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音画,让听众看到“鸡”的世界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b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67年欧洲第一部立体声广播特写《鸡》播出之后,这个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播出,并获得意大利奖。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节目开创了广播特写的一种新形态:音响与解说互相交织而形成的广播音画。
  关键词:音画 题目 生命 解说 音响
  1985年,我第一次听的布朗的广播特写是《欧洲的钟》。二十年后我才知道,布朗制作的第一个广播特写是《鸡》。说实话,刚听到这个题目,心中很是疑惑:鸡有什么可说的?鸡除了简单雷同的叫声外,会有什么好听的音响?会有怎样动人的故事?然而,当我听完这个作品后,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一种生命的感动,一种对创造生命的机器的敬畏,一种对生命变成商品的无奈,还有许多道不清说不明的伤感。但有一点很清楚: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会做这个题目,明白了为什么一个说“鸡”的节目会获得意大利奖,会被译成15种语言在全欧洲播放,我认识了什么是“解放音响”的经典广播特写,什么是音画,什么是真正的“让音响讲故事”。
  他如何想到这个题目的?又是如何表达这个题目的?如何录音?话筒摆在哪里?如何安排解说?如何使用音响?如何把解说和音响融合在一起创造流动的画面?我特意请布朗先生撰文详细介绍《鸡》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在他的创作谈中都有了具体答案。除此以外,我还想强调如下几点:
  一、像做课题研究一样研究你想做的题目,使之成为“自己的题目”,把自己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找到自己独有的视角、独家的材料和独特的观点
  广播特写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什么样的题目都可以做成广播特写,就看你如何做,这是布朗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2007年,布朗先生获得美国芝加哥第三海岸音响节杰出人物终身成就奖时,曾经接受美国芝加哥电台的专访,在回答什么是广播特写时,他再次重申了这一要点。平时,我总听到同行说这样的话:这个题材没法做广播特写,那个人物没法做广播特写。《鸡》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你想做,任何题目都可以做成广播特写。当初布朗选择“鸡”这个题目时,编辑也竭力反对。但是他坚持不放弃,耐心说服编辑。并且,他开始像做学问一样研究鸡。他发现鸡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能发出二十多种声音。他研究制造鸡的机器,研究人们为什么要用机器生产鸡,如何用机器制造鸡……他把自己变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他让要做的题目变成了“自己的题目”,非他莫属!
  二、从生命、人文的角度来处理“鸡”的题材
  这个独特的角度基于作者对题目的深入研究和对广播特点的专业驾驭。布朗创造性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去描述鸡,让一个人们司空见惯的家禽呈现出独特的出人意料的样子,让听众感觉到鸡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感情、有思想,让听众不知不觉地进入鸡的世界,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验、思考,从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得出自己独有的结论。这是布朗超越时代局限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一个45年前的广播节目现在听起来依然那么打动人心的原因。
  三、解说词和解说方式的创造性,使解说和音响像丝线一样随心所欲地编织、交融,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画面、意境
  首先,用对话的方式写解说。作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与专家的对话,与鸡的对话,与工人的对话,与音响的对话……创造出一种零距离的交流感,使节目与听众特别贴近;同时又使内容的表达非常广播化,生动形象,呈现出一种动感和画面感。
  第二,和着音响的节奏写解说。作者突破成规,开创性地运用简短的句式,或是一个词,或是两个词组。他把这些短句子、词、词组镶嵌在音响的间歇,与音响衔接得天衣无缝,而且节奏感很明显,与音响一起产生一种音乐般的美感,非常动听。
  第三,耳语般轻柔地解说。使解说与鸡的生长环境十分贴近,与音响浑然一体。同时,声音里蕴含着一种深厚浓郁的感情,就像从心底里流淌出来一样,直接润入听众的心田,一下子就把听众带入到鸡的生命之中,而不只是让听众站在外面围观。贴近性,营造私密的空间,是广播(声音)独有的特点之一,布朗把这一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1967年,作为欧洲第一部立体声广播特写的《鸡》首播,德国《世界报》这样报道:“布朗的广播特写《鸡》或许大声宣告了广播历史中一个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
  是的,布朗创造了“音画”,他让听众通过他的广播特写“看”到他要表达的世界,而且身临其中,感受他报道的世界。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转变以往把广播简单地看作信息传输渠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认识角度,从广播媒介所具有的组织社会关系、表达社会文化意义、帮助人们寻求自身生活的符号意义等社会属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广播作为一种大众电子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认同感”、“现场感”和“参与感”,并从“身份认同”、“媒介事件”和“媒介融合”等角度阐述了广播媒介如何在与这些文化感受的结合中寻找新的节目样态等问题,为丰富广播节目样态研究的视
