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短片比赛的主力军都是来自高校的学生作者,因为无论从时间和精力上,这些作者都是最佳状态。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短片大赛,中国传媒大学最出名的短片比赛是有“中传奥斯卡”之称的“半夏的纪念”和面向全国的“第四届全国一分钟影像邀请赛”。而在这些短片比赛中,除了使学生在创作上得到鼓励和认同外,在完整的短片作品中看到学生的创意及制作情况也是学校的初衷。中国传媒大学的孙振虎教授称自己是个“影像实用主义者”,的确,在他所谈及的短片创作上,更具体到每一段时间,应该完成哪一段“影像任务”,在这里我们且听孙老师如何将这三种短片划分开来。
一分钟、五分钟和十五分钟
既然我们谈的是短片,那么首先要给“短片”下一个定义。按照电视台体制划分,“短片”概念是时间上的——三十分钟之内都是短片,但我所说的短片是二十分钟之内。并且在这个时间段之内,我将短片分为一分钟,五分钟和十五分钟。
一分钟短片的特点是抖包袱,用直观一点的手法来说很像是一句完整的话,关键是句号最终画在哪里,这一点最可借鉴的文本是广告。首先从时间上大部分广告只有三十秒,(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说清楚事情,超时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广告主该不干了),它必须整体结构凝练,主题表达清晰,节奏张弛有度,并因此构成了一分钟短片的经典文本,作者得无时无刻得考虑如何控制时间。我们通常容易见到的是在最后才甩出包袱和每一秒画面都精心制作这两种文本样式。
等时间放到五分钟的时候,就可以作为简单化叙事结构对一个片断式的状态进行描述了。当然,在这五分钟里可以有一个高潮,因为在我们见到的经典好莱坞大片中,头三分钟就会出现第一个高潮。这方面我认为可以举《爸爸的28车》作为例子。这部影片前五分钟无论是色彩还是形式感上都自成脉络,但很可惜,这部影片并不是五分钟,所以这种情况在之后的时间里就被时长抹杀了。
这时,我们又要提十五到二十分钟短片与五分钟内短片的不同了。根据五分钟短片的量化概念,如果每五分钟有一个高潮,那么十五分钟的短片至少应该有三个高潮,但我想这三个高潮不应是同样力量的,其中应该有一个最高潮(当然,如果是十分钟的短片就不会有这种高潮,而在五分钟短片内用这种高潮又会觉得有点浪费)。
一分钟和三分钟的区别
我们当然最希望学生能用影像来传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今年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一分钟影像邀请赛”依旧延用以往的主题 “一分钟,承载着无限可能”。这个主题对于参赛作品角度和题材的选择十分自由,所以如何在一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表达出来自己的理念是作者最需要考虑的,而这也正是考验创作者的功力的地方。
如前面提到的,一分钟就是个简单的概念,是效仿卢米埃尔兄弟58秒拍成电影的最初形态而创造的。但对学生来说,时间上的限制可能更加直接。这里我举《手语》为例。这部影片也是“第四届全国一分钟影像邀请赛”的获奖作品,作者用了各种图像符号要表达佛教观念,可以说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点。但同样是这位作者的另一部作品《轮》,就出现了表述不清的状况。这是因为,“手语”是一种可大众传播化的视觉符号,只要在一分钟内突出“手语”概念就算成功;另一个作品《轮》尽管也是佛教概念,但作者却选用英语、汉语和梵语三种语言交错而出,即梵语字幕时出现英语旁白,英语字幕时用中文旁白,在中文字幕上说梵语旁白。尽管语言也是大众传播工具的一种,但在三分钟的短片时间内,要表达出这里面错综复杂的概念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短片的张弛有度
在短片中,最重要的是张弛有度。五分钟可以有双线叙事,但如果在一分钟内做肯定早就乱了。而十五分钟的影片就不仅需要双线叙事了,他更应在结构上有峰回路转的感觉。举《马家家事》为例:这部影片很适合做成十五分钟,因为它由几部分组成:首先是父亲四处借钱让孩子上学;第二是父亲实在借不到钱,于是开家庭会议,全家劝孩子不要上学了;最后是终于借到一点钱,家人送孩子上学的场面。这部影片十五分钟刚刚好,但如果再长,再拖沓,就没法看了。
这方面《爸爸的28车》是一个很典型例子,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色彩和镜头语言讲故事,可以说很好看,但到了后半部分就会感觉拖沓,原因在于前半部分的镜头语言很纯粹,而后面就太长了。很多作者都不敢删自己素材,因此让短片变得冗长。一分钟可以说明白的事情一说了三分钟,甚至最后变成了长片。
