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特洛伊》(2004)是德国著名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继《U潜艇96》(1981)、《空军一号》(1997)和《惊涛骇浪》(2000)之后的又一经典力作,这是一部以一段历史久远的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为背景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悲剧战争影片。故事主要讲述了一场由爱情而“掀起”的关于权力和荣誉的民族讨伐战争。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物命运向观众展示了古希腊神话所特有的悲剧之美。表面看来,似乎是女人毁灭了一切。然而纵观整部电影,国家出现之前,在部落联盟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战争的根本目的一直在于贵族为了满足自己一个人在权力上的私欲而疯狂地掠夺俘虏为奴、瓜分战利品。这也便成为了电影一条暗含的叙事线索。正是通过这条线索,电影成功地将故事情节“和谐”而又合理地“缝合”了起来,深入地塑造了典型而又鲜活的人物形象,并在一种悲剧的感伤氛围中有意“敞亮”和“凸显”了“英雄”这一神圣的主题内涵,让观众真切地明白了真正的英雄应当具有一种独特的人性之美。正是基于对此主题内涵的把握,使得电影中透露出来的悲剧感伤意蕴带有些许别致的“气质”。
一、英雄形象的塑造
电影《特洛伊》中成功地塑造了很多典型的英雄形象,阿喀琉斯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古代英雄战士的理想形象。曾有人预言,或许没有阿喀琉斯,希腊联军就攻不下特洛伊。这种假设无法在历史中实践检验,但从电影中呈现出的阿喀琉斯人物形象来看,至少可以让观众不对此产生过多的怀疑。桀骜不驯的阿喀琉斯慷慨大方,骁勇善战,是神与人之子,注重个人荣誉,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英雄主义背后体现更多的是鲜明的民族意识。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不是为某一个人而战,我是为了全希腊,我是为了希腊的战士和他们的妻儿而战。”他的母亲早就明白了他的这一性格宿命,因此预测这场战争他将回不来。可在这样一个武功盖世的英雄身上,有着传统“武夫”所不具备的内在人性光辉——人性的正直。即便是对待敌人,仍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正是因为懂得互相尊重,阿喀琉斯才把赫克托尔的尸体完整地还给了特洛伊国王,并对着赫克托尔的躯体叫着“兄弟”。人性的正直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
说到《特洛伊》中成功塑造的英雄人物,特洛伊年轻的王子赫克托尔也须提及。当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层层逼近、民族危机千钧一发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放下了自己的家庭,代替年迈的父王指挥特洛伊军队抗击希腊敌军,担起了保卫家园的神圣职责和历史重任。在他安排好唯一挂念的妻儿以后,又勇敢无畏地接受了阿喀琉斯提出的决斗要求,淡然地走向了生命的边缘。这也为电影高潮的到来作了情节上的铺垫。这是一场英雄和英雄之间的悲壮决斗。尽管赫克托尔在这场决斗中不幸死去,可是他作战勇猛、指挥英明的英雄气魄和那种舍小家而顾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值得所有人尊敬。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把民族利益视为己任、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悲剧英雄形象,看到了他身上特有的人性美。
电影《特洛伊》在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两个英雄形象上的成功塑造,为观众很好地诠释出了“英雄主义”的价值内涵,使观众在“阅读”这样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史诗性巨著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感觉到视觉审美疲劳,反而受到了心灵上的洗礼和净化。在电影美丽的悲剧艺术感染力中,让观众产生了对于人生的有限和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思考和探索。这部电影中表现出的古希腊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念,折射出的唯物历史观的“现世”精神,让所有观众为之动容。在那样一个崇尚武力的年代,民族之间的杀戮侵略司空见惯,战场上的所谓英雄似乎都只重视打斗的能力,而内在人性的魅力却往往被忽视掉。正是对于英雄形象内在层面的独特诠释,才使得我们在感受悲剧感伤艺术的同时,温暖地享受着电影中流露出的些许别致的“气质”。
