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病症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sd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贾悦(1990-),女,汉,吉林长春,硕士在读,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摘 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日益发展,手机依赖行为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视角,针对都市青年人这一典型群体的手机依赖行为进行分析。在对产生手机依赖行为发生的社会成因进行分析后,提出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缓解方法。
  关键词:手机依赖;都市青年;社会心理
  一、手机依赖的危机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用户的数量也迅猛增长。据统计,早在2002年,韩国的手机用户总人数就已达32,324,588人,约占其全国总人口的66%。[1]而在我国,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手机用户已超过12亿。实际上,早在2011年年末,世界人口的87%已经成为了手机用户(ITU 2013)。[2]
  随着手机用户的日益增多和手机的愈加智能化,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手机依赖现象也开始显露出来。手机依赖(Mobile Phone Dependence),又称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手机成瘾等。目前,对于什么是手机依赖,国内外都没有公认的、明确的概念界定。日本研究者Satoko Ezoe等人在对护理专业的女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时,把手机依赖界定为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对手机的过度使用,二是对使用手机的间歇性欲望。[3] 英国YouGov研究机构在2008年首创“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即no-mobile-phone phobia,具体是指手机联系不畅通时的恐惧心理。我国学者师建国认为,手机依赖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4] 在本文,手机依赖指的是:手机使用者对手机的过度使用而导致对手机产生依赖倾向、甚至成瘾的行为。
  手机依赖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行为。有研究报告称,在他们研究的样本中,至少有5%的人有手机依赖行为(Choliz et al.2009)[2]而另一项研究称,这个数据高达16.7%(Yen et al.2009)。[2]据中国日报网报道,英国一家调查机构显示,60%的年轻人和37%的成年人对手机“高度上瘾”。[5]温州网新闻报道,2014年4月中旬,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发起“暂别手机24小时”体验,有30人报名参加。结果,30分钟后,14名体验者“退场”;3小时后,体验者“全军覆没”。[6]这一点在笔者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同样验证。为了解都市青年手机依赖状况,笔者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对18至30周岁、在城市生活的青年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共收集问卷325份,剔除无效问卷21份,有效问卷收集数为304份。调查结果显示,89.8%的被调查者表示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倾向,其中35.2%认为自己的手机依赖倾向很严重。87.5%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最近的一星期内每天都在使用手机,47.04%的被调查者表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3小时以上。在忘记带手机的情况下,34.87%的被调查者表示很焦虑,要马上回去取,52.96%的被调查表示稍微有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只有12.17%的被调查表示完全不受影响。
  很显然,手机依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因为它不仅普遍性地广泛存在,而且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健康状况,甚至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
  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当前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手机依赖行为进行分析。这也是当前这一领域研究的主流。从心理学的学科背景出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格特点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手机依赖与内心孤独感等问题。本文认为,手机依赖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社会根源。而都市青年又是手机使用者中的主体。因此,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都市青年手机依赖现象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都市青年手机依赖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一)对信息的依赖
  在很多情况下,对手机使用的成瘾,往往不是因为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出于对信息的依赖。在我们调查中,当被问及“请依据您在使用手机上花费时间的多少打分(满分为5分)”时,平均得分最高的两个选项是“浏览信息”和“社交软件”两个选项,平均得分分别是3.66和3.48。对信息浏览和社交软件花费在手机使用时间中占据了最大的比重,这说明了手机依赖行为与对信息的依赖是密不可分的。
