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饮食、服饰、文学、建筑等。基于这种独特的民族资源,我们从幼儿的生活出发,选择既能展示民族精神又突出民族特征的课程内容进行实践研究。随着课程资源挖掘的深入推进,教师面临着理念和实践层面的各种挑战,怎样借助园本教研以更好地支持教师在创意美术活动中进行探索,这成为我们思考的新问题。以下就围绕两个教研案例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思考过程与经验总结。
研讨一:当技能和创意撞车
在创意美术活动中,“技能”和“创意”一直是教师们争论的点。有的教师认为应该重视技能的教授。他们认为幼儿如果没有技能的支持,创意作品是无法完成的,学技能就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而有些教师则认为在活动中不应该教幼儿技能。他们认为当孩子一有需求就寻求教师的帮助,会降低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時也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想象。面对教师的意见不一,我们并没有强求他们马上接受或改变,而是尊重不同的声音,在交流碰撞中去发现,达成共识。没有技能怎么表现创意?创意与技能之间的平衡该如何把握?基于以上问题与以下案例回放我们展开了讨论与分析。
1. 案例回放一:在小班的创意美术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选择了哈萨克族最常见的食物“馕”作为活动的媒介,带领幼儿在“看”“闻”“尝”“画”“做”的过程中了解“馕”的不同种类、颜色、造型以及味道等特征,激发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创意。一次活动中,王子豪小朋友在每一组的桌面上寻找着合适操作的材料。他先后试了彩带、皱纹纸、光盘、绢花,都不太满意,最后选择了超轻黏土。看到这种情况,老师上去询问:“王子豪,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馕啊?”“水果披萨馕。”“是吗?那你找到满意的材料了吗?”“有了,看。”他高高举起超级黏土。“这个材料真不错,那你去试试吧”。但这时的王子豪看着材料,依然没有进行操作。师:“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王子豪:“我不会做果囊,怎么团成圆形呢?”师:“你试一试,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我想你的馕一定与众不同……”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身边的同伴都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王子豪向四周认真观察了一会,似乎有了魔力。他找来一块橘色的广告纸,使劲地撕了起来,又将绿色超轻黏土剪成一块一块。接着,他把广告纸片轻轻地铺在泡沫垫上,将超轻黏土做的“西瓜”“黄瓜丁”撒在上面,拍了两下手说:“我的披萨果馕做好啦。”
2. 实录分析:实录播放完后,教师们对活动中王子豪和教师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在活动一开始,王子豪一直没有动手操作,是因为前期缺乏主动探索和操作的经验,头脑中没有链接出做馕的方法。而这时候的教师并没有打断王子豪的思考,直接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告知他,而是给予他充足的时间,相信他,等待他。王子豪用了一定的时间观察其他小朋友的创作过程与基本技巧,并积极吸取同伴的经验,终于创作出不同于他人的作品。
3. 研讨总结:“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知识、技能只是一种促使幼儿发展的手段。只有把“创意”美术作为幼儿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过去,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孩子能够做成什么,关注的是“结果”,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能获得什么经验,关注的是“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当技能与创意相遇时,我们不能单单从作品的呈现结果来评论所谓“漂亮”的作品,而是要看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意图并按照自己的想法通过尝试实现意图,并获得相应的经验,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创意”。在活动中,面对开放性的材料,孩子其实会更倾向于自己的探索和创作,他们的发展路径便是探索材料——无意呈现——有意呈现。但是当孩子因为缺乏技能而遇到无法达到愿望的时候,教师作为支持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因为创意美术活动本身就是将技术和思想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在短短两个月的创意美术活动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做出了“草莓馕”“彩虹馕”“蓝精灵馕”等优秀的美术创意作品 。
研讨二:当创意和审美冲突
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创意”与“审美”也是教师们经常感到困惑的一对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创意美术活动中,创新才是真正的目标,而有的教师则认为审美依然是活动的目标。什么是美?孩子的审美标准是什么?成人与孩子的审美有什么不同?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研讨。
1. 案例回放:针对中大班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我们设计了民族美食“奔跑的拉条子(新疆拌面的俗称)”主题活动。在感受与欣赏部分,教师借助“线”这一媒介,现场操作“拉面”“搓面”“缠绕”“旋转”等技能让幼儿观察与表达。观看后,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根拉条子盘起来像蜗牛线”“我们班的茶垫上有这个图案”“像妈妈的草帽、妈妈的头发、像方便面”……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猜,接下来,拉条子还会变成什么?我也想看看你们可以创意出什么样的拉条子?看谁的拉条子图案最好看。”接着,教师又带着幼儿观看了多种迷人的新疆风景与图案的照片视频,在美丽的音乐与画面的冲击下,幼儿不断地发出“哇”的声音,然后继续制作出属于自己心目中最美、最独特的拉条子。
