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行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教育管理链中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在教育内部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方面的优势和特点,决定了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促进教育行业管理水平提升的定位。本文基于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架构研究,着重就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如何达到协同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一、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内涵
区域教育内部审计是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内部审计的组合。本文研究的教育内部审计区域是指设区市范围内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内部审计。所谓协同发展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教育内部审计机构,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制度、体制和道德规范等多种内容的公平竞争,相互促进,转型创新,达到教育审计多样性全面的协同发展的目的。
二、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架构
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设计思想与理念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准则中的相关要求;二是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中的相关内容;三是本地多年的教育内部审计实践经验。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由项目评价指标、要素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点指标三部分组成,按百分制计算。
(一)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素指标的设计
本评价体系项目指标由环境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理论建设、质量建设和审计创新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在各项目指标框架内根据评价要求再进行细化,形成23个要素评价指标。如下表:
(二)评价要点指标的设计
本评价体系在23项要素指标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衍生设计了47个评价要点,并对各要点的评价要求进行了描述,具体如下:
1.审计管理体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4个评价要点:是否按规定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单位是否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全局工作之中进行考核;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参加单位重大经济决策活动。
2.审计领导体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否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否做到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审计工作,听取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汇报等事项。
3.审计保障机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5个评价要点:审计工作所需的办公条件及设备保障是否符合现代审计管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及审计人员培训所必需的经费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环境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存在干扰审计行为的因素;单位是否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表彰奖励制度;单位是否在审计人员的待遇、职务评聘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
4.审计管理制度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根据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制定了本系统本单位内部审计准则或章程;单位是否建立审计人员学习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
5.审计操作制度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内审机构是否制订质量控制制度、操作规范及实施细则;是否制订内部审计督导制度。
6.审计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制定本系统本部门中长期审计发展规划;内审机构是否制定本系统本部门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7.审计人员配备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是否建立兼职审计制度,并按不低于地区教职工人数的1%配备兼职审计人员。
8.审计人员素养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3个评价要点:专职审计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财务审计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及占比情况;内审机构是否定期开展审计人员廉洁教育活動,审计人员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勤政廉政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保持诚信正直,遵循保密、客观性原则。
9.审计人员培训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3个评价要点:教育内审机构是否定期开展培训;是否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且每年不少于48学时情况;单位是否有计划地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审计等专业技能职称考试且取得显著成效。
10.审计信息化组织架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内部是否建立审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系统内部是否能正常开展审计信息化研究和推进工作。
11.审计信息化实施情况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评价审计人员中能使用计算机作辅助工具开展审计情况;系统内部是否宣传本地区本系统内部审计工作。
12.审计理论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内审机构是否设立内部审计课题组并定期开展审计课题研究工作;内审机构是否开展实用性审计理论研究。
13.审计理论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在公开或内部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或被上级部门采用。
1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定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坚持任中与离任相结合。
15.审计调查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能按要求开展重要事项的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报告被本单位领导或上级部门采用。
16.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业务规范进行审计,审计工作质量较高。
17.审计整改事项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制定后续审计及审计整改制度并严格执行;单位是否强化审计整改工作,全面落实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建议。
18.审计成果利用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审计结果是否列入党组(党委)议题;审计结果是否作为述职述廉、考核、奖惩、提拔、评选评优的内容和依据。 19.审计档案管理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审计档案建立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完整,装订是否整齐。
20.审计创新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能创新开展绩效审计项目或内部控制审计等项目。
21.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3个评价要点:是否建立内部审计质量内部评估制度;是否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工作;是否科学规范运用审计质量评估报告。
22.审计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结合本行业本部门实际提炼内部审计精神,开展内部审计精神讨论活动。
23.审计宣传与对外交流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积极宣传内部审计工作;单位是否及时报送审计信息,有效提升系统单位形象。
三、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策略
加大内部审计创新力度,加快内部审计转型发展,推行“市县联动、区域推动、协同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内部审计更上新台阶,实现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新的跨越。
(一)以科学理念为统领,完善教育审计协调发展机制。笔者认为,“区域教育审计协同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内审工作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为区域教育审计开设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我们可根据这一理念,要求各地创新发展理念,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环境建设等方面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
(二)以审计活动为载体,提高区域教育审计工作质量。开展区域内审计理论“集中研討”活动,开展审计理论成果“集中观摩”活动,在系统内创设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开展区域内审计项目“集中评比”活动,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评析,逐步完善以审计复核为基础、以质量检查为手段、以优秀项目评选为抓手的审计质量提升工作机制,从而确保了审计项目的高效优质;开展区域内审计项目“集中实施”活动,通过“以审代培”等多种方式,提高系统内审计骨干的业务能力。
(三)以业绩考核为抓手,促进区域教育审计均衡发展。以教育内部审计评价指标的架构为载体,建立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履行审计职责情况定期考核的工作机制,实现工作重心由关注“点”到推动“面”上的整体发展的转变。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评价考核结果,促进县级教育审计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队伍建设、审计培训等内部审计环境方面的建设,推动教育审计整体发展。
(四)以人才养成为目标,提升区域教育审计队伍素质。以素养提升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针对教育内部审计队伍基础薄弱、结构不优、县(市、区)教育内审机构开展自主培训难度较大等特点,邀请地方高校专家、审计系统行家、教育行业能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培训”,建立完善满足审计人才成长需求的立体化培训体系。以人才建设为推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设立“教育内部审计人才库”, 打造教育审计“人才高地”。
四、结语
