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2365重庆大足县精神病院中医科
中西医对胃痛的认识。
胃痛即胃脘痛,多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西医的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病等。古人对胃病的认识至今仍是我们辨证论治胃痛的准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心痛也。”这里所说的心即胃也,在《伤寒论》中所谓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的心皆指胃而言。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医家根据自已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认识,把心与胃区别开来,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这充分说明后世医家对胃痛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
西医学则认为胃痛,即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其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西医学认为这是导致胃痛的主要病因。其二是非甾体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其三是胃酸分泌过多。其四为其他方面的因素,如遗传素质、心理因素、急性应激等均能导致胃痛的发生。我们既要借西医的先进设备,如胃镜、病理活检来诊断,又要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
口腔症状是诊断胃痛的反映
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即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回出口两旁”,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环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足太阴脾经,“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脾开窍于口”“舌为脾之外候”舌苔乃胃气所生,故口腔对脾胃疾病的反映是最早、最及时的。当病人口腔峡黏膜中一侧或双侧,有黄色斑点一个或数个,或充血或水肿,舌苔黄,多为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或胃黏膜出血的外候。峡黏膜淡白水肿,或白色斑点舌质淡,苔白多为胃黏膜苍白水肿的外候。峡黏膜色紫或红,舌质黯红、多为胃黏膜充血或出血的外候。峡黏膜有黄色斑点,呈水泡状或糜烂,舌苔白,多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外候。峡黏膜瘀紫,舌红绛紫黯,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外候,胃痛经久不愈,出现光剥舌或裂纹舌或花雪苔,挟黏膜色淡有斑点,多为胃癌变的信号。由此可见,口腔是诊断胃痛的一面明镜,只要我们掌握经络学说、口腔的生理病理变化,可帮助胃痛的诊断。
病例举例
病例1:患者,男,38岁,2006年8月10日初诊,胃脘部冷痛一年余,曾服中西药多剂而腹痛不止。昨日疼痛加重,时而呕吐清水,畏寒喜暖,食热物则痛减,舌苔白,口腔双侧峡粘膜淡白,有淡黄色斑点2~3个,脉弦紧。临床诊断:胃脘痛——寒邪客胃型(胃溃疡),因痛甚不能作胃镜检查,中医治以散寒止痛。方药:高良姜15g,香附15g,吴茱萸15g,尖贝(冲服)15g,陈皮10g,藿香20g,乌贼骨20g,水煎服,忌食辛辣香燥不易消化之物。服一剂痛减呕止。行胃镜检查:胃角前壁见0.8cm×1cm的溃疡,胃活组织检查Hp(+++),胃镜诊断:胃溃疡(A1期)。治疗中的,以原方续服二剂痛止,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患者,女,35岁,1998年3月11日初诊。胃部经常胀满疼痛,严重的胸胁亦胀满,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不饥不食,舌苔微黄,口腔有侧峡黏膜充血,双侧均有黄色斑点3~4个,脉弦。临床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型(胃炎)。胃镜检查:胃体、胃黏膜充血散在糜烂;胃活组织检查HP(+)。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方药:柴胡20g,白芍20g,、香附15g,陈皮15g,枳壳12g,地丁30g,麦芽20g,甘草10g,水煎服。一剂后痛减能食,继服前方三剂,痛止,后改服柴芍六君加麦芽川楝调理月余,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例3:患者,男,46岁,2004年6月18日初诊。胃脘部隐隐作痛2年余,时而有灼热感,饥不欲食,时而口干,大便干结,经中西医治疗,时好时坏,现疼痛加重,舌红少津,少苔,口腔双侧峡黏膜充血,均有2~3个黄色斑点。脉细数。临床诊断:胃脘痛——胃阴虚型(胃炎)。胃镜检查胃角、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较甚。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活组织检查:Hp(+++)。中医治以滋阴养胃,方药:麦冬30g,生地20g,枸杞20g,白芍30g,黄连5g,麦芽20g,川楝子15g,甘草1Og,水煎服,忌食辛辣香燥不易消化的食物。服1剂痛大减,续服2剂痛止,后改服一贯煎加麦芽、川楝,调理近1个月停药,随访2年未见复发。
体 会
胃痛(胃、十二指炎症、溃疡、痉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的病证。中医将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劳倦过度,外邪袭胃等,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脾胃功能障碍,不通则痛。西医则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消炎药,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所致,本病的诊断可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结合临床症状,在没有胃镜检查的情况下,亦能诊断西医的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因为“脾开窍于口”,舌苔乃胃气所生,胃经、脾经、大肠经均入口中。所以口腔是诊断胃痛的一面明镜。在临床运用中医理论诊断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病人的病情,应作胃镜或钡餐检查。这样既可检验我们的诊断是否正确,又可反证中医的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也可使中西医有机地结合。在诊疗中,我们既可以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又可结合西医的辨病,对症治疗。在用中药治疗时,一定要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治则遣方用药。可适当重用或加用一、二味现代药理研究有特殊功用的药物。但必须注意的是不能强加进去,如现代研究黄连对幽门螺杆菌有很好的杀灭作用,脾胃虚寒型:寒邪客胃型的胃痛就不能用。属热重的胃痛就可适当重用。只要我们在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情况下,结合西医检查、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灵活用药,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中西医对胃痛的认识。
