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兰容若,他的名字被后人念成了一阕传奇,一生际遇也被附会出许多有或没有的凄婉深情。那些珠玉琳琅的文字被传唱得久了,以至于许多人都不曾想起,他这人生三十年承载了多少寂寞。
他是承平少年,乌衣公子,父亲是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皇族娇女。而他年少成才,17岁入国子监,19岁会试中第,少年时即被征召入宫,为康熙御前侍卫,随皇帝塞北围猎,江南信游。在他年少的词作里,有“短墙银杏雨”,有“高台玉兰风”,处处是漫卷风流的富贵气象。那时他不曾见过稼穑辛劳,也不识人间悲苦,更不知情之一字,伤怀若何。
他实在是聪颖慧悟,可后来半生惆怅,也因了那副多情的柔软心肠。
生于富贵庭院,究竟是幸或不幸?他结识了许多清贫孤蹇的江南才子,比之他们,他的日子太过安逸,不必为生计操劳,也不必为仕途担忧。但这富贵喧哗的官场,他并不习惯;往来酬和人心诡谲,更让他觉得厌烦。可他无从选择。他是明珠长子,生来就担负着纳兰家的荣耀和未来。他何尝不想如陶潜一般挂冠归隐,做个啸傲山林的东篱散人?可他有父母亲族,有不能抛却的责任。那片浩渺碧空是他心之所向,但他明白,他永远不能挣脱那座黄金织就的牢笼。
塞北苦寒,帘外是千帐灯火风雪岑岑,他却听见故园叶落的声音。许多年后他写塞外飞雪,可会想到那时的自己?
他的一生无疑是寂寞的。那些落魄的江南士子虽宦海失意,却有两三知己可以举杯对弈,可共穷途高歌。可他是满人,因塞外朔风而激荡的热血之外,偏偏又生了汉人书生的多情柔肠—这该是莫大的不幸。他处在那样一个尴尬的位置,满人与他不睦,汉人也不能与他深交。即便他效仿平原君广蓄门客,渌水亭有无数文人与他酬唱赋诗,能知他本心的恐怕也只有顾贞观一个。顾贞观是他的老师,更是他视若知己的挚友。“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他那样感情内敛的人,却曾这般对顾贞观剖白过自己的心迹。
后人对纳兰的想象常常太过浪漫,而又太过片面。他不是只有一腔闲愁的富贵公子,也不是只会悼亡伤怀的断肠人。他的一生不过三十载,然而这三十载,有豪情壮烈,有踌躇满怀,有闲情如絮,亦有伤情如霜。那些隐匿在小令慢词下的心事,顾贞观懂得,却也不懂得,遑论那些不曾走近他的世人。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有谁知?
他遇见卢氏,不知是劫是缘。若说是劫,哪里有人可以比她更温婉灵秀,更谙知他的心事?可若说是缘,又哪里有那样短那样凄艳的红线,勾去了前半生的眼泪,也将后半生的安顺欢喜都缠尽?她在世时,他用墨笔绘下她垂首簪花的姿态;而她故去后,他的每一首断肠词都镌刻着她柔婉的影子。正如顾贞观懂他的诗,卢氏懂他的人,知道他的惆怅和寂寞。这样的人于纳兰而言何其珍贵,她是那座朱檐高墙的纳兰府里少有的一抹明媚春色,却只开了三年,一朝春尽,红颜凋零。
卢氏故去的那年秋天,纳兰随皇帝塞外围猎,家中寄来书信,说庭中的秋海棠已经开了。她也曾折花为簪,于桂花树下对他温婉而笑。秋海棠红得那样艳丽,却又那般教人伤心,那时他不知道,原来它还唤作断肠花。断肠花,相思枉断肠。
他痴痴念了卢氏一生。卢氏于他,从不只是少年夫妻的情分,她是他的解语花,是他的高山流水,是他生命里可遇不可求的红尘知己。
