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与敬畏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swor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动物界,大到虎豹狮熊、象犀鳄蟒,小到蜈蝎螳螂、甲虫蝼蚁,若遭遇了个碰头对面,倘都是不好惹的,并且都本能地感到对方是不好惹的,便相畏。常见的情况是,彼此示威一番之后,各自匆匆抹身而去。
  在人类,这种情形每被说成是——各自心中掂量再三,皆未敢轻举妄动,明智互避。确乎,此时之互避,实为明智选择。但如果一方明显强势,一方明显弱势,那么无论在动物界还是在从前的人类社会,后者之畏,不必形容。为什么要强调是从前的社会呢?乃因从前的社会,人分高低贵贱的种种等级。这一种分,延及种族、姓氏与性别。小官见到大官、大官见到皇帝乃至皇亲国戚,也是不可能不畏的。
  在特别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畏是人类社会的潜规则,也是人类心理的一种遗传基因。故那时的“民”,快樂指数是很低的,须活得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因为他的天敌不但有动物界凶猛邪毒的大小诸类,还有天降之灾,更有形形色色自己的同类。
  现代了的人类社会的标志之一是人格的互尊,人权的平等。人格是译语,最直接的意思其实是“界”,暗示着彼人也,吾亦人也,同属“人”界,勿犯于我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天赋人权”,人皆站在同一地平线上。
  由是,在人类的社会中,人畏人的现象,便渐渐少了许多。
  人遭动物的进攻和伤害的几率少了,人对自然灾害的预知能力提高了,抗击能力增强了,控制能力加大了。人对人的畏,如上所述,也几乎全变成历史记忆了——那么,人是否就可以变得天不怕地不怕了呢?
  人类感到人类还不应该这样。
  因为现代了的人类,头脑是更智慧了。而天不怕地不怕是反智慧的,正如宇宙是无边无际的不符合人的思維逻辑。
  于是我们人类从以往的宗教中、文化中、习俗中,筛选出某些仍有必要保留,保留将有益无害的成果,加以补充,加以修正,加以完善,加以规范,使之成为原则,并以另一种畏的虔诚态度对待之,便是敬畏。
  值得人类敬畏的事已经不多了,却更有质量了。
  比如法律,人类每曰之为“神圣的法律”。法律无情,故人甩之;法律公正,故人敬之;法律的天平一旦歪斜,全社会的心理平衡便紊乱了。
  所以人需要对法律保持敬畏,这种敬畏符合普遍之人的理性。
  但世界上所有的法典加在一起,也还是不能尽然解决人类社会的全部是非问题。有相当多归不进法律的是非问题,依然和人类的心是怎样的有关。
  所以除了法律,人类的文化主张还要敬畏良心的谴责。良心者,好的心。善为好,故良心首先是善良的心。
  良心不在法律的边上。良心在法律的上空,无时无刻地照耀着法律,故良心又叫“天良”,虽无形,但有质。倘无良心的照耀,连法官也会成为坏法官,结果导致法律腐败。故,人类也要敬畏天良之谴责。
  “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规,万物有法则。”人还应敬畏于自然界的秩序。急功近利地或无端地破坏自然秩序的行为,将使人类受到严厉惩罚。所幸,今日之人类,对此有共识。
  敬畏非是由畏而敬。害怕的心理,其实不能油然转化为敬意。敬畏乃指由敬而生的尊重,不是畏别的,畏己之冒犯之念也。一个人也罢,一个民族也罢,一个国家也罢,倘几乎没有什么敬畏,是很可怕,最终也将是很可悲的。
  在飞花荐自《中国生存启示录》北京大学出版社/本刊有删节
其他文献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即便从孔子算起,中国历史学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走过了一个漫长道路,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宗教。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出现了历史意识淡薄的现象。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就是说,历史记录尊重事实,不隐恶,不溢美,那么历史学功能必然彰显,必然起到警醒、警示作用。  根据儒家的观点,中国人从来不相信此生永存
期刊
有位老先生受人之托,给老友的孙女介绍一位家住北方的男朋友。他介绍了男方诸多美德,当他说到“小伙子老实忠厚”时,那姑娘立马不耐烦了:“行了行了,老爷子,你咋给我介绍个傻闷儿呀?”听了这话,老先生一头雾水:“老实忠厚跟傻闷儿有什么关系?”那姑娘回敬道:“您真是个老脑筋,什么叫傻也不懂。老实就是不聪明,不聪明就是傻呗!要是不信,您去查查《现代汉语词典》!”  老先生回到家还想不通,就真的找来一本《现代汉
期刊