二、艺术创新与不足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永远是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电影《特洛伊》大胆扬弃了传统好莱坞战争大片一味追求悲苦到乏味的单一情节套路,巧妙地汲取了神话故事的艺术养分,并将两者“和谐”地融会贯通,有意隐匿了神的痕迹,彰显出人的内在魅力,创造了大气悲壮的古代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群,成功走出了一条带有“别致感伤”意蕴的创新道路。也在这场原本应是惨烈苦涩的民族侵略战争中,让观众认识到了英雄的真正价值内涵,体味到了英雄身上所应具有的独特人性之美。
古代希腊民族战争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电影导演热衷的故事和电影艺术中较为常见的叙事题材。尤其是随着神话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使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好莱坞优秀电影创作者钟情于对古希腊民族史诗由尘封的文学史到新时期影像消费时代的改造。神话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自身具有的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构出一个崭新的具有独特价值体系的艺术世界的神奇魔力。在这样一个颠覆传统的人神合一的精神世界里,“神话”美化了人心灵深处的美好品质,并将其大胆“敞亮”出来,从而推出了英雄的真正内涵。电影《特洛伊》契合了当下时代对英雄主义精神内涵的深层解构和社会心理层面的挖掘,有意在残酷的民族战争中取舍人物,并借助于希腊神话艺术成功地“置换”出了人性之美这一主题。影片借助于神话战争成功地谱写了一首关于人性的生命畅想曲,拨动着人心灵最敏感的神经。观众在这美妙音符的侵蚀中,欣然体味着别致的感伤意蕴。
另外,这部电影有不足的地方。据说这场民族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电影只是重点的表现了其中十天的生活和战争。这就给电影在艺术概括与表达上制造了对于时间跨度合理概括的难度,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难以“坚固”的软肋。事实上正是如此,在时间跨度的叙事表现上,电影没有从根本上“呈示”出这场战争的旷日持久性,也洞悉不到特洛伊城墙历史上形容的难攻。电影《特洛伊》在艺术表达上缺乏对时间跨度表现上的完善表现,造成了电影艺术情节结构上的失语,使观众体会不到这场战争的艰辛和持久、战士的疲惫与辛苦。这是这部电影一处无法疗治的内伤,因此电影在叙事表达方面显得有些不完美。史诗的成分也因此而降低得很多。再则,在战争中插入的爱情元素,没有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升华,与《勇敢的心》相比明显少了“刻骨铭心”的元素。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一、英雄形象的塑造
电影《特洛伊》中成功地塑造了很多典型的英雄形象,阿喀琉斯便是其中之一,他是古代英雄战士的理想形象。曾有人预言,或许没有阿喀琉斯,希腊联军就攻不下特洛伊。这种假设无法在历史中实践检验,但从电影中呈现出的阿喀琉斯人物形象来看,至少可以让观众不对此产生过多的怀疑。桀骜不驯的阿喀琉斯慷慨大方,骁勇善战,是神与人之子,注重个人荣誉,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英雄主义背后体现更多的是鲜明的民族意识。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不是为某一个人而战,我是为了全希腊,我是为了希腊的战士和他们的妻儿而战。”他的母亲早就明白了他的这一性格宿命,因此预测这场战争他将回不来。可在这样一个武功盖世的英雄身上,有着传统“武夫”所不具备的内在人性光辉——人性的正直。即便是对待敌人,仍然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正是因为懂得互相尊重,阿喀琉斯才把赫克托尔的尸体完整地还给了特洛伊国王,并对着赫克托尔的躯体叫着“兄弟”。人性的正直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
