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制定了三维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和目标。如何在物理实际教学中落实标准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本文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 重视探索过程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所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好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①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物理教师要转换角色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合作者”。
一 抛弃陈旧的教育观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如何变信息为知识,使学生能在今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必须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开放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让其自主表现、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物理本身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统一。三维课标乃是物理学本身在教育中的反映。物理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但什么比知识更重要呢?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目标看,牛顿第一定律包含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引力。它是一个不亚于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革命,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物理学不应该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在探究者的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例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之后,笔者对学生提出诱发性思考的问题,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为何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 “智慧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构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大或很小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一个学生可能思考不了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众说纷纭,有些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不同,得出了结论却都是正确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学生发言、质疑、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科学的人文价值。
三、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物理应用问题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认识,情境感到陌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在学习交流电的产生时,如果能带学生到电厂实地参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因素制约了物理应用的积极性。如何消除应用意识的障碍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使物理知识贴进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选相关事例组织在教学内容中。在教学方式上使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可让学生感受——如乘电梯、到游乐园坐过山车感受超重和失重;可让学生调查——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写调查报告;可让学生设计——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等。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可乐瓶、胶带纸等带进课堂或利用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在摩擦力的教学中笔者用随手可及的书本,粉笔,黑板擦做实验。书本平放,带动上面的黑板擦加速或减速运动,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作用,既可做阻力,也可做动力,然后在黑板上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不管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它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然后让学生自己用身边的事物设计实验,比如双手互搓,推桌子等,亲身体验摩擦力。同时让学生课下在座公交车,骑自行车时体验摩擦力。
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探究 的机会。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或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些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功效,使课堂更丰富更亮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更好的整合。
首先,选好整合内容。必须先确定高中物理哪些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即选好整合点。例如:有关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高中现有器材无法做的。如微观粒子的运动,α散射实验,原子核裂变和衰变,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模拟后,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又如:“磁场”一节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直观又清晰,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使学生充分领略磁场的立体感。再如“两球弹性碰撞”,“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过程时间跨度小,学生根本看不清或无法观察,可借助信息技术变快为慢,延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运动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只要能用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不能图省事用课件代替实验。
其次,注重思考过程。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如果只顾展示课件,匆忙追赶进度;偏重视觉华美,技术流于形式,忽视分析启发,无暇顾及学生。
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创造,获得认识世界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让学生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严先元. 教师的教学技能[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 重视探索过程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含有方向性的总体目标和最高目标,它所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好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①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的实施就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素质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物理教师要转换角色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合作者”。
一 抛弃陈旧的教育观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更多的是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如何变信息为知识,使学生能在今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必须彻底改变传统观念,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真正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推行开放式的课堂结构模式。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让其自主表现、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物理本身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的统一。三维课标乃是物理学本身在教育中的反映。物理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但什么比知识更重要呢?例如,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以“双基论”的培养目标看,可能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最重要,因为它能用来解题。不过,从三维目标看,牛顿第一定律包含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如力、惯性、参考系等。正是它摧毁了亚里士多德观念的基础,引导人们以新的观念看待引力。它是一个不亚于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革命,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物理学不应该再使学生痴迷于题海之中,而不去思考科学究竟是什么!
二、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在探究者的群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例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之后,笔者对学生提出诱发性思考的问题,如“如此司空见惯的落体运动为何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源头?” “智慧如亚里士多德者何以构成大错?”“伽利略为什么能成功?”“他的成功对物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其他星球上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可能是多少”“自由落体加速度很大或很小的星球上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一个学生可能思考不了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众说纷纭,有些小组虽然考虑的方法不同,得出了结论却都是正确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学生发言、质疑、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科学的人文价值。
三、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学生生活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物理应用问题学生觉得比较困难,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实践认识,情境感到陌生;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在学习交流电的产生时,如果能带学生到电厂实地参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因素制约了物理应用的积极性。如何消除应用意识的障碍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使物理知识贴进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精选相关事例组织在教学内容中。在教学方式上使物理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投入到物理学习中来。可让学生感受——如乘电梯、到游乐园坐过山车感受超重和失重;可让学生调查——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史和前景的资料写调查报告;可让学生设计——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等。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可乐瓶、胶带纸等带进课堂或利用身边常见的事物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在摩擦力的教学中笔者用随手可及的书本,粉笔,黑板擦做实验。书本平放,带动上面的黑板擦加速或减速运动,让学生体会摩擦力的作用,既可做阻力,也可做动力,然后在黑板上进行理论分析,得出不管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它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然后让学生自己用身边的事物设计实验,比如双手互搓,推桌子等,亲身体验摩擦力。同时让学生课下在座公交车,骑自行车时体验摩擦力。
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索,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探究 的机会。指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丰富实践经验。鼓励学生用常见的生活器具做家庭物理实验或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些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有用的学习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功效,使课堂更丰富更亮丽。”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为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如何使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更好的整合。
首先,选好整合内容。必须先确定高中物理哪些内容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即选好整合点。例如:有关分子运动理论、原子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是高中现有器材无法做的。如微观粒子的运动,α散射实验,原子核裂变和衰变,借助信息技术动态模拟后,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又如:“磁场”一节中,可借助信息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变得直观又清晰,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使学生充分领略磁场的立体感。再如“两球弹性碰撞”,“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过程时间跨度小,学生根本看不清或无法观察,可借助信息技术变快为慢,延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运动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只要能用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不能图省事用课件代替实验。
其次,注重思考过程。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如果只顾展示课件,匆忙追赶进度;偏重视觉华美,技术流于形式,忽视分析启发,无暇顾及学生。
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创造,获得认识世界的能力。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问题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要跟上新课改的步伐,让学生超越“书本是科学的世界”的观念,认识到“世界才是科学的书本”。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严先元. 教师的教学技能[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