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待孩子分数有讲究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绩与成长相比,成长是第一位的,成绩是第二位的。
  大多数家长最高兴的事是孩子成绩好,最不高兴的事是孩子成绩差。 孩子成绩好,家长喜笑颜开,全家开心;孩子成绩不好,家长眉头紧皱,全家笼罩着一层阴云。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成绩已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弦,成为家庭和谐的晴雨表。 为了让孩子提高成绩, 不少家长不惜花血本请名师,择名校,可结果常常事与愿违,没有功劳,只有苦劳和疲劳,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换来的是家长与孩子的身心憔悴, 家庭的幸福指数没有上升反而大幅下降。
  家长应怎样关注孩子的分数?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分数
  家长要摆正心态。 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分数。 一个家庭把幸福建立在孩子的成绩上是不正常的。 家长要摆正期望的天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的家长当孩子考得好时就把孩子捧上天, 孩子考得差时就把孩子数落个一文不值, 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会让孩子心理失衡。有的孩子成绩差,家长张口闭口训斥,不是说孩子“ 笨蛋”,就是训其将来没有出息。 孩子在高压力下学习,压力太大会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生活的兴趣,严重损坏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长要摆正心态,必须穿过“ 分数”的迷雾。 家长为何狂热追求好成绩? 他们看来有两个隐含的推理: 成绩好 → 考上好大学 → 好工作 → 好前途; 成绩差 → 考一般大学( 或考不上大学) → 差工作( 或失业) →差前途。 实际上这两个推理并不一定成立,爱迪生、爱因斯坦都曾是“ 差生” “ 问题儿童”,可是他们的成就举世瞩目,家长应学会辩证分析问题。
  二、用科学方法分析孩子的分数
  家长要掌握分析成绩的方法——看涨看跌抓趋势。
  从单科来看, 要把前后几次成绩纵向比较、系统分析,还要与班级其他学生的成绩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这门学科成绩的发展趋势——上升、 下降或升降振荡不定。还要找出孩子本学科薄弱的知识点、技能点及薄弱章节。从整体来看,把多次总体成绩进行比较,就可以找出优势学科、弱势学科,可以制定保优强弱的策略,找到增长的路线、提升的空间。
  当孩子的单科成绩下降幅度较大时, 家长要适时与孩子沟通, 找到外在原因与内在因素, 激励孩子,而不是训斥孩子,防止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当孩子的总体成绩下降剧烈时, 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信号,这表明孩子学习不在状态,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早恋、网瘾、痴迷武侠言情小说、打架斗殴等不良因素会使孩子分心, 这时候家长要沉着冷静,尊重孩子,不要逼孩子,不要刺探孩子隐私来了解情况,而要让孩子主动说出心里的困惑,及时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苦恼。帮助孩子找到拐点,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促进孩子整体实力的上升。
  三、用正确态度对待孩子的成绩
  对于孩子的成绩,家长要更新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 一 )由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
  两个孩子,甲每天花 1 个小时复习英语,乙每天花 30 分钟复习, 结果期末考试都考了 100 分。如果甲和乙都是初一新生刚接触英语,单从考试成绩来看,甲和乙没有区别,但学习过程有很大的区别,乙的学习效率比甲高,看成绩还要看投入与回报的比率。 甲每天复习1 个小时, 集中复习,乙早、中、晚各花 10 分钟复习,英语这门学科用零碎时间分散复习效果更佳,英语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多次重复利于记忆。
  ( 二 )从关注孩子学习向关注方法转变
  向关注思维过程转变还要关注孩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永葆学习活力的源泉。没有好的方法、习惯,往往也能取得好成绩,但这种好成绩来自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这种消耗战是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
  ( 三)从关注成绩向关注成长转变
  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分数不行,但分数也不是万能的。 如果为了片面追求好成绩,孩子没有节假日,没有朋友,没有业余爱好,没有健康的心理,这种成绩又有何用? 成“ 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并不是正常、健康成長。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我们也要关注其成长, “ 一俊遮百丑”,我们常常误认为成绩好孩子就会快乐,就会身心健康。有的家长急功近利, 认为天天坚持锻炼身体充其量也不过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已,兴趣特长再好,也只不过是装饰品而已,中考、高考还是看成绩,其他的不能算分数。 这样的想法都是盲目、短视的,不可取。最后请家长朋友记住一句话: 成绩与成长相比,成长是第一位的,成绩是第二位的。
  (责编 杨 菲)
其他文献
如果可以从“ 彼此的感受”这个角度去谈,而非不断要求青春期的孩子学习体谅,那么孩子或许能够把父母的话听得入耳些。  “老师每次都说,哪有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就觉得我爸爸妈妈不爱我,或者比较不爱我,因为我的成绩比较不好,那怎么办?”14岁的刘敏试探性地问我,言语间好像藏着一些隐而未见的不满。  “怎么办?”我对刘敏的措辞,有点不解,“你是觉  得,你爸妈不爱你,这跟老师讲得不一样,是这样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学困生,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句话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脑海之中。在我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需要我的帮助,需要小伙伴们的帮助,需要社会上各界人士的帮助,更需要特殊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我用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了教育这个孩子的情况。  10月
期刊
目的:通过增加左心室压力的方法建立急性二尖瓣反流动物模型,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寻找心脏出现二尖瓣中度及中度以上反流时所对应的二尖瓣对合指数的截断值,为二尖
如果你控制住你自己的舌头,多说一些安慰人的话、激励人的话和鼓励人上进的话,自然就会受到欢迎了。我的儿子汤姆,虽然只有6岁,但小朋友们都说他是一个话多而又不中听的人。
期刊
“ 三 个苹果”紧握在手,为孩子撑起一片自由成长的天空,培植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微博上曾经流传一个段子: 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 苹果”,第一个诱惑了夏娃,人类自此繁衍开来;第二个砸中了牛顿,人类步入工业时代;第三个被乔布斯“ 咬”了一口,大大推动了世界创意产业的发展。三个“ 苹果”分别代表着道德、科学、创新,它们在不同的时期打开了未知世界的窗口, 无形中改变着人类文明的历程。 对于每一个家长来
期刊
某家长:老师,您好!在《家长》杂志中读过您的文章,受益匪浅。我是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妈妈,孩子总被老师说精神面貌懒散,上课总是打哈欠,要不就撑着头开小差,好像成天没力气。微量元素我也查过了,都正常。总被老师批评,怕他对自己没信心了。  咨询师:您可以换一个方式来提醒孩子,也就是表扬孩子在某节课上做得好。  某家长:他好像心态“很平和”,使劲夸他吧,他也挺平静,批评他吧,他说还有比他差的,像是典型的
期刊
把“手表定理”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或者说家长双方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相互矛盾。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给某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
期刊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发生的事,但我们可以选择控制和调整我们的情绪状态。  随着生活、工作、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家长、孩子总是把“太郁闷了” “真烦人” “真倒霉”当成口头禅。这些负面情绪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而消失,反而会越积越多,造成更多的困扰和更大的麻烦。殊不知,如果控制和处理得当,负面情绪也能带给我们力量,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的情节就是很好的例证。  初生婴儿莱莉在睁开双眼看到父母的那一刻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