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的4月,我们几个同学从北京来到小桥流水、春暖花开的南方古镇同里创作,平时见惯了北方粗犷的风光,此时见到这个精致的水乡,我们真是有点爱不释手。花上半天时间好好地在古镇里走走,这里虽然开发成旅游景点,但是镇子里的人们仍然正常生活在这里面,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园林,也有历史悠久的茶楼、百年老店的点心店和饭铺,N多的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严苛的条件激发创意,由于这部短片是为了参加高校影像大展DV组的“同里创作单元” 而拍摄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在同里拍摄。来到同里的前两天,我和同学们主要忙着图片摄影方面的创作,同时我们也在体验镇里的生活,观察镇里百姓的衣食住行,思考我们这个计划的实施可行性,同里古镇里的水道在人们的生活中依旧必不可少,镇里虽然有了自来水,但仍然有老百姓在水道边洗菜、洗衣服,这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单纯的风光片没有多大的意思,肯定也有很多人拍过了,我当时主要从古镇的小河、船开始构思,后来突然有了最早的创意:既然小河在江南小镇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代表意义,而河中的小船正好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干脆就在小船的前后左右各装上四台摄像机,让小船在河里航行时拍下河两岸及小河中的景象,反映出古镇生活的方方面面。镇里专门有供游客游览的人力小木船,在古镇的水道里转上一圈儿需要20分钟,正好将镇里的主要景点全都浏览完毕,非常符合这个短片拍摄的要求。到了第三天,我、老邱、张冰早早地来到旅游木船的小码头,在跟他们说好后我们就上船了,负责开船的是一位非常热情的大姐,给我们介绍情况。按照预想的方向,我们在小船的前后左右各架设了四个机位,除最前面的机位是固定的外,其他三台机器都是由我们手持拍摄。
拍摄前的多角度计划
但四个机位的画面也可以切换啊,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同一画面里呢?因为之前说过这个片子想用一个更好的、用得较少的形式,我在思考时,曾经的工作经历启发了我。我曾在电视台上过班,电视台在晚会或大型活动现场会进行多机位的切换,通过转播车或者EFP(电子现场制作)系统来完成,此时会有好几台摄像机对着同一位置,切换台的导播进行有目的的选择:选某一个画面或者是多个画面在一起。所以我就根据这想到了将几个机位的镜头整合到一个画面的创意,营造出“在画面中”和“同一时间发生”的现场感气氛。
根据这个特点,我在北京出发前就已经做好了一个简单的拍摄计划:
片长1—2分钟,为表现水乡同里的蜿蜒水路及各式各样的石桥,在一艘小船的前后左右各架设一台(共计四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当小船在镇里的水中航行时,分别拍摄小船的同一时间内四个方向视角的固定镜头。
当剧组遭遇马赛克
中午,在旅店里检查拍摄的画面时,发现有正前方主机位拍摄的画面产生画屏效果和马赛克,机器的磁头堵住了,我们只有重拍,我的心情郁闷到了极点。老邱提出了更好的想法——设计一个在陆地上的新角度,我们采用骑自行车手持DV的方式。于是重新拍摄时,我们有了更多的角度:有机位在水上,有机位在陆地上,为了有更多的形式,陆地上还可以分为骑自行车和行走两种。
拿动态影像当平面设计
后期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把四台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在时间上统一起来,然后把其按一定排列顺序起来。