期刊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传播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为了应对由于新媒体的出现而产生的新问题、发生的新变化,以便在融媒体环境中发展壮大自己,国内广播人都在不断思考与探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以集团副总编辑李静为组长、以广播四套频率及“中国时刻网”的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学习小组,为此于2011年4月中旬前往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英国学习取经。  以下几篇文章就是深圳广播人学习考察英国传媒的思考,它们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
期刊
上世纪末,我国广电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作为试水者,1999年6月,无锡广电集团应运而生,成为中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在国家先行先试的政策之下,集团化既是无锡广电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又是无锡广播电视传媒调整格局、增强实力、提升传媒竞争力、影响力的自然追求。  在花红柳绿的阳春时节,记者来到无锡,带着对无锡广电成功改革奥秘的探寻,带着对集团化之下广播前景的牵系,专访了无锡广电集团(台)副总裁、副台长
期刊
摘 要:哈尼梯田是一个自然灌溉系统,是千百年来哈尼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奇迹。广播特写《梯田人家》通过忠实记录,真实地呈现了哈尼梯田的现状以及梯田人家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七分钟 忠实记录 叙事与抒情  人物和细节的符号意味  在认识哈尼梯田之前,我一直以为哈尼梯田是与大寨梯田一样的“人定胜天”的产物,直到我到了云南省的红河州,亲眼看到了哈尼梯田气
期刊
为提升品牌影响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现代播音主持队伍,从2006年至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面向社会成功举办了三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活动,每届评选均有其特色。与2006年首届、2009年第二届相比,2011年第三届“十佳”评选有什么特色、新意和启示呢?我感受最深的有四点。  一是风格的多元化呈现。本届评选充分体现了当前中央电台业务格局多元、节目形态多样、播音主持风格多采的传播特征。43人报名参评,
期刊
北京电台播音主持管理部原来归属总编室,后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业务管理部门,统一负责播音员主持人的管理、考核和评选工作。  北京电台对播音员和主持人实行不同的管理和考核标准,播音员是播音员,主持人是主持人。有人说是不是播音员会念稿就行了,其实不是,真正的播音艺术家,每读一篇文章、一篇稿件,都是学习的过程。现在北京电台播音员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播什么都一样,大部分都是白开水的状态,所以我们要对播音员这方面的
期刊
摘 要:2011年11月26~2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影响力节目样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产学研紧密联手共同举办的高端广播节目样态会议,来自中央电台以及13所全国知名大学的广播研究青年学者围绕广播节目样态及实践、广播生产规律研究及创新手段、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等相关议题进行广泛研讨,探寻广播创新之路。  关键词:广播影响力 节目样态  广播生产规律 广播与新媒体  2011年11
期刊
2007年我参加了中央电台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评选;遗憾的是没能入选。2009年我又参加了第二届”十佳“评选,以排名第四的成绩获得”十佳“称号;2011年我再次参加第三届“十佳”评选,这次我摘得桂冠。数字变化很简单,但对我而言,却是对多年业务积累和工作业绩的肯定。  2007年至2011年,从30多岁迈入40岁,我跨入了中年的门槛。四年里,如果以流水账般态度过日子,会懈怠、会退步,会被淘汰。而
期刊
本刊讯 2012年3月23日,由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主办的“广播新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广播”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以中国之声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突破两百万为契机,以“自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更好地和新媒体形成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为切入点,邀请了包括新浪网、新华电视网、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台交通广播和央广新媒体公司等多家合作网站、学术院校和兄弟媒体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同行,以及知名博主、中国之声知名主
期刊
摘 要:对外广播节目的创作不同于一般的节目,它要兼顾海外人士的汉语水平、文化习惯、社会环境等因素,在这个前提下向海外华人展示中国的新面貌、新事物。本文以《中国之窗》节目创作为例,从选题、采访、撰稿、制作等方面入手,与大家分享几点值得探讨的经验。  关键词:对外广播节目 小选题 贴近性 隐性宣传  《中国之窗》节目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全国30多家省级电台共同打造的一档新闻性专题节目。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