说到《特洛伊》中成功塑造的英雄人物,特洛伊年轻的王子赫克托尔也须提及。当特洛伊城被希腊联军层层逼近、民族危机千钧一发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放下了自己的家庭,代替年迈的父王指挥特洛伊军队抗击希腊敌军,担起了保卫家园的神圣职责和历史重任。在他安排好唯一挂念的妻儿以后,又勇敢无畏地接受了阿喀琉斯提出的决斗要求,淡然地走向了生命的边缘。这也为电影高潮的到来作了情节上的铺垫。这是一场英雄和英雄之间的悲壮决斗。尽管赫克托尔在这场决斗中不幸死去,可是他作战勇猛、指挥英明的英雄气魄和那种舍小家而顾大家的民族自豪感值得所有人尊敬。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把民族利益视为己任、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悲剧英雄形象,看到了他身上特有的人性美。
电影《特洛伊》在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两个英雄形象上的成功塑造,为观众很好地诠释出了“英雄主义”的价值内涵,使观众在“阅读”这样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史诗性巨著的过程中不仅不会感觉到视觉审美疲劳,反而受到了心灵上的洗礼和净化。在电影美丽的悲剧艺术感染力中,让观众产生了对于人生的有限和有限的人生中人对生命和存在价值的思考和探索。这部电影中表现出的古希腊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念,折射出的唯物历史观的“现世”精神,让所有观众为之动容。在那样一个崇尚武力的年代,民族之间的杀戮侵略司空见惯,战场上的所谓英雄似乎都只重视打斗的能力,而内在人性的魅力却往往被忽视掉。正是对于英雄形象内在层面的独特诠释,才使得我们在感受悲剧感伤艺术的同时,温暖地享受着电影中流露出的些许别致的“气质”。
二、艺术创新与不足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永远是艺术价值的最高标准。电影《特洛伊》大胆扬弃了传统好莱坞战争大片一味追求悲苦到乏味的单一情节套路,巧妙地汲取了神话故事的艺术养分,并将两者“和谐”地融会贯通,有意隐匿了神的痕迹,彰显出人的内在魅力,创造了大气悲壮的古代英雄主义人物形象群,成功走出了一条带有“别致感伤”意蕴的创新道路。也在这场原本应是惨烈苦涩的民族侵略战争中,让观众认识到了英雄的真正价值内涵,体味到了英雄身上所应具有的独特人性之美。
古代希腊民族战争一直以来都是好莱坞电影导演热衷的故事和电影艺术中较为常见的叙事题材。尤其是随着神话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其中,使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好莱坞优秀电影创作者钟情于对古希腊民族史诗由尘封的文学史到新时期影像消费时代的改造。神话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自身具有的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构出一个崭新的具有独特价值体系的艺术世界的神奇魔力。在这样一个颠覆传统的人神合一的精神世界里,“神话”美化了人心灵深处的美好品质,并将其大胆“敞亮”出来,从而推出了英雄的真正内涵。电影《特洛伊》契合了当下时代对英雄主义精神内涵的深层解构和社会心理层面的挖掘,有意在残酷的民族战争中取舍人物,并借助于希腊神话艺术成功地“置换”出了人性之美这一主题。影片借助于神话战争成功地谱写了一首关于人性的生命畅想曲,拨动着人心灵最敏感的神经。观众在这美妙音符的侵蚀中,欣然体味着别致的感伤意蕴。
另外,这部电影有不足的地方。据说这场民族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电影只是重点的表现了其中十天的生活和战争。这就给电影在艺术概括与表达上制造了对于时间跨度合理概括的难度,也给电影艺术带来了难以“坚固”的软肋。事实上正是如此,在时间跨度的叙事表现上,电影没有从根本上“呈示”出这场战争的旷日持久性,也洞悉不到特洛伊城墙历史上形容的难攻。电影《特洛伊》在艺术表达上缺乏对时间跨度表现上的完善表现,造成了电影艺术情节结构上的失语,使观众体会不到这场战争的艰辛和持久、战士的疲惫与辛苦。这是这部电影一处无法疗治的内伤,因此电影在叙事表达方面显得有些不完美。史诗的成分也因此而降低得很多。再则,在战争中插入的爱情元素,没有实现更大意义上的升华,与《勇敢的心》相比明显少了“刻骨铭心”的元素。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