事实上,任何视频编辑软件(Final cut pro、Premiere等等)都可以实现这种动态的平面化,概念跟平面处理软件的操作也差不多,在平面处理软件Photoshop里,如果你的一个文件有两个一样大小的不透明层,如果上面的第一层不隐藏掉,下面那层是看不见的,但是如果把第一层按比例缩小呢,缩小后第一层未遮挡的第二层不就可以看见了。同理,在视频编辑软件里,把所有素材按不同的机位分成好几层(在这里叫视频轨),按自己想法的需要缩放视频素材就可以达到四个或多个镜头内容在同一个画面上了。如果需要某一轨画面内容缩放运动或者画面位置移动,只要打好关键帧就可以了,(帧的概念就是视频画面是由一幅幅静止的画面组成的,一秒钟有25幅画面,一幅画面就叫做一帧)每一轨画面的空间位置、画面缩放比例都可以修改,启始关键帧就是告诉软件从这帧开始这轨画面就开始按照设定的空间位置、画面缩放比例开始运动,运动到预定的位置再设置终点关键帧即告诉软件这轨画面运动到这里就算结束。这样播放画面到了启始关键帧那一时刻时,画面就按照预想的方式开始运动,运动结束在终点的关键帧上。
在平面上的变化技巧
剪片子在剪辑前的想法是四个机位拍摄的画面就按空间顺序摆放在屏幕上,后来感觉这样不仅单调而且画面内容也没有主次之分,观看时会觉得疲劳,所以后来在剪辑时,节奏和剪接点的把握根据了音乐的节奏,而且通过缩放将此时刻更有意思的画面呈现给观众,有一定的观看引导作用。
短片中各个机位画面的变化,就如上面所说的,在后期编辑软件中通过关键帧和画面的变焦、位移运动相结合来达到,这是技术层次上的问题。在节奏的变化把握上,我尽量从总时长20多分钟(单一时间线)的素材中选出画面比较漂亮、有地域代表性、有兴趣中心的画面,一边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画面运动,一边按照四个机位中有特点的镜头进行放大、变化突出引导观众观看。
音乐和画面的配合
音乐的素材选择的是苏州本地音乐,有一定代表性,更能烘托和突出江南水乡的气氛。细心的老邱在同里买了一张苏州评弹音乐的CD,我才有了全片不用现场环境声,都用评弹音乐作为主旋律的构思,好好的听完一张CD,选了一首周云瑞的《黛玉离魂》定为这个片子的音乐,气氛和感觉非常贴切,可是时长就根据这个曲子的时长定了。
我从CD中选好的曲子直接拷贝到电脑的本地硬盘(将其通过压缩软件压缩后也可以),然后在视频编辑软件中将这个音频文件打开,拖到编辑线上的音频区即可,视频的启始位置对照音乐的启始位置就可以了。
一晃,一年就飞快地过去了,对于去年春天那段大家一起创作和生活的日子我仍然记忆深刻,难以忘记,感谢在那段日子里大家的互相帮忙和加油,让我们不仅共同创作出一定的作品,同学相互之间的友谊还得到进一步加深,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毕业,但我们仍然会一起鼓劲加油,一起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
严苛的条件激发创意,由于这部短片是为了参加高校影像大展DV组的“同里创作单元” 而拍摄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在同里拍摄。来到同里的前两天,我和同学们主要忙着图片摄影方面的创作,同时我们也在体验镇里的生活,观察镇里百姓的衣食住行,思考我们这个计划的实施可行性,同里古镇里的水道在人们的生活中依旧必不可少,镇里虽然有了自来水,但仍然有老百姓在水道边洗菜、洗衣服,这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单纯的风光片没有多大的意思,肯定也有很多人拍过了,我当时主要从古镇的小河、船开始构思,后来突然有了最早的创意:既然小河在江南小镇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代表意义,而河中的小船正好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干脆就在小船的前后左右各装上四台摄像机,让小船在河里航行时拍下河两岸及小河中的景象,反映出古镇生活的方方面面。镇里专门有供游客游览的人力小木船,在古镇的水道里转上一圈儿需要20分钟,正好将镇里的主要景点全都浏览完毕,非常符合这个短片拍摄的要求。到了第三天,我、老邱、张冰早早地来到旅游木船的小码头,在跟他们说好后我们就上船了,负责开船的是一位非常热情的大姐,给我们介绍情况。按照预想的方向,我们在小船的前后左右各架设了四个机位,除最前面的机位是固定的外,其他三台机器都是由我们手持拍摄。
拍摄前的多角度计划
