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的课堂导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内容的完成,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可见其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有部分语文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语文课堂导入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之现状,探讨导语设计的原则、方法,旨在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导语设计;现状;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古诗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上课也是如此,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把好课堂导入关。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之现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新课标下语文课的导语设计的原则、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课堂导入的现状
课堂的“导入”,就是通过一定的引导、疏通,让学生能由外至内,进入文本,品读课文,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目的。从前段时间我所做的对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100%的教师认为恰当的导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随着课改的推行,教学的时间愈发的紧缺,再加上现在各项教学管理越来越精细,教师为配合学校各项活动,应付上级的各项检查等等,教师日常工作更是忙上加忙,一天下来,老师已经疲惫不堪,哪有时间静下心来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新课导入?于是有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会准备得比较随意,缺乏深入地思考,没充分的准备就上了讲台,甚至没有课堂导入而直接就开始了课文的学习。有部分教师太关注知识传授,觉得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可以了,也因缺乏专业成长的正确之法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二、导语设计的原则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经这样说过:“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导语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它起着同样的作用,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联系师生情感,又能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品读文本。据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新奇性原则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主动力在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进入新课学习。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是高中生特有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年龄心理特征,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应遵循新奇性的原则。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愉悦中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性原则
在我们身边的语文课堂里,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同行对课堂导入从原来的忽视到现在的重视,并把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艺术导入的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缺乏深入地思考。有些五彩缤纷的导入看上去似乎将课堂变得非常热闹,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课堂经过一阵“沸腾”后,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进入汲取知识的状态,他们还陶醉于刚才老师提出的“兴奋点”上。这种导入显得华而不实,非但没有促进课堂后续活动的开展、课堂效率的提高,反而起了阻碍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来指导语文教学的导入设计。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学习理论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工作,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既要遵循新奇性原则更要遵循知识性原则,把导语和教学内紧密联系起来,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导语设计的方法
我们明确了课堂导语设计的基本原则,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一堂课的内容呢?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一个问题。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选用哪一种方法,完全因教学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语文导入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组合和灵活处理,优化导入策略,打响这开头的一炮。这里我结合近二十年教学经验谈谈导语设计的常用方法。
(一)联系现实生活,内外结合导入
俗话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阔。可见,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普及,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样,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在导语设计上,可以把最新的在电视、报纸上得到的新闻作为切入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外进入课内,这样将生活与语文结合起来,紧贴学生实际,能够起到打破沉闷,激发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的作用。
(二)顺应认知结构,分析比较导入
分析比较导入,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比较导入法既可以从旧课过渡到新课,也可以将两篇比较的新课放在一起讲,一起导入。
如: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用曾学过的有关写到秋天的课文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忧国伤己的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笔下清静无为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少年壮志的秋。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心中的秋暂时不谈,欣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美。这样导入既是对以往知识的复习又自然地引出了将要学习的内容,较好地顺应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毛泽东笔下的秋到底是如何的?这进一步激发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分析比较导入将课文的难度降低了,显然是比较巧妙的。
【参考文献】
[1]唐亮.《鸿门宴》教学导入的四种方法.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06.
[2]舒文静.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4.
[3]程予东.寻找课堂教学的理想切入点.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03.
【关键词】高中语文;导语设计;现状;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古诗云:“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上课也是如此,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把好课堂导入关。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之现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新课标下语文课的导语设计的原则、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课堂导入的现状
课堂的“导入”,就是通过一定的引导、疏通,让学生能由外至内,进入文本,品读课文,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一目的。从前段时间我所做的对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100%的教师认为恰当的导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随着课改的推行,教学的时间愈发的紧缺,再加上现在各项教学管理越来越精细,教师为配合学校各项活动,应付上级的各项检查等等,教师日常工作更是忙上加忙,一天下来,老师已经疲惫不堪,哪有时间静下心来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新课导入?于是有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会准备得比较随意,缺乏深入地思考,没充分的准备就上了讲台,甚至没有课堂导入而直接就开始了课文的学习。有部分教师太关注知识传授,觉得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可以了,也因缺乏专业成长的正确之法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二、导语设计的原则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经这样说过:“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导语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它起着同样的作用,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联系师生情感,又能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品读文本。据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一)新奇性原则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主动力在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进入新课学习。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是高中生特有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年龄心理特征,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应遵循新奇性的原则。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抓住课文重点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愉悦中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性原则
在我们身边的语文课堂里,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同行对课堂导入从原来的忽视到现在的重视,并把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艺术导入的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缺乏深入地思考。有些五彩缤纷的导入看上去似乎将课堂变得非常热闹,但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课堂经过一阵“沸腾”后,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进入汲取知识的状态,他们还陶醉于刚才老师提出的“兴奋点”上。这种导入显得华而不实,非但没有促进课堂后续活动的开展、课堂效率的提高,反而起了阻碍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来指导语文教学的导入设计。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学习理论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工作,导语是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教材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时既要遵循新奇性原则更要遵循知识性原则,把导语和教学内紧密联系起来,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导语设计的方法
我们明确了课堂导语设计的基本原则,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地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顺利地掌握一堂课的内容呢?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一个问题。孟子说:“教也多术也”。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语文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选用哪一种方法,完全因教学氛围、对象、目标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语文导入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组合和灵活处理,优化导入策略,打响这开头的一炮。这里我结合近二十年教学经验谈谈导语设计的常用方法。
(一)联系现实生活,内外结合导入
俗话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阔。可见,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普及,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样,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敏锐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在导语设计上,可以把最新的在电视、报纸上得到的新闻作为切入口,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顺理成章地从课外进入课内,这样将生活与语文结合起来,紧贴学生实际,能够起到打破沉闷,激发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之中的作用。
(二)顺应认知结构,分析比较导入
分析比较导入,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比较导入法既可以从旧课过渡到新课,也可以将两篇比较的新课放在一起讲,一起导入。
如: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用曾学过的有关写到秋天的课文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忧国伤己的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笔下清静无为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少年壮志的秋。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大家心中的秋暂时不谈,欣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美。这样导入既是对以往知识的复习又自然地引出了将要学习的内容,较好地顺应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毛泽东笔下的秋到底是如何的?这进一步激发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分析比较导入将课文的难度降低了,显然是比较巧妙的。
【参考文献】
[1]唐亮.《鸿门宴》教学导入的四种方法.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06.
[2]舒文静.精心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4.
[3]程予东.寻找课堂教学的理想切入点.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