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中数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当代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情境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有效的问题情境具有“趣味性、可接受性、直观性、探究性”四种特征,根据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要素及思路,笔者认为在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要把问题情境故事化、生活化、直观化和体验化。
  [关键词] 新课程;问题情境;创设;有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索和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关于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德国的一位学者有这样一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如果直接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肯定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将这15克盐放入一锅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愉快的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了。知识与情境,好比盐与汤,盐需溶解于汤中,才能被吸收,同样知识也需要蕴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活力和美感[1]。“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在数学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问题情境又是起源于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采取设计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什么是问题情境创设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对客观方面的问题作出主动反应,觉察到一定的目的而又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困境。它是基于学生现有的认知体系,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使问题的表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状态,为传授新知识服务。
  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问题情境完整地体现,并进行合理的推进,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升华。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设置的问题情境,数学作为各学科的基础性工具,在各领域的应用非常多,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实际,基于学习内容的特点,创设学生最易接受,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情境[2]。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以情感调节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二、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好的教学要能唤起学生的思维——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明智的经验方法。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或新思想的探究的问题情境,这种情境的核心是学生的思维生发点。因而,有效的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应该有趣味性,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具有可接受性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能力,看学生能否接受。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再精选,作适当的修改,巧妙的加工成对学生有效的可接受材料。
  3、具有直观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还要考虑到直观性。若情境不直观,学生会难以激发自己思维,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进入情境,也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就更不用谈解决数学问题了。
  4、具有探究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应经带有探究性,在思辩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积累中出发去思考解决问题,从一些辩论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一起探究解决问题。
  三、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思路与策略
  不同的教学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有所不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哪些要素和思路呢?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要素及思路过程
  图1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来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促进下主体参与,从情感参与到行为参与,再深入到思想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他设计教学目标和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获取有关信息以及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调控者,也是使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向最终目标发展的引导者和咨询者[4]。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进行主动思考、探索,选择有用信息和资源[5],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互动影响。
  2、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根据上图和有效问题情境的四个特征,笔者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四种方法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故事化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利用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笔者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里有什么秘诀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不由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应。本人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这些有趣的故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2)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例;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有如下一个“问题情境”:
  有甲、乙两个超市同时进行降价活动,分别采用两种降价方案:甲超市第一次打m折销售,第二次打n折销售;乙超市两次都打(m+n)/2折销售。请问:哪个超市的价格更优惠?以上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提高了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有些是由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有些是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也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3、问题情境直观化
  一个好的问题情景的创设,并不是一定要有好的题材才行,有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把学生置于问题当中,置问题于情境当中,以这样的方式导入问题,同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高中选修2-1第一章:“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我们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式设置问题情境,比如:
  请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否定,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与联系:
  1、高二(3)班的所有的学生都是男生
  否定:高二(3)班至少存在一个学生是女生
  2、高二(3)班至少存在一个学生是女生
  否定:高二(3)班的所有的学生都是男生
  特点与联系:命题1是全称命题,它的否定是特称命题;命题2是特称命题,它的否定是全称命题。通过对上面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的否定的概念与写法。由于在思考认识这一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本身就是问题的角色,情境就在他们身边。所以学生的理解是深刻的,对知识的掌握也是比较扎实的。
  4、问题情境体验化
  高中学生也喜欢在玩中学。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亲自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例:在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 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 (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这样寓教于乐,玩中有学,通过操作试验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地撑握知识。
  问题情境创设是基本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手段。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学习方法和相应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的,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创造性劳动。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有助于传授知识,表达内心的想法,丰富教学形式,展示复杂的过程,也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比较难懂的知识和抽象的思维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构建一个好的思考平台的基础;而一个好的思考平台的构建,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当中,要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情,力争创设出更多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生活、贴近知识、通俗易懂的问题情境来,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架庆芳.朱家生.数学情境教学研究综述[J].数学教学通讯,2006(3).
  [2]黄翠中.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14.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02.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37.
  [5] 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其他文献
[摘要]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是从历史课程本身特点出发,生动呈现教材内容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是新课程标准条件下,课程教育改革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模式的客观要求。本文从目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入手,围绕情景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展开了深入分析,并就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希望对于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及效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有人说,谁能陪你一辈子,不是别人只有你自己.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终身收益.   合作学习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美国,目的在于促进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进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
期刊
[摘要]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游戏具有提高教学吸引力、降低训练难度、放松学生身心等作用,教师应当抓住教学要点,运用体育游戏开展热身活动,强化技能训练,放松学生的身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游戏;应用分析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工作面临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模式单调等困境。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强化这方面的研究,为教育教学活动增加创新因素,尤其是要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其对学生具
期刊
[摘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好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与此同时这也是小学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尽管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动作,自觉,形象,辩证思维等方式加以训练,然而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本文结合个人在实践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
期刊
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倍感真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  然而,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我们可能会花很多精力去寻找课件素材,或从影视作品中截取一段在课堂上播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但过后可能如过眼云烟,对文本内容却一知半解。 由于过分依赖课件,导致语文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在人类文明中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数学教育具有精神领域的功效,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整个高中阶段教学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 所谓“有效课堂”,是指在有限
期刊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发展而来,由以前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的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的要求。在信息素养内涵不断丰富的今天,科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的时代使命。笔者经历了24年的小学信息课
期刊
《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历史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对此,笔者以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为依据,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导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此,笔者以为设计好课堂教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学都是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课堂的学习气氛不活跃,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发散及积极性的提高,而这些已经不适应当下高中英语教学的需要。针对这一情况,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引进了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要重点分析当前形势下高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善策略,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英语交际水平与能力。
期刊
[摘要]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自主作业意识;培养自主发展意识;落实学生学习自主权。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