后来他遇见了沈宛,顾贞观为他引荐的江南才女。她有不输卢氏的灵慧,更有江南水乡温养出的秀丽娇软。她亦是骄傲的,风尘女子早早练就了一颗坚硬的心,于贵人前盘旋周全,可她在他面前放下了所有。可惜的是,他不能给她的东西太多。譬如身份,譬如名声,譬如那颗许多年前已经交付与人的心。他何尝不喜欢沈宛,那样懂他的一个人。可为何还是遗恨未遣?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世事更改,沈宛于他是经年再逢的春风,温软深情,可他的心情早已不似当年。
后人传唱着他那些绮丽的词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其实那首最出名的拟古决绝词只是信手偶得,是寄予顾贞观鉴赏的酬唱之作。诗写初见,他写了汉宫里的班婕妤,写了抱琴哀歌的卓文君,写了大明宫中的梧桐秋雨,用了那么多幽怨的典故,却没有写到自己。那首诗作于何时无从考据,也许那时卢氏还未故去。是的,他诗里最伤情的从来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也不是“当时只道是寻常”,而是诗中许许多多真切的细碎不堪摘的往事。那些记忆纷坠如落花,薄薄一瓣,却承载着人生里那些逝去的,永不再来的春天。“一片晕红才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那些赌书泼茶的日子是他的发妻卢氏;“可奈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下校书人”,那些恍惚如梦的岁月是他遇见却终究错过的沈宛。
他曾是那样意气风流的乌衣少年,买花载酒意轻千金,以为名位身世不过尔尔,却在后来的岁月里陷入泥淖挣脱不得。他年轻时的文集名唤“侧帽”,取独孤信侧帽风流的典故,亦借鉴了晏殊“侧帽风前花满路”的意态风流。经年之后,卢氏病故,官场浮沉,他整理旧时文稿,将文集更名为“饮水”—人生况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初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终化作“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世人的想象里,他总是在蹙眉凝思。顾贞观曾道,“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纳兰的惆怅缘起于身世,更因了平生曲折经历,而他一生追寻的,不过是可共契谈的知己,顾贞观如是,卢氏与沈宛亦如是。
“我是人间惆怅客”,许多年前他已为自己的一生写就了注笔,苇舟一叶,载不动许多愁。
他是承平少年,乌衣公子,父亲是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皇族娇女。而他年少成才,17岁入国子监,19岁会试中第,少年时即被征召入宫,为康熙御前侍卫,随皇帝塞北围猎,江南信游。在他年少的词作里,有“短墙银杏雨”,有“高台玉兰风”,处处是漫卷风流的富贵气象。那时他不曾见过稼穑辛劳,也不识人间悲苦,更不知情之一字,伤怀若何。
他实在是聪颖慧悟,可后来半生惆怅,也因了那副多情的柔软心肠。
生于富贵庭院,究竟是幸或不幸?他结识了许多清贫孤蹇的江南才子,比之他们,他的日子太过安逸,不必为生计操劳,也不必为仕途担忧。但这富贵喧哗的官场,他并不习惯;往来酬和人心诡谲,更让他觉得厌烦。可他无从选择。他是明珠长子,生来就担负着纳兰家的荣耀和未来。他何尝不想如陶潜一般挂冠归隐,做个啸傲山林的东篱散人?可他有父母亲族,有不能抛却的责任。那片浩渺碧空是他心之所向,但他明白,他永远不能挣脱那座黄金织就的牢笼。
塞北苦寒,帘外是千帐灯火风雪岑岑,他却听见故园叶落的声音。许多年后他写塞外飞雪,可会想到那时的自己?