  “浏览信息”得分最高,有其社會根源。社会迅速的发展促使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海量的信息给作为社会人的我们带来一种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促使我们都不得不加快自身的脚步,不断地去获取最新的信息以跟上时代的节奏,这促使行动者对信息依赖性的持续加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纸质的传媒已经大范围地被电子信息所替代,手机已经成为传播电子信息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对信息的依赖和电子信息的大范围传播是造成手机依赖现象如此普遍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社交软件的日益多样化,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更方便更快捷地沟通和分享生活的讯息。这种沟通的信息和彼此之间分享的信息,也是我们日常接收的信息源的一种。在调查中,社交软件使用时间指数3.48,仅居各项使用时间第二位。这种社交软件提供的信息,是与人际交往有密切关系的。对于青年期的人际关系而言,主要表现为在精神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新的朋友关系的协调和适应、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青年阶段的人际关系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异性敏感性等特点。这种人际关系特点,决定了青年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倾向于通过社交软件,更及时、更全面地了解到最新的社交讯息,表现出更大程度的手机依赖。过度依赖于手机、尤其是社交软件的人际交往,往往会使行为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人际关系触礁。   (二)從众的影响
  个体过度使用手机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从众(conformity)这种因素所引起的。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77.29%的被调查表示会在朋友聚会进行时长时间使用手机,其中20.32%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这样做。在周围其他人都在使用手机时,只有26.97%的被调查表示完全不受影响,73.02%的被调查表示会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其中27.3%的调查者明确表示看到其他人都在玩手机,自己也会玩。
  当个体身处于群体之中时,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产生从众行为。当行动者身处的群体中,其他群体成员都表现出对手机过度使用的倾向时,尤其是当表现出手机依赖的成员在群体中地位较高时,行动者个体往往也会跟随着其他成员产生相似的行为。此外,这种群体压力也可能来自个体的想象。即使是在个体独处时,出于对群体成员行为的想象,也可能会感受到群体压力,这种群体压力迫使行动者个体产生由于想象带来的从众行为。
  当个体想要与群体其他成员保持一致以被接纳,而其他成员表现出对手机依赖的倾向时,个体很容易受群体规范的影响,产生从众行为。另一种情况是,在个体身处的环境中是否需要或者是否合适长时间手机并不那么清晰明确,而群体其他成员都表现出了对手机的依赖,其他成员的行为成为了重要的信息来源,个体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也表现出对手机的依赖。
  (三)行为者具有低自尊倾向
  自尊心与成瘾行为具有负相关关系。低自尊往往会导致人们具有更强烈的寻找安全感的倾向,他们为了逃避自我意识而产生类似于自暴自弃的行为,而手机成瘾常常被低自尊行为者当做一种逃避面对厌恶情况的一种形式。此外,低自尊的人具有强烈的被认可的需求,他们更倾向于寻求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和钦佩,因此更容易沉浸于迷人的东西,手机正是实现这种需求动机的媒介之一。
  在Adriana Bianchi和James G.Phillips的调查研究中,得到以下数据分析中的β值(如表2)[4]:
  表2 β值分析
  一周内使用
  手机的时间 手机用于
  社交用途 在手机使用过度
  的问卷中得分较高
  低自尊 0.11 0.07 0.24
  表2表明,低自尊的人群更容易在一周内花费更多时间在使用手机上、更倾向于把手机用于社交用途,并且在实际使用过度的问卷中得了更高的评分。可以推断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的低自尊人群更容易表现出手机依赖倾向。
  三、如何减少“手机党”
  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手机依赖现象的研究,已经提出若干解决对策,如丰富生活、自我调整、给予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等等,而这些都是基于教育学、心理健康等角度提出的。笔者尝试从社会心理学出发,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转移注意力
  行为者对某项事物倾注的注意力多寡程度往往由三方面决定,即行为者个人、事物本身以及环境因素。因此,想要转移集中在使用手机上的注意力,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尝试。
  通过在生活中的自我调试,可以有效减少手机依赖行为。当意识到自己长时间沉溺于使用手机,或者有这种冲动性时,可以通过主观有意识地适当转移注意力,并辅之以有效的自我控制,将会有明显的效果。此外,培养自身的积极人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一方面,对于手机本身而言,利用其他娱乐和获取信息的工具来替代手机,淡化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有利于逐渐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二)做出事前承诺
  人往往具有这样一种倾向性,即当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对自己的立场作出了承诺,就很少会改变自己的立场,屈从于群体压力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所以,在群体活动的伊始,先做出事前承诺吧!群体成员一起承诺在活动进行过程中不长时间使用手机,或者一起把手机都交出来,会是一个避免手机依赖行为的有效途径。
  甚至,群体中只有一个成员作出此项事前承诺,也会对其他成员起到示范作用,这种影响也会大大降低手机依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勇于做“破冰”的人
  当群体成员一致性很强时,个体从众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而当群体成员表现出不一致倾向,甚至只有一人持有不同意见时,个体的独立性就会大大增强,更少地表现出从众行为。
  因此,在群体活动中,当其他群体成员都在长时间使用手机时,勇于做“破冰”的人吧!提出异议对其他成员会产生很强烈的影响,有效地减少个体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都市青年手机依赖现象的社会心理研究”(项目编号:CYS14171)。
  参考文献:
  [1] Woong Ki Park.Mobile phone addiction[C]//Mobile Communications,Re-negotiation of the Social Sphere.London:Springer,2005:253-272.