但四个机位的画面也可以切换啊,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同一画面里呢?因为之前说过这个片子想用一个更好的、用得较少的形式,我在思考时,曾经的工作经历启发了我。我曾在电视台上过班,电视台在晚会或大型活动现场会进行多机位的切换,通过转播车或者EFP(电子现场制作)系统来完成,此时会有好几台摄像机对着同一位置,切换台的导播进行有目的的选择:选某一个画面或者是多个画面在一起。所以我就根据这想到了将几个机位的镜头整合到一个画面的创意,营造出“在画面中”和“同一时间发生”的现场感气氛。
根据这个特点,我在北京出发前就已经做好了一个简单的拍摄计划:
片长1—2分钟,为表现水乡同里的蜿蜒水路及各式各样的石桥,在一艘小船的前后左右各架设一台(共计四台)摄像机同时拍摄,当小船在镇里的水中航行时,分别拍摄小船的同一时间内四个方向视角的固定镜头。
当剧组遭遇马赛克
中午,在旅店里检查拍摄的画面时,发现有正前方主机位拍摄的画面产生画屏效果和马赛克,机器的磁头堵住了,我们只有重拍,我的心情郁闷到了极点。老邱提出了更好的想法——设计一个在陆地上的新角度,我们采用骑自行车手持DV的方式。于是重新拍摄时,我们有了更多的角度:有机位在水上,有机位在陆地上,为了有更多的形式,陆地上还可以分为骑自行车和行走两种。
拿动态影像当平面设计
后期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把四台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在时间上统一起来,然后把其按一定排列顺序起来。
事实上,任何视频编辑软件(Final cut pro、Premiere等等)都可以实现这种动态的平面化,概念跟平面处理软件的操作也差不多,在平面处理软件Photoshop里,如果你的一个文件有两个一样大小的不透明层,如果上面的第一层不隐藏掉,下面那层是看不见的,但是如果把第一层按比例缩小呢,缩小后第一层未遮挡的第二层不就可以看见了。同理,在视频编辑软件里,把所有素材按不同的机位分成好几层(在这里叫视频轨),按自己想法的需要缩放视频素材就可以达到四个或多个镜头内容在同一个画面上了。如果需要某一轨画面内容缩放运动或者画面位置移动,只要打好关键帧就可以了,(帧的概念就是视频画面是由一幅幅静止的画面组成的,一秒钟有25幅画面,一幅画面就叫做一帧)每一轨画面的空间位置、画面缩放比例都可以修改,启始关键帧就是告诉软件从这帧开始这轨画面就开始按照设定的空间位置、画面缩放比例开始运动,运动到预定的位置再设置终点关键帧即告诉软件这轨画面运动到这里就算结束。这样播放画面到了启始关键帧那一时刻时,画面就按照预想的方式开始运动,运动结束在终点的关键帧上。
在平面上的变化技巧
剪片子在剪辑前的想法是四个机位拍摄的画面就按空间顺序摆放在屏幕上,后来感觉这样不仅单调而且画面内容也没有主次之分,观看时会觉得疲劳,所以后来在剪辑时,节奏和剪接点的把握根据了音乐的节奏,而且通过缩放将此时刻更有意思的画面呈现给观众,有一定的观看引导作用。
短片中各个机位画面的变化,就如上面所说的,在后期编辑软件中通过关键帧和画面的变焦、位移运动相结合来达到,这是技术层次上的问题。在节奏的变化把握上,我尽量从总时长20多分钟(单一时间线)的素材中选出画面比较漂亮、有地域代表性、有兴趣中心的画面,一边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画面运动,一边按照四个机位中有特点的镜头进行放大、变化突出引导观众观看。
音乐和画面的配合
音乐的素材选择的是苏州本地音乐,有一定代表性,更能烘托和突出江南水乡的气氛。细心的老邱在同里买了一张苏州评弹音乐的CD,我才有了全片不用现场环境声,都用评弹音乐作为主旋律的构思,好好的听完一张CD,选了一首周云瑞的《黛玉离魂》定为这个片子的音乐,气氛和感觉非常贴切,可是时长就根据这个曲子的时长定了。
我从CD中选好的曲子直接拷贝到电脑的本地硬盘(将其通过压缩软件压缩后也可以),然后在视频编辑软件中将这个音频文件打开,拖到编辑线上的音频区即可,视频的启始位置对照音乐的启始位置就可以了。
一晃,一年就飞快地过去了,对于去年春天那段大家一起创作和生活的日子我仍然记忆深刻,难以忘记,感谢在那段日子里大家的互相帮忙和加油,让我们不仅共同创作出一定的作品,同学相互之间的友谊还得到进一步加深,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毕业,但我们仍然会一起鼓劲加油,一起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