本文以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理论为引导,以某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发展情况为研究模型,提出了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所述的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受研究资料和条件的限制,会影响到相关内容的判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一、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内涵
区域教育内部审计是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内部审计的组合。本文研究的教育内部审计区域是指设区市范围内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内部审计。所谓协同发展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相互协作完成某一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教育内部审计机构,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制度、体制和道德规范等多种内容的公平竞争,相互促进,转型创新,达到教育审计多样性全面的协同发展的目的。
二、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架构
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设计思想与理念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准则中的相关要求;二是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中的相关内容;三是本地多年的教育内部审计实践经验。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由项目评价指标、要素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点指标三部分组成,按百分制计算。
(一)评价项目和评价要素指标的设计
本评价体系项目指标由环境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理论建设、质量建设和审计创新等七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在各项目指标框架内根据评价要求再进行细化,形成23个要素评价指标。如下表:
(二)评价要点指标的设计
本评价体系在23项要素指标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衍生设计了47个评价要点,并对各要点的评价要求进行了描述,具体如下:
1.审计管理体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4个评价要点:是否按规定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单位是否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全局工作之中进行考核;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参加单位重大经济决策活动。
2.审计领导体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否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否做到定期研究、部署和检查审计工作,听取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汇报等事项。
3.审计保障机制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5个评价要点:审计工作所需的办公条件及设备保障是否符合现代审计管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及审计人员培训所必需的经费是否得到有效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环境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存在干扰审计行为的因素;单位是否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表彰奖励制度;单位是否在审计人员的待遇、职务评聘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
4.审计管理制度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根据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制定了本系统本单位内部审计准则或章程;单位是否建立审计人员学习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等。
5.审计操作制度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内审机构是否制订质量控制制度、操作规范及实施细则;是否制订内部审计督导制度。
6.审计发展规划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制定本系统本部门中长期审计发展规划;内审机构是否制定本系统本部门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7.审计人员配备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是否建立兼职审计制度,并按不低于地区教职工人数的1%配备兼职审计人员。
8.审计人员素养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3个评价要点:专职审计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财务审计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及占比情况;内审机构是否定期开展审计人员廉洁教育活動,审计人员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勤政廉政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时保持诚信正直,遵循保密、客观性原则。
9.审计人员培训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3个评价要点:教育内审机构是否定期开展培训;是否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后续教育且每年不少于48学时情况;单位是否有计划地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审计等专业技能职称考试且取得显著成效。
10.审计信息化组织架构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内部是否建立审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系统内部是否能正常开展审计信息化研究和推进工作。
11.审计信息化实施情况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评价审计人员中能使用计算机作辅助工具开展审计情况;系统内部是否宣传本地区本系统内部审计工作。
12.审计理论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内审机构是否设立内部审计课题组并定期开展审计课题研究工作;内审机构是否开展实用性审计理论研究。
13.审计理论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在公开或内部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或被上级部门采用。
1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定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坚持任中与离任相结合。
15.审计调查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能按要求开展重要事项的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报告被本单位领导或上级部门采用。
16.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业务规范进行审计,审计工作质量较高。
17.审计整改事项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制定后续审计及审计整改制度并严格执行;单位是否强化审计整改工作,全面落实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建议。
18.审计成果利用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审计结果是否列入党组(党委)议题;审计结果是否作为述职述廉、考核、奖惩、提拔、评选评优的内容和依据。 19.审计档案管理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审计档案建立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完整,装订是否整齐。
20.审计创新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能创新开展绩效审计项目或内部控制审计等项目。
21.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3个评价要点:是否建立内部审计质量内部评估制度;是否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自我评估工作;是否科学规范运用审计质量评估报告。
22.审计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单位是否结合本行业本部门实际提炼内部审计精神,开展内部审计精神讨论活动。
23.审计宣传与对外交流评价指标。主要包含以下2个评价要点:单位是否积极宣传内部审计工作;单位是否及时报送审计信息,有效提升系统单位形象。
三、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策略
加大内部审计创新力度,加快内部审计转型发展,推行“市县联动、区域推动、协同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内部审计更上新台阶,实现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新的跨越。
(一)以科学理念为统领,完善教育审计协调发展机制。笔者认为,“区域教育审计协同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内审工作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为区域教育审计开设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我们可根据这一理念,要求各地创新发展理念,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环境建设等方面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
(二)以审计活动为载体,提高区域教育审计工作质量。开展区域内审计理论“集中研討”活动,开展审计理论成果“集中观摩”活动,在系统内创设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开展区域内审计项目“集中评比”活动,通过“面对面、点对点”的评析,逐步完善以审计复核为基础、以质量检查为手段、以优秀项目评选为抓手的审计质量提升工作机制,从而确保了审计项目的高效优质;开展区域内审计项目“集中实施”活动,通过“以审代培”等多种方式,提高系统内审计骨干的业务能力。
(三)以业绩考核为抓手,促进区域教育审计均衡发展。以教育内部审计评价指标的架构为载体,建立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履行审计职责情况定期考核的工作机制,实现工作重心由关注“点”到推动“面”上的整体发展的转变。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评价考核结果,促进县级教育审计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队伍建设、审计培训等内部审计环境方面的建设,推动教育审计整体发展。
(四)以人才养成为目标,提升区域教育审计队伍素质。以素养提升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针对教育内部审计队伍基础薄弱、结构不优、县(市、区)教育内审机构开展自主培训难度较大等特点,邀请地方高校专家、审计系统行家、教育行业能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培训”,建立完善满足审计人才成长需求的立体化培训体系。以人才建设为推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设立“教育内部审计人才库”, 打造教育审计“人才高地”。
四、结语
本文以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理论为引导,以某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发展情况为研究模型,提出了区域教育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所述的区域教育内部审计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受研究资料和条件的限制,会影响到相关内容的判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