胃痛即胃脘痛,多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西医的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病等。古人对胃病的认识至今仍是我们辨证论治胃痛的准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心痛也。”这里所说的心即胃也,在《伤寒论》中所谓心下痞,按之濡或心下痞,按之痛等的心皆指胃而言。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世医家根据自已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有了明确的认识,把心与胃区别开来,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曰:“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哉?”这充分说明后世医家对胃痛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
西医学则认为胃痛,即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其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西医学认为这是导致胃痛的主要病因。其二是非甾体消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其三是胃酸分泌过多。其四为其他方面的因素,如遗传素质、心理因素、急性应激等均能导致胃痛的发生。我们既要借西医的先进设备,如胃镜、病理活检来诊断,又要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
口腔症状是诊断胃痛的反映
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即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回出口两旁”,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环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足太阴脾经,“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脾开窍于口”“舌为脾之外候”舌苔乃胃气所生,故口腔对脾胃疾病的反映是最早、最及时的。当病人口腔峡黏膜中一侧或双侧,有黄色斑点一个或数个,或充血或水肿,舌苔黄,多为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或胃黏膜出血的外候。峡黏膜淡白水肿,或白色斑点舌质淡,苔白多为胃黏膜苍白水肿的外候。峡黏膜色紫或红,舌质黯红、多为胃黏膜充血或出血的外候。峡黏膜有黄色斑点,呈水泡状或糜烂,舌苔白,多为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外候。峡黏膜瘀紫,舌红绛紫黯,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外候,胃痛经久不愈,出现光剥舌或裂纹舌或花雪苔,挟黏膜色淡有斑点,多为胃癌变的信号。由此可见,口腔是诊断胃痛的一面明镜,只要我们掌握经络学说、口腔的生理病理变化,可帮助胃痛的诊断。
病例举例
病例1:患者,男,38岁,2006年8月10日初诊,胃脘部冷痛一年余,曾服中西药多剂而腹痛不止。昨日疼痛加重,时而呕吐清水,畏寒喜暖,食热物则痛减,舌苔白,口腔双侧峡粘膜淡白,有淡黄色斑点2~3个,脉弦紧。临床诊断:胃脘痛——寒邪客胃型(胃溃疡),因痛甚不能作胃镜检查,中医治以散寒止痛。方药:高良姜15g,香附15g,吴茱萸15g,尖贝(冲服)15g,陈皮10g,藿香20g,乌贼骨20g,水煎服,忌食辛辣香燥不易消化之物。服一剂痛减呕止。行胃镜检查:胃角前壁见0.8cm×1cm的溃疡,胃活组织检查Hp(+++),胃镜诊断:胃溃疡(A1期)。治疗中的,以原方续服二剂痛止,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善其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患者,女,35岁,1998年3月11日初诊。胃部经常胀满疼痛,严重的胸胁亦胀满,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不饥不食,舌苔微黄,口腔有侧峡黏膜充血,双侧均有黄色斑点3~4个,脉弦。临床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型(胃炎)。胃镜检查:胃体、胃黏膜充血散在糜烂;胃活组织检查HP(+)。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方药:柴胡20g,白芍20g,、香附15g,陈皮15g,枳壳12g,地丁30g,麦芽20g,甘草10g,水煎服。一剂后痛减能食,继服前方三剂,痛止,后改服柴芍六君加麦芽川楝调理月余,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例3:患者,男,46岁,2004年6月18日初诊。胃脘部隐隐作痛2年余,时而有灼热感,饥不欲食,时而口干,大便干结,经中西医治疗,时好时坏,现疼痛加重,舌红少津,少苔,口腔双侧峡黏膜充血,均有2~3个黄色斑点。脉细数。临床诊断:胃脘痛——胃阴虚型(胃炎)。胃镜检查胃角、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较甚。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活组织检查:Hp(+++)。中医治以滋阴养胃,方药:麦冬30g,生地20g,枸杞20g,白芍30g,黄连5g,麦芽20g,川楝子15g,甘草1Og,水煎服,忌食辛辣香燥不易消化的食物。服1剂痛大减,续服2剂痛止,后改服一贯煎加麦芽、川楝,调理近1个月停药,随访2年未见复发。
体 会
胃痛(胃、十二指炎症、溃疡、痉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的病证。中医将本病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劳倦过度,外邪袭胃等,导致脾胃气机不畅,脾胃功能障碍,不通则痛。西医则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消炎药,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所致,本病的诊断可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结合临床症状,在没有胃镜检查的情况下,亦能诊断西医的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因为“脾开窍于口”,舌苔乃胃气所生,胃经、脾经、大肠经均入口中。所以口腔是诊断胃痛的一面明镜。在临床运用中医理论诊断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病人的病情,应作胃镜或钡餐检查。这样既可检验我们的诊断是否正确,又可反证中医的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也可使中西医有机地结合。在诊疗中,我们既可以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又可结合西医的辨病,对症治疗。在用中药治疗时,一定要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分型、治则遣方用药。可适当重用或加用一、二味现代药理研究有特殊功用的药物。但必须注意的是不能强加进去,如现代研究黄连对幽门螺杆菌有很好的杀灭作用,脾胃虚寒型:寒邪客胃型的胃痛就不能用。属热重的胃痛就可适当重用。只要我们在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情况下,结合西医检查、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灵活用药,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