一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该书第十七回中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是这样的:  曹操正骑马行进,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使他的马受到了惊吓。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  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曹操说:“我不遵守自己制定的‘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的制度,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
期刊
听说,睡觉要头南脚北;  又听说,睡觉最好头东脚西。  聽說,多吃肥肉会发胖;  又听说,多吃肥肉能美容。  信息之多,莫衷一是。说不说在我,信不信由你。  听说,这样会让人思想混乱;  又听说,这样才能提高判断力。  孩子小时候要靠大人喂着吃,长大了就要自己挑着吃。你可以给予指导,却无法包办。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长大了?诗曰:  你说东来我说西,南辕北辙事难齐。  千人倘若都同貌,李四张三辨欲
期刊
胡适邀请梁启超来北京大学作演讲,不料在台下听到的几乎是梁启超对自己劈头盖脸的一通批评。梁启超的讲题是《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结论是,“这个著作者,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十有九很浅薄或谬误。”胡适把梁启超的当众批评当作诤言,以一贯的谦和雅量做了真诚回应,并在后来的《四十自述》中写到:“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  喜听顺耳之言是一种“胎里带”的
期刊
“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强调的,我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千千万万个家庭就会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在地理学上,有个标示东西南北位置的“四至點”概念,建设家庭文明,亦可有“四至”。  一曰至“理”。时代在变,情理不变。像“家和万事兴”“孝老爱亲”“克勤克俭
期刊
一  我没开过微博,也至今未上微信,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上署名“白岩松”的言论越来越多。曾经有好玩的媒体拿出一些让我验真伪,竟有一半以上与我完全无关。  有人问:如此多的“不真”,为何不打假?我总是馬上想起梁文道在一次饭局上,讲他亲身经历过的故事—内地图书腰封上多有“梁文道推荐”的字眼,终有一天,一本完全不知晓的书也如此,文道兄忍不下去,拿起电话打向该书出版社:  “我是香港的梁文道。” 
期刊
接触过不少朋友,有着相似的人生苦恼:生活太过烦扰,无处安放心灵。但我认为,安宁自我心灵是一个人所不可跳跨的修行。  哲学家、历史学家、人文学家、社会学家等多重光环加身的饶宗颐曾说过这么一段话:“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老先生的话简朴易懂,但要做到,却并非易事。饶老每日宅居家中,在躺椅上躺着,看云卷云舒,望迤逶远山,有精力时看看书,写写字,种种花,过得逍遥自在。我想,这样
期刊
像人们预期的那样,鲍勃·迪伦果然没有去斯德哥尔摩领奖。  在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有些得主没去现场领奖,各有各的原因。比如,耶利內克因社交恐惧症,莱辛因年纪太大,品特因生病住院,帕斯捷尔纳克因政治压迫。现在又有迪伦添加了新的原因:在颁奖礼期间有巡演合约在身。  此前有人传言,迪伦会愤怒地拒绝获奖。说这话的人不了解迪伦,甚至也不了解诺贝尔文学奖。  迪伦愤怒过,写过许多抗议歌曲,被称为愤怒青年的代言人
期刊
中国汉字的内涵极其丰富,有时歧义也多。  “迁”字,本义是移动,迁移,比如迁居,迁徙,时过境迁等等。后来又衍生出很多的意思。  我们好面子,在表述一些事务时,所用的词让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比如古代的退休,用文字表述,叫“致仕”。这两个字,如果望文生义,应该是致力仕宦,努力做官的意思,怎么也不会想到停官退休。可它千真万确就是这个意思。  与“迁”字相关联的文字游戏,是“左迁”。“迁”是挪动的意思,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