之磨砺所喻“蚕必三起三眠而后化蝶”,张岩年逾不惑,观其所行,察其所安,正抱道自坚,沉酣传统,奋力前行,守着自己的园地耕耘不辍,他日眠起之后,大成必当不远,吾侪拭目以待,且为祈为祝。
(林 坡《循着古典文脉行走—解读张岩》)
延伸阅读·自家画语
就当今中国画的教学,各大专院校对所开设的课程存在的弊端,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课的开设存在着不合理性。这几年的高校扩招,使艺术类考生的素质低下,好多学生的兴趣根本不在专业上,更谈不上对中国画的理解。中国画是本土文化,但学生入校后,首先考虑是外语的过关,相对于中国文化的经典篇章得不到精读,因为学校根本没有像外语一样强调国学。
书法教学相对薄弱,甚至不设书法课,原因是缺少专业师资,书法课成了“万金油”课程,学生不能真正了解书法理论,学不会用笔方法,直接影响绘画。
第二,对中国画经典的临摹不到位。
第三,过分强调中西结合。
第四,历代经典绘画理论被忽略。
针对以上原因,在我们中国画教学中,我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一,加大经典的临摹力度和临摹时间,缩短创作时间及写生时间。
二,加强国学课的开设,国学课程不仅艺术生要补,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补上这一课,否则会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升,更谈不上中国画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书法队伍,中国画专业队伍应是一支书法和绘画相结合的队伍,中国画家首先要将书法写好,国画教师首先是一个书法家。(张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