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学关系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在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上,以认知学徒为基础的导学关系对于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社交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对导学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师与研究生在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境下对导学关系的满意度,并探究社交网络的使用频率、硕士研究生所处的年级,以及导师和硕士研究生的性别情况三方面对研究生导学关系满意度影响。并从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高校管理人员三个层面如何利用社交网络促进导学关系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导学关系;满意度;社交网络;模型分析;硕士生
问题的提出
导学关系贯穿研究生生活的始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已经进入研究生教育大国之列,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导师制模式,然而在《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1]中提到,近半数被调查者并不认同现阶段研究生培养模式。早在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到,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要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只有进一步了解新时期背景下导学关系的现状与问题,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来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
以往关于导学关系研究,着重区分导学关系的类型—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功利型等。[2]然而,这类研究对实践指导意义有限。因此,本研究尝试借用管理学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从研究生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硕士研究生对导学关系满意度的现状。学界对于导学关系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生源、生师比、教师职称对师生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上[3][4]。而本研究关注社交网络视阈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对导学关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理工科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倾向于定期的实验指导和会议报告,而在教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导师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更多,对社交网络的使用频率更高。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十分重视“双一流”学科教育学专业的师资投入和人才培养,在影响导学关系的重要因素“生师比”这一选项上,教育学部的导师每年招收1名~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会比其他学科更注重情感和思想上的引导,这对我们探索新的导学关系,为今后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为研究总体,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16级教育学研究生中不重复抽取11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10份问卷,回收率100%。
本文采用的量表是SERVQUAL测评模型,包括有形性(有形设施)、可靠性、响应性、信任性、移情性五个师生关系质量属性等,共24项评价指标,从“极不赞同”到“极为赞同”分别评定为1分~ 5分,所有题项均采用正向计分方式,即得分越高,表明学生越倾向于使用某一策略。问卷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初测后进行信度分析,剔除题目分数与总分较低题项,在正式问卷收集后,进行二次信效度检验。题目总相关系数最低为0.468,大部分题目相关系数皆在0.60以上,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问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采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得到五个成分因子,分析问题得出五个成分因子与本研究理论基础的五个维度相符,各因素累计解释率为66.01%,各因素分总相关系数均达到0.734。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
研究结果分析
1.导生沟通中社交网络使用现状。一是导生沟通中社交网络使用率。问卷结果显示:微信、电子邮件和QQ是导生沟通应用较多的社交平台。在学生与导师的沟通方式中,46.7%的学生与导师的沟通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在关于学术问题沟通频率与社交网络使用率的调查中发现:社交网络是导生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生与导师就学术问题讨论的月沟通频率为1次~3次的占比65.7%;4次~6次的占比17%;达到6次以上的占比10.5%。而在导生学术沟通之中,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沟通的人数占33%。导生学术沟通频次在1次~3次的研究生中,大部分不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而是通过定期会议的方式。而在沟通次数多的导生中,大部分进行的是线下直接沟通。总体而言,相比社交网络沟通,导生之间线下交流的频次和时间更多。二是研究生对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导生沟通的满意度。在研究生对导生关系的满意度上,自评满意度平均分为2.29分,表明研究生对于导生沟通现状较不满意。对导生关系感到不太满意的研究生中,80%为研一学生。这说明大部分研究生期望与导師加强沟通,尤其是研一学生。而对导生沟通方式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研究生更期望与导师面对面直接沟通。
2.研究生对社交网络中导学关系满意度。通过社交网络沟通状况的实际分值与研究生对通过社交网络导学关系的期望分值(研究生对社交网络导生沟通的期望值=0.667*导生社交网络沟通的实际分值)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后发现,双方相关系数达到0.819(p
关键词:导学关系;满意度;社交网络;模型分析;硕士生
问题的提出
导学关系贯穿研究生生活的始终,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已经进入研究生教育大国之列,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导师制模式,然而在《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1]中提到,近半数被调查者并不认同现阶段研究生培养模式。早在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到,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要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只有进一步了解新时期背景下导学关系的现状与问题,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来改进研究生培养质量。
以往关于导学关系研究,着重区分导学关系的类型—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功利型等。[2]然而,这类研究对实践指导意义有限。因此,本研究尝试借用管理学服务质量(SERVQUAL)模型,从研究生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硕士研究生对导学关系满意度的现状。学界对于导学关系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生源、生师比、教师职称对师生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上[3][4]。而本研究关注社交网络视阈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对导学关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理工科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倾向于定期的实验指导和会议报告,而在教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导师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更多,对社交网络的使用频率更高。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十分重视“双一流”学科教育学专业的师资投入和人才培养,在影响导学关系的重要因素“生师比”这一选项上,教育学部的导师每年招收1名~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会比其他学科更注重情感和思想上的引导,这对我们探索新的导学关系,为今后的研究生培养提供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为研究总体,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16级教育学研究生中不重复抽取11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110份问卷,回收率100%。
本文采用的量表是SERVQUAL测评模型,包括有形性(有形设施)、可靠性、响应性、信任性、移情性五个师生关系质量属性等,共24项评价指标,从“极不赞同”到“极为赞同”分别评定为1分~ 5分,所有题项均采用正向计分方式,即得分越高,表明学生越倾向于使用某一策略。问卷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初测后进行信度分析,剔除题目分数与总分较低题项,在正式问卷收集后,进行二次信效度检验。题目总相关系数最低为0.468,大部分题目相关系数皆在0.60以上,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问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采用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进行旋转,得到五个成分因子,分析问题得出五个成分因子与本研究理论基础的五个维度相符,各因素累计解释率为66.01%,各因素分总相关系数均达到0.734。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
研究结果分析
1.导生沟通中社交网络使用现状。一是导生沟通中社交网络使用率。问卷结果显示:微信、电子邮件和QQ是导生沟通应用较多的社交平台。在学生与导师的沟通方式中,46.7%的学生与导师的沟通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在关于学术问题沟通频率与社交网络使用率的调查中发现:社交网络是导生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生与导师就学术问题讨论的月沟通频率为1次~3次的占比65.7%;4次~6次的占比17%;达到6次以上的占比10.5%。而在导生学术沟通之中,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沟通的人数占33%。导生学术沟通频次在1次~3次的研究生中,大部分不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而是通过定期会议的方式。而在沟通次数多的导生中,大部分进行的是线下直接沟通。总体而言,相比社交网络沟通,导生之间线下交流的频次和时间更多。二是研究生对通过社交网络进行导生沟通的满意度。在研究生对导生关系的满意度上,自评满意度平均分为2.29分,表明研究生对于导生沟通现状较不满意。对导生关系感到不太满意的研究生中,80%为研一学生。这说明大部分研究生期望与导師加强沟通,尤其是研一学生。而对导生沟通方式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研究生更期望与导师面对面直接沟通。
2.研究生对社交网络中导学关系满意度。通过社交网络沟通状况的实际分值与研究生对通过社交网络导学关系的期望分值(研究生对社交网络导生沟通的期望值=0.667*导生社交网络沟通的实际分值)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后发现,双方相关系数达到0.8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