那么,什么叫做张弛有度呢?比如喝水,真正的行动的现实时间,至少需要十秒钟才能完成从拿杯子喝水,到放下杯子的过程。那么,如果单纯记录这个过程,可能就要简化到五秒或者更短,但如果加入情感因素进去,时间就要有变化。比如面前杯中的如果是一杯毒酒,那这段时间就要加入很多内涵,需要更多画面信息。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短片中,有相当一部分作者的镜头是正常的时间。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如果可以说,一分钟是一句话,那么五分钟就是个段落,而二十分钟则是篇文章了。无论你拍什么样的短片,有一点是比较重要的,就是时间上越长对结构要求就越严谨。
一分钟、五分钟和十五分钟
既然我们谈的是短片,那么首先要给“短片”下一个定义。按照电视台体制划分,“短片”概念是时间上的——三十分钟之内都是短片,但我所说的短片是二十分钟之内。并且在这个时间段之内,我将短片分为一分钟,五分钟和十五分钟。
一分钟短片的特点是抖包袱,用直观一点的手法来说很像是一句完整的话,关键是句号最终画在哪里,这一点最可借鉴的文本是广告。首先从时间上大部分广告只有三十秒,(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说清楚事情,超时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广告主该不干了),它必须整体结构凝练,主题表达清晰,节奏张弛有度,并因此构成了一分钟短片的经典文本,作者得无时无刻得考虑如何控制时间。我们通常容易见到的是在最后才甩出包袱和每一秒画面都精心制作这两种文本样式。
等时间放到五分钟的时候,就可以作为简单化叙事结构对一个片断式的状态进行描述了。当然,在这五分钟里可以有一个高潮,因为在我们见到的经典好莱坞大片中,头三分钟就会出现第一个高潮。这方面我认为可以举《爸爸的28车》作为例子。这部影片前五分钟无论是色彩还是形式感上都自成脉络,但很可惜,这部影片并不是五分钟,所以这种情况在之后的时间里就被时长抹杀了。
这时,我们又要提十五到二十分钟短片与五分钟内短片的不同了。根据五分钟短片的量化概念,如果每五分钟有一个高潮,那么十五分钟的短片至少应该有三个高潮,但我想这三个高潮不应是同样力量的,其中应该有一个最高潮(当然,如果是十分钟的短片就不会有这种高潮,而在五分钟短片内用这种高潮又会觉得有点浪费)。
一分钟和三分钟的区别
我们当然最希望学生能用影像来传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今年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一分钟影像邀请赛”依旧延用以往的主题 “一分钟,承载着无限可能”。这个主题对于参赛作品角度和题材的选择十分自由,所以如何在一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表达出来自己的理念是作者最需要考虑的,而这也正是考验创作者的功力的地方。
如前面提到的,一分钟就是个简单的概念,是效仿卢米埃尔兄弟58秒拍成电影的最初形态而创造的。但对学生来说,时间上的限制可能更加直接。这里我举《手语》为例。这部影片也是“第四届全国一分钟影像邀请赛”的获奖作品,作者用了各种图像符号要表达佛教观念,可以说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点。但同样是这位作者的另一部作品《轮》,就出现了表述不清的状况。这是因为,“手语”是一种可大众传播化的视觉符号,只要在一分钟内突出“手语”概念就算成功;另一个作品《轮》尽管也是佛教概念,但作者却选用英语、汉语和梵语三种语言交错而出,即梵语字幕时出现英语旁白,英语字幕时用中文旁白,在中文字幕上说梵语旁白。尽管语言也是大众传播工具的一种,但在三分钟的短片时间内,要表达出这里面错综复杂的概念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短片的张弛有度
在短片中,最重要的是张弛有度。五分钟可以有双线叙事,但如果在一分钟内做肯定早就乱了。而十五分钟的影片就不仅需要双线叙事了,他更应在结构上有峰回路转的感觉。举《马家家事》为例:这部影片很适合做成十五分钟,因为它由几部分组成:首先是父亲四处借钱让孩子上学;第二是父亲实在借不到钱,于是开家庭会议,全家劝孩子不要上学了;最后是终于借到一点钱,家人送孩子上学的场面。这部影片十五分钟刚刚好,但如果再长,再拖沓,就没法看了。
这方面《爸爸的28车》是一个很典型例子,前半部分用了大量的色彩和镜头语言讲故事,可以说很好看,但到了后半部分就会感觉拖沓,原因在于前半部分的镜头语言很纯粹,而后面就太长了。很多作者都不敢删自己素材,因此让短片变得冗长。一分钟可以说明白的事情一说了三分钟,甚至最后变成了长片。
那么,什么叫做张弛有度呢?比如喝水,真正的行动的现实时间,至少需要十秒钟才能完成从拿杯子喝水,到放下杯子的过程。那么,如果单纯记录这个过程,可能就要简化到五秒或者更短,但如果加入情感因素进去,时间就要有变化。比如面前杯中的如果是一杯毒酒,那这段时间就要加入很多内涵,需要更多画面信息。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短片中,有相当一部分作者的镜头是正常的时间。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如果可以说,一分钟是一句话,那么五分钟就是个段落,而二十分钟则是篇文章了。无论你拍什么样的短片,有一点是比较重要的,就是时间上越长对结构要求就越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