  [2] Vacaru M A,Shepherd R M,Sheridan J.New Zealand youth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obile phone technology[J].Int J Ment Health Addiction,2014,12(5):1-13.
  [3] Satoko Ezoe,Masahiro Toda,Kimio Yoshimura,et al.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J].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37(2):231-238.
  [4]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sjg8_112937000.htm
  [5] http://kepu.chinadaily.com.cn/jiankang/xlkj/20140425/143613.html
  [6] http://news.66wz.com/system/2014/04/21/104078334.s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利用中美贸易1995~2014年的季度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中美实际GDP对中美贸易收支差额的影响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汇率波动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中美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实体经济本身。进而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的深层原因:产业结构与产业转移、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储蓄率、消费理念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中美贸易失衡;影响因素;协整分析  中国加入WTO
期刊
作者简介:杨艺(1991-),女,汉族,陕西安康,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年级2014,研究方向体育新闻。  摘 要:地面频道,由于受到市场和资源的限制,加上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其生存在卫视板块强势崛起的时代,地面频道的发展却捉襟见肘,资源配置、市场反应、辐射影响等方面都受制于卫视。论文作者以理论的维度对在陕西广播电视台地面频道季播综艺节目《我家有梦》的工作经验进行检视,指出虽然身处困境,但地
期刊
作者简介:刘凯,女,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教师,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管理学硕士学位。  摘 要: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实施对企业税款计算和缴纳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企业资金管理和会计处理也经受着考验。企业应如何积极应对规避税务、资金等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大豆加工企业为例,对投入产出法下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进行研究,分别从进项税额计算、税款缴纳差异、会计处理方法入手分析企业面
期刊
作者简介:张梦婷(1990-),女,汉族,四川泸州,硕士在读,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摘 要: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商业银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本文将民生银行的财务报表分析为例,通过其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性和成长性五大财务指标来分析,通过对每大类考核方向下几
期刊
作者简介:王悦(1994-),女,汉族,山东潍坊市人,管理学学士,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我是歌手》自2013年开播以来创下收视神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然而,《我是歌手》不是单纯的一档歌唱节目,市场营销的理论被内化运用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完全是一场高规格的营销活动。本文主要分析《我是歌手》精确的营销定位,同时为《我是歌手》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期刊
作者简介:杨梦轩(1989-),男,汉族,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法律硕士,四川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  摘 要:沉默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中一项重要的人权,在刑事司法领域的文明规范方面具备着至关重要的良性作用。沉默权的制定与完善必将会进一步在刑事诉讼的惩治犯罪和权利保障中实现中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沉默权立法;被追訴人权利保障  在美国警匪电影的场景中有一句常见
期刊
作者简介:刘敬宝(1990-),山东临沂人,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  摘 要:我们处在一个追求权利的时代,已有的权利不断被重视保护,新的权利也不断被提出而引起关注。“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也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和急速传播的网络公时代,个人隐私一旦暴露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合理划定了个人与个
期刊
作者简介:李斌(1980-),男,汉族,山西省大同市人,硕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专业,研究方向:国际新闻史论。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的提高,中国媒体开始走出海外,但是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却与中国经济总量第二的经济地位严重不相匹配,面对这种畸形的发展,媒体的本土化战略成为提高中国传播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2012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承载着中国传统理
期刊
作者简介:袁仙婷,女,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  涂耀文,女,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  李小梅,女,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财经学院。  指导老师:余大鹏,男,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基础数学代数学的研究。在《Journal of Algebra》、《Bulletin of the Malaysian Mathematical Sc
期刊
作者简介:张琬钧(1989-),女,汉族,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李娜(1991-),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摘 要: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竞争中的问题也不断增加,其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就会对市场竞争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开展对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理论研究在反垄断立法和执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从我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