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于四年制本科教育来说,简单的“日语+商务”模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因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采取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兼顾语言学习和商务知识、商务技能的学习与培养,有效衔接商务知识学习和商务操作技能训练,对培养商务日语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分析了商务日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交往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中日间商务活动日趋频繁。既有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商务日语的人才便成为社会急需。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现状是:经贸专家不懂日语,日语人才又不熟悉商务环节和商贸知识。21世纪科技发展的今天,商务日语人才已不是狭隘的翻译,而是既能熟练运用日语,又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商贸、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专门知识的应用型涉外人才。因此,如何能培养出商务日语应用型人才,这一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
商务日语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展日资企业生产、服务、管理调研,进一步明确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不同的需要,制订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体系,制订符合市场需要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探索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
1.基础课程方面。因为日语虽然发音简单,但其夹杂着假名、汉字,词尾、句尾语法变化非常多,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便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对于这一点,在一些基础的日语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将原来传统的基础日语和精读课程改为综合日语课程。
2.听、说实训课程方面。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由于学时有限,听力和口语课程单独开设,往往每周只能开设2个学时,训练的机会少。另外,单一的训练也会使学生感到疲劳。例如在听力课中,由于该门课程要求学生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搜索有用的词语,揣摩日语原文的意思,而一般学生在半个小时之后注意力会逐步分散,无法在2个学时内都达到百分之百集中听力。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多了,期末考试和考查科目也增多,各科目的课堂学习和考试考查内容没有衔接,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如将听力、口语和影视欣赏等实训课程统一整合为“视听说”课,采用统一的教材和课件,声、像结合,使视觉和听觉得到刺激,从而使听力促进会话、会话增强听力,在综合训练中使学生的日语实际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3.国际商贸课程和日语课程有机结合。由于学生,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要掌握一定的日语和商贸知识,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课程设置上,低年级阶段,在打好日语基础的同时,应开设中文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避免一味地强调日语而忽略商贸,因为国际贸易类课程本身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系统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用日语来授课,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吃力的;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把日语和商贸的课程整合起来,开设经贸日语、商务日语视听说、商务日语报刊文摘选读、商务日语贸易函电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现代日语教学把语言知识的应用作为日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倡在语境中操练语言知识,在情境中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商务日语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在导入、呈现、操练、巩固和应用等5个环节上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的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
1.以学生为本。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自觉性和灵活性,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型”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进行以问题式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任课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提问式、师生互动式、课堂讨论式等,以达到激发学生对商务日语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商务日语教师要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的、生动的教学方式,每周安排学生看日本商贸情景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商贸习惯;通过互联网让学生收集最新资料,丰富学习内容,掌握商贸日语新动态。
3.打造“双师型”的教学队伍。目前高校商务日语教师中,既有扎实的日语基础,又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既能胜任低年级基础课程,又能胜任高年级商务日语综合课程的教师非常少。在涉及到商务部分的课程时,日语专业的教师往往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查明商务资料的中文意思及实际意义,才能准确地解释给学生。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专业教师,鼓励日语专业教师兼具经济、贸易类等学科知识。由于具有一定的日语基础,即使教师原来在语言专业学习中没有接触很多商务日语的词汇和文章,只要掌握了经济、贸易类学科的实质,也能很快吸收商务日语知识,以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应当鼓励商务日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经济、贸易类学科接受再教育或读研究生课程学习,提高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采取模拟实践和社会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模拟实践由教师根据模拟内容采取不同组织形式实施。在学生模拟现场,教师当场指导与点评,学生向教师提交文字准备材料。模拟实践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结合更加紧密,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日语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社会调研——企业实习是预先规定具体的调研和实习题目。调研和分散实习由学生自行完成,集中实习有教师带队指导,提交调研和实习报告书。社会调研——采访环节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因而学习更具针对性和主动性。此外,可以采取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具体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多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知名的企业家接触,相互沟通信息,了解每个行业的特点。一年一次或两次举办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会,邀请日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的日本人或日语翻译来校讨论与研究。此外,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参观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日语笔译翻译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日语水平。只有在运用中体会了掌握商贸日语知识的重要性,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传统的考试往往是以一张试卷或一种形式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考试突击背诵就能及格。为了纠正学生这种不良学风,引导他们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也为了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实际能力,在考试形式上,由终结性考试改为过程性考试,即平时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出勤、作业、小测验等)考核,全部作为学期成绩的评定内容,记入学期总成绩。这样加大了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比例,平时的考核成绩,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增设“即席翻译”和“情境翻译”的考试内容,以督促学生重视现场翻译能力和商务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以上内容的考核能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丰富、更真实,能够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商务日语教学改革要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深入研究新时期商务日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尽快建立商务日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吴立新.关于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的探讨[J].北京: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4.
[3]郑艳.认识外语专业内涵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上海:外语界, 2006,3.