2. 案例分析:在活动中,幼儿完成了多种造型的拉条子,他们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创作过程,并根据造型编成创意故事,在教师的认真倾听和惊叹表情渲染下,孩子们都觉得自己的创意作品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也是最美的。这一过程中,创意作品的美感及作品的完整性已经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了,因为富于情感、自发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美的。如果说幼儿是细雨,那么大胆自由地自我表达就是阳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细雨和阳光之间架一条彩虹,让幼儿从“生活体验”的眼里走到“创意表达”的心里,最后走进“审美价值”的心底。
3. 研讨总结:皮亚杰认为:“儿童看到、听到的东西越多,就越想多看多听。” 幼儿的艺术教育应该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幼儿的个性、情感和尊重放在首位。面对孩子似乎“不美”的创意作品,我们应该鼓励幼儿的独特感受,不要将成人的审美标准强加给幼儿,支持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好。同时更应借助多种形式和途径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形成完整和谐的人格为终极目标。创意美术是审美的艺术,创意美术活动要不要在保证幼儿创意的前提下,学习审美表现的技能?案例中,我们通过让孩子体验审美情境,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兴奋,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从而激起他们审美欣赏的兴趣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动机。其实创意与审美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为了达到成人的审美标准而扼杀孩子的童心,也不能因为鼓励创意而忽视审美体验。对幼儿创意美术来说,我们要支持、引导他们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三、教研收获
1. 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在教研中,教师美术教育的观念在不断地更新与进步,不强调让幼儿机械地习得某种美术技能,而是把重点落在“创意”二字上,即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美术表现形式创造新的、美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2. 拓展创意美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研讨中,教师们认为创意美术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通过丰富的活动组织形式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审美修养,让他们在感受美和体验美的同时,探索并学会以多种方式来表达美。
3. 发挥团队的互助共享作用。在研讨中,教师认真对待教研中的问题,细心查找资料,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最终一个个困惑得以解决。通过研讨,教师对创意活动内容的挖掘、材料的投放、师幼互动的方式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园本教研也日趋完善。
研讨一:当技能和创意撞车
在创意美术活动中,“技能”和“创意”一直是教师们争论的点。有的教师认为应该重视技能的教授。他们认为幼儿如果没有技能的支持,创意作品是无法完成的,学技能就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而有些教师则认为在活动中不应该教幼儿技能。他们认为当孩子一有需求就寻求教师的帮助,会降低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時也会限制幼儿的思维想象。面对教师的意见不一,我们并没有强求他们马上接受或改变,而是尊重不同的声音,在交流碰撞中去发现,达成共识。没有技能怎么表现创意?创意与技能之间的平衡该如何把握?基于以上问题与以下案例回放我们展开了讨论与分析。
1. 案例回放一:在小班的创意美术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选择了哈萨克族最常见的食物“馕”作为活动的媒介,带领幼儿在“看”“闻”“尝”“画”“做”的过程中了解“馕”的不同种类、颜色、造型以及味道等特征,激发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创意。一次活动中,王子豪小朋友在每一组的桌面上寻找着合适操作的材料。他先后试了彩带、皱纹纸、光盘、绢花,都不太满意,最后选择了超轻黏土。看到这种情况,老师上去询问:“王子豪,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馕啊?”“水果披萨馕。”“是吗?那你找到满意的材料了吗?”“有了,看。”他高高举起超级黏土。“这个材料真不错,那你去试试吧”。但这时的王子豪看着材料,依然没有进行操作。师:“你遇到什么困难了吗?”王子豪:“我不会做果囊,怎么团成圆形呢?”师:“你试一试,一定会有更好的方法,我想你的馕一定与众不同……”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身边的同伴都在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王子豪向四周认真观察了一会,似乎有了魔力。他找来一块橘色的广告纸,使劲地撕了起来,又将绿色超轻黏土剪成一块一块。接着,他把广告纸片轻轻地铺在泡沫垫上,将超轻黏土做的“西瓜”“黄瓜丁”撒在上面,拍了两下手说:“我的披萨果馕做好啦。”
2. 实录分析:实录播放完后,教师们对活动中王子豪和教师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在活动一开始,王子豪一直没有动手操作,是因为前期缺乏主动探索和操作的经验,头脑中没有链接出做馕的方法。而这时候的教师并没有打断王子豪的思考,直接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告知他,而是给予他充足的时间,相信他,等待他。王子豪用了一定的时间观察其他小朋友的创作过程与基本技巧,并积极吸取同伴的经验,终于创作出不同于他人的作品。