他的一生无疑是寂寞的。那些落魄的江南士子虽宦海失意,却有两三知己可以举杯对弈,可共穷途高歌。可他是满人,因塞外朔风而激荡的热血之外,偏偏又生了汉人书生的多情柔肠—这该是莫大的不幸。他处在那样一个尴尬的位置,满人与他不睦,汉人也不能与他深交。即便他效仿平原君广蓄门客,渌水亭有无数文人与他酬唱赋诗,能知他本心的恐怕也只有顾贞观一个。顾贞观是他的老师,更是他视若知己的挚友。“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他那样感情内敛的人,却曾这般对顾贞观剖白过自己的心迹。
后人对纳兰的想象常常太过浪漫,而又太过片面。他不是只有一腔闲愁的富贵公子,也不是只会悼亡伤怀的断肠人。他的一生不过三十载,然而这三十载,有豪情壮烈,有踌躇满怀,有闲情如絮,亦有伤情如霜。那些隐匿在小令慢词下的心事,顾贞观懂得,却也不懂得,遑论那些不曾走近他的世人。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有谁知?
他遇见卢氏,不知是劫是缘。若说是劫,哪里有人可以比她更温婉灵秀,更谙知他的心事?可若说是缘,又哪里有那样短那样凄艳的红线,勾去了前半生的眼泪,也将后半生的安顺欢喜都缠尽?她在世时,他用墨笔绘下她垂首簪花的姿态;而她故去后,他的每一首断肠词都镌刻着她柔婉的影子。正如顾贞观懂他的诗,卢氏懂他的人,知道他的惆怅和寂寞。这样的人于纳兰而言何其珍贵,她是那座朱檐高墙的纳兰府里少有的一抹明媚春色,却只开了三年,一朝春尽,红颜凋零。
卢氏故去的那年秋天,纳兰随皇帝塞外围猎,家中寄来书信,说庭中的秋海棠已经开了。她也曾折花为簪,于桂花树下对他温婉而笑。秋海棠红得那样艳丽,却又那般教人伤心,那时他不知道,原来它还唤作断肠花。断肠花,相思枉断肠。
他痴痴念了卢氏一生。卢氏于他,从不只是少年夫妻的情分,她是他的解语花,是他的高山流水,是他生命里可遇不可求的红尘知己。
后来他遇见了沈宛,顾贞观为他引荐的江南才女。她有不输卢氏的灵慧,更有江南水乡温养出的秀丽娇软。她亦是骄傲的,风尘女子早早练就了一颗坚硬的心,于贵人前盘旋周全,可她在他面前放下了所有。可惜的是,他不能给她的东西太多。譬如身份,譬如名声,譬如那颗许多年前已经交付与人的心。他何尝不喜欢沈宛,那样懂他的一个人。可为何还是遗恨未遣?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世事更改,沈宛于他是经年再逢的春风,温软深情,可他的心情早已不似当年。
后人传唱着他那些绮丽的词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其实那首最出名的拟古决绝词只是信手偶得,是寄予顾贞观鉴赏的酬唱之作。诗写初见,他写了汉宫里的班婕妤,写了抱琴哀歌的卓文君,写了大明宫中的梧桐秋雨,用了那么多幽怨的典故,却没有写到自己。那首诗作于何时无从考据,也许那时卢氏还未故去。是的,他诗里最伤情的从来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也不是“当时只道是寻常”,而是诗中许许多多真切的细碎不堪摘的往事。那些记忆纷坠如落花,薄薄一瓣,却承载着人生里那些逝去的,永不再来的春天。“一片晕红才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那些赌书泼茶的日子是他的发妻卢氏;“可奈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下校书人”,那些恍惚如梦的岁月是他遇见却终究错过的沈宛。
他曾是那样意气风流的乌衣少年,买花载酒意轻千金,以为名位身世不过尔尔,却在后来的岁月里陷入泥淖挣脱不得。他年轻时的文集名唤“侧帽”,取独孤信侧帽风流的典故,亦借鉴了晏殊“侧帽风前花满路”的意态风流。经年之后,卢氏病故,官场浮沉,他整理旧时文稿,将文集更名为“饮水”—人生况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初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终化作“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世人的想象里,他总是在蹙眉凝思。顾贞观曾道,“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纳兰的惆怅缘起于身世,更因了平生曲折经历,而他一生追寻的,不过是可共契谈的知己,顾贞观如是,卢氏与沈宛亦如是。
“我是人间惆怅客”,许多年前他已为自己的一生写就了注笔,苇舟一叶,载不动许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