编辑/刘文捷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交往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中日间商务活动日趋频繁。既有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商务日语的人才便成为社会急需。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现状是:经贸专家不懂日语,日语人才又不熟悉商务环节和商贸知识。21世纪科技发展的今天,商务日语人才已不是狭隘的翻译,而是既能熟练运用日语,又全面了解和掌握国际商贸、企业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专门知识的应用型涉外人才。因此,如何能培养出商务日语应用型人才,这一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
商务日语的课程体系建设应根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展日资企业生产、服务、管理调研,进一步明确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不同的需要,制订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体系,制订符合市场需要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探索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
1.基础课程方面。因为日语虽然发音简单,但其夹杂着假名、汉字,词尾、句尾语法变化非常多,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便失去了信心,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对于这一点,在一些基础的日语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将原来传统的基础日语和精读课程改为综合日语课程。
2.听、说实训课程方面。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的日语专业,由于学时有限,听力和口语课程单独开设,往往每周只能开设2个学时,训练的机会少。另外,单一的训练也会使学生感到疲劳。例如在听力课中,由于该门课程要求学生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搜索有用的词语,揣摩日语原文的意思,而一般学生在半个小时之后注意力会逐步分散,无法在2个学时内都达到百分之百集中听力。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多了,期末考试和考查科目也增多,各科目的课堂学习和考试考查内容没有衔接,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如将听力、口语和影视欣赏等实训课程统一整合为“视听说”课,采用统一的教材和课件,声、像结合,使视觉和听觉得到刺激,从而使听力促进会话、会话增强听力,在综合训练中使学生的日语实际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3.国际商贸课程和日语课程有机结合。由于学生,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要掌握一定的日语和商贸知识,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在课程设置上,低年级阶段,在打好日语基础的同时,应开设中文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避免一味地强调日语而忽略商贸,因为国际贸易类课程本身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系统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用日语来授课,对学生来说是相当吃力的;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把日语和商贸的课程整合起来,开设经贸日语、商务日语视听说、商务日语报刊文摘选读、商务日语贸易函电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进入21世纪,现代日语教学把语言知识的应用作为日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倡在语境中操练语言知识,在情境中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商务日语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要在导入、呈现、操练、巩固和应用等5个环节上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的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
1.以学生为本。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自觉性和灵活性,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型”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进行以问题式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任课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提问式、师生互动式、课堂讨论式等,以达到激发学生对商务日语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商务日语教师要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的、生动的教学方式,每周安排学生看日本商贸情景纪录片,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商贸习惯;通过互联网让学生收集最新资料,丰富学习内容,掌握商贸日语新动态。
3.打造“双师型”的教学队伍。目前高校商务日语教师中,既有扎实的日语基础,又有丰富的企业实战经验;既能胜任低年级基础课程,又能胜任高年级商务日语综合课程的教师非常少。在涉及到商务部分的课程时,日语专业的教师往往先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查明商务资料的中文意思及实际意义,才能准确地解释给学生。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专业教师,鼓励日语专业教师兼具经济、贸易类等学科知识。由于具有一定的日语基础,即使教师原来在语言专业学习中没有接触很多商务日语的词汇和文章,只要掌握了经济、贸易类学科的实质,也能很快吸收商务日语知识,以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应当鼓励商务日语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经济、贸易类学科接受再教育或读研究生课程学习,提高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采取模拟实践和社会调研等实践教学方式。模拟实践由教师根据模拟内容采取不同组织形式实施。在学生模拟现场,教师当场指导与点评,学生向教师提交文字准备材料。模拟实践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结合更加紧密,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运用日语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社会调研——企业实习是预先规定具体的调研和实习题目。调研和分散实习由学生自行完成,集中实习有教师带队指导,提交调研和实习报告书。社会调研——采访环节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进行商务活动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因而学习更具针对性和主动性。此外,可以采取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具体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即多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知名的企业家接触,相互沟通信息,了解每个行业的特点。一年一次或两次举办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会,邀请日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的日本人或日语翻译来校讨论与研究。此外,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参观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日语笔译翻译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日语水平。只有在运用中体会了掌握商贸日语知识的重要性,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传统的考试往往是以一张试卷或一种形式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期末考试突击背诵就能及格。为了纠正学生这种不良学风,引导他们注重平时的学习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也为了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实际能力,在考试形式上,由终结性考试改为过程性考试,即平时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出勤、作业、小测验等)考核,全部作为学期成绩的评定内容,记入学期总成绩。这样加大了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比例,平时的考核成绩,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增设“即席翻译”和“情境翻译”的考试内容,以督促学生重视现场翻译能力和商务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以上内容的考核能使评价结果更客观、更丰富、更真实,能够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商务日语教学改革要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深入研究新时期商务日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尽快建立商务日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吴立新.关于高级日语课程教学的探讨[J].北京: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4.
[3]郑艳.认识外语专业内涵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上海:外语界, 2006,3.
编辑/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