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化学教学呢?笔者认为:在不挤占学生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对初中化学进行有效教学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化学是一门实验型的学科,注重化学的感性认知、化学实验的亲历操作是近年来新课程中对初中化学教学指出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向.众所周知,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学概念渐渐上升到对“物质”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是一种上升到理性、概括、抽象思维形式的简捷的表达.而面对这些化学抽象属性的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一个把感性材料的化学抽象成为形式化的化学的一种思维过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教这些形式化的化学指明了一定的方向,即让学生通过感性的实验认知去感受化学、喜欢化学.
一、快乐实验过程
案例:初中化学《焰色反应》.
目的: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实验用品:铂丝、酒精灯、稀盐酸、蓝色钴玻璃(检验钾时用).
操作过程:①将铂丝蘸稀盐酸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至无色;②蘸取试样(固体也可以直接蘸取)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若检验钾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制钾时需要用到钠,因此钾离子溶液中常含有钠离子,而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黄色与少量的紫色无法分别出来);③将铂丝再蘸稀盐酸灼烧至无色,继续做新的实验.
虽然钾的焰色是学生经过几次实验后最终才获得成功的,但此次实验的成功,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该实验是焰色反应的探究实验,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
第一次实验时,学生虽然观察到了不同金属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出颜色,但发现金属钾和钠的化合物灼烧时的颜色是一样,它并不像我们查阅资料得出的结论,于是大家思考,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然后学生再重新做一次,其结果还是一样的,笔者告诉他们在观察钾灼烧火焰的颜色时要通过蓝色的钴玻璃去观察,因为在钾的化合物中往往混有一些钠的化合物(不易分离),在进行焰色反应时,由于钠元素的存在(焰色反应呈黄色)干扰了钾的焰色反应(紫色)的观察,所以必须把黄色的光滤去,用蓝色的钴玻璃可将黄色的光滤去,在观察钾灼烧时火焰的颜色时通过蓝色的钴玻璃去观察是为了避免杂质钠造成的干扰.最终按照新的方法大家重新尝试了一次,都观察到钾的焰色反应,当学生看到现象时,简直兴奋无比.最后我们把实验进行了重新的改进,取一小药匙无水碳酸钾粉末放在倒置小烧杯上,然后在粉末上滴5—6滴酒精,点燃后隔着蓝色的钴玻璃观察,观察到了钾灼烧时火焰明显的紫色.这次的实验探究,让大家了解了节日晚上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原来就是一些金属或者是他们化合物在灼烧时的贡献.
从这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懂得了在探究实验中要勇于探索求证,因为科学源于生活,生活源于科学,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实验探究也让大家懂得了要学好化学,就要做好实验探究,而且实验失败并不重要,关键是在实验过后要分析并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学会在实验中收获败不馁的精神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实验探究,笔者增进与学生间的合作关系,享受互助合作的快乐,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感知求知的快乐、讨论的快乐、探究过程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等——这便是快乐实验,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思考
1.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学生参加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教学形式无法比拟的.实验是实施化学教学目的的方法,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亲身积极地、能动的参加,才能保证化学教学目的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2.调动学生积极动起来
要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讲”,学生很少有“开口”的机会,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思维和学习的兴趣也难以被调动起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动“口”,也就成了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3.积极参与有效的讨论
实践证明,开展研究式、探究性的交流讨论对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讨论还必须有一个问题中心,那就是教材上的讨论题目,如,“你如何看待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这类问题,对比若不实施有效的控制就很易偏离主题.在组织讨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教学艺术,抓住主要矛盾,启发学生思维,杜绝学生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或漫无边际,还要抓住有利时机,诱发学生联想,开拓讨论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林.浅谈化学实验的变通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2]张华.让化学课精彩起来[J].化学教与学,2010(8).
[3]王锡安.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论坛,2006(2).
[江苏南京市铁心桥中学 (210012)]
一、快乐实验过程
案例:初中化学《焰色反应》.
目的: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实验用品:铂丝、酒精灯、稀盐酸、蓝色钴玻璃(检验钾时用).
操作过程:①将铂丝蘸稀盐酸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至无色;②蘸取试样(固体也可以直接蘸取)在无色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若检验钾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制钾时需要用到钠,因此钾离子溶液中常含有钠离子,而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黄色与少量的紫色无法分别出来);③将铂丝再蘸稀盐酸灼烧至无色,继续做新的实验.
虽然钾的焰色是学生经过几次实验后最终才获得成功的,但此次实验的成功,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该实验是焰色反应的探究实验,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
第一次实验时,学生虽然观察到了不同金属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出颜色,但发现金属钾和钠的化合物灼烧时的颜色是一样,它并不像我们查阅资料得出的结论,于是大家思考,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然后学生再重新做一次,其结果还是一样的,笔者告诉他们在观察钾灼烧火焰的颜色时要通过蓝色的钴玻璃去观察,因为在钾的化合物中往往混有一些钠的化合物(不易分离),在进行焰色反应时,由于钠元素的存在(焰色反应呈黄色)干扰了钾的焰色反应(紫色)的观察,所以必须把黄色的光滤去,用蓝色的钴玻璃可将黄色的光滤去,在观察钾灼烧时火焰的颜色时通过蓝色的钴玻璃去观察是为了避免杂质钠造成的干扰.最终按照新的方法大家重新尝试了一次,都观察到钾的焰色反应,当学生看到现象时,简直兴奋无比.最后我们把实验进行了重新的改进,取一小药匙无水碳酸钾粉末放在倒置小烧杯上,然后在粉末上滴5—6滴酒精,点燃后隔着蓝色的钴玻璃观察,观察到了钾灼烧时火焰明显的紫色.这次的实验探究,让大家了解了节日晚上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原来就是一些金属或者是他们化合物在灼烧时的贡献.
从这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懂得了在探究实验中要勇于探索求证,因为科学源于生活,生活源于科学,科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实验探究也让大家懂得了要学好化学,就要做好实验探究,而且实验失败并不重要,关键是在实验过后要分析并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学会在实验中收获败不馁的精神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实验探究,笔者增进与学生间的合作关系,享受互助合作的快乐,通过实验探究,可以感知求知的快乐、讨论的快乐、探究过程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等——这便是快乐实验,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思考
1.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学生参加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在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它教学形式无法比拟的.实验是实施化学教学目的的方法,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亲身积极地、能动的参加,才能保证化学教学目的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2.调动学生积极动起来
要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师的“讲”,学生很少有“开口”的机会,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思维和学习的兴趣也难以被调动起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动“口”,也就成了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3.积极参与有效的讨论
实践证明,开展研究式、探究性的交流讨论对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讨论还必须有一个问题中心,那就是教材上的讨论题目,如,“你如何看待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这类问题,对比若不实施有效的控制就很易偏离主题.在组织讨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运用教学艺术,抓住主要矛盾,启发学生思维,杜绝学生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休或漫无边际,还要抓住有利时机,诱发学生联想,开拓讨论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林.浅谈化学实验的变通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2]张华.让化学课精彩起来[J].化学教与学,2010(8).
[3]王锡安.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论坛,2006(2).
[江苏南京市铁心桥中学 (2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