3. 研讨总结:“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知识、技能只是一种促使幼儿发展的手段。只有把“创意”美术作为幼儿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
过去,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孩子能够做成什么,关注的是“结果”,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能获得什么经验,关注的是“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当技能与创意相遇时,我们不能单单从作品的呈现结果来评论所谓“漂亮”的作品,而是要看孩子是否有自己的意图并按照自己的想法通过尝试实现意图,并获得相应的经验,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创意”。在活动中,面对开放性的材料,孩子其实会更倾向于自己的探索和创作,他们的发展路径便是探索材料——无意呈现——有意呈现。但是当孩子因为缺乏技能而遇到无法达到愿望的时候,教师作为支持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因为创意美术活动本身就是将技术和思想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在短短两个月的创意美术活动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做出了“草莓馕”“彩虹馕”“蓝精灵馕”等优秀的美术创意作品 。
研讨二:当创意和审美冲突
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创意”与“审美”也是教师们经常感到困惑的一对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创意美术活动中,创新才是真正的目标,而有的教师则认为审美依然是活动的目标。什么是美?孩子的审美标准是什么?成人与孩子的审美有什么不同?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第二次研讨。
1. 案例回放:针对中大班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我们设计了民族美食“奔跑的拉条子(新疆拌面的俗称)”主题活动。在感受与欣赏部分,教师借助“线”这一媒介,现场操作“拉面”“搓面”“缠绕”“旋转”等技能让幼儿观察与表达。观看后,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根拉条子盘起来像蜗牛线”“我们班的茶垫上有这个图案”“像妈妈的草帽、妈妈的头发、像方便面”……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猜,接下来,拉条子还会变成什么?我也想看看你们可以创意出什么样的拉条子?看谁的拉条子图案最好看。”接着,教师又带着幼儿观看了多种迷人的新疆风景与图案的照片视频,在美丽的音乐与画面的冲击下,幼儿不断地发出“哇”的声音,然后继续制作出属于自己心目中最美、最独特的拉条子。
2. 案例分析:在活动中,幼儿完成了多种造型的拉条子,他们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创作过程,并根据造型编成创意故事,在教师的认真倾听和惊叹表情渲染下,孩子们都觉得自己的创意作品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也是最美的。这一过程中,创意作品的美感及作品的完整性已经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了,因为富于情感、自发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美的。如果说幼儿是细雨,那么大胆自由地自我表达就是阳光,教师的职责就是在细雨和阳光之间架一条彩虹,让幼儿从“生活体验”的眼里走到“创意表达”的心里,最后走进“审美价值”的心底。
3. 研讨总结:皮亚杰认为:“儿童看到、听到的东西越多,就越想多看多听。” 幼儿的艺术教育应该顺应幼儿发展的特点,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始终把幼儿的个性、情感和尊重放在首位。面对孩子似乎“不美”的创意作品,我们应该鼓励幼儿的独特感受,不要将成人的审美标准强加给幼儿,支持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好。同时更应借助多种形式和途径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形成完整和谐的人格为终极目标。创意美术是审美的艺术,创意美术活动要不要在保证幼儿创意的前提下,学习审美表现的技能?案例中,我们通过让孩子体验审美情境,引起儿童情绪上的兴奋,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从而激起他们审美欣赏的兴趣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动机。其实创意与审美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为了达到成人的审美标准而扼杀孩子的童心,也不能因为鼓励创意而忽视审美体验。对幼儿创意美术来说,我们要支持、引导他们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三、教研收获
1. 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在教研中,教师美术教育的观念在不断地更新与进步,不强调让幼儿机械地习得某种美术技能,而是把重点落在“创意”二字上,即在幼儿已有的经验基础上,为幼儿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大胆运用各种材料和美术表现形式创造新的、美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2. 拓展创意美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研讨中,教师们认为创意美术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通过丰富的活动组织形式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审美修养,让他们在感受美和体验美的同时,探索并学会以多种方式来表达美。
3. 发挥团队的互助共享作用。在研讨中,教师认真对待教研中的问题,细心查找资料,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最终一个个困惑得以解决。通过研讨,教师对创意活动内容的挖掘、材料的投放、师幼互动的方式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园本教研也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