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后真的走了。他患癌症缠绵病榻好几年了,他的离开是意料之中的事。我曾去他住所看过他几次,常不断向他的邻居王若琳打探他的病情。他住进北京医院后,我又去看望他,听说我走后,他就昏迷了,我不敢再去。不久前,他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他虽然真的离开了,可他那荡漾着憨厚微笑的面庞,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67年前,我们都是年轻的小伙伴,并肩抗日打鬼子,在山东《大众日报》报社内朝夕与共。当时环境艰苦,吃小米饭,用的是每人喝水刷牙的杯子。夜晚我们一起在油灯下办公、学习、开会,真的是同吃同住同学习,关系之密切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
1943年,我这个高中生离开城市来到农村,参加八路军。因为我写的稿子被报社采用,时任《大众日报》社长的陈沂把我选到报社工作。我采访“八一”建军大会、“英模大会”,那时的我青春洋溢、神采飞扬。可是这年冬天就赶上“肃反”审干,怀疑我是敌人派来的“特务”,把我一下子踢进万丈深渊。
那时编辑部的人员分批轮流与我一个人“车轮战”,大喊大叫的疲劳战术让18岁的我不知如何是好。李后也是其中一员,他没有如别人一样“斗”我,也很少说话和喊口号。正如他自己在以后的文章中写的,他对这种做法是有“看法的”。
李后为人很实在,是现在社会难得的“真人”。他是我的丈夫沙洪的好友,他喜爱沙洪创作的《你是灯塔》这首歌,像喜欢沙洪这个人一样。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谦虚地说沙洪比他水平高,能力强。
一次我和友人马楠聊天,说起当年日军大扫荡山东沂蒙山根据地时,李后拉着受伤的她拼命地跑,奋力突围的事,那是生死与共的感情。
我在《老人天地》杂志社工作时,因为公事经常要去香港。当时办签证的时间太长,我找到李后,他就酌情给我办了个专用证件,解决了我工作的难题。李后对友人可谓一心一意。
我们都是唯物论者,对于生与死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如陶渊明所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对于他的远去,我的悲痛难以抑制。我们一生还有几个这样的知己好友啊!
李后,同志哥!你永远活在我们这伙战友的心中。
(李后,原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党组书记、副主任)
(责编:孙展)
67年前,我们都是年轻的小伙伴,并肩抗日打鬼子,在山东《大众日报》报社内朝夕与共。当时环境艰苦,吃小米饭,用的是每人喝水刷牙的杯子。夜晚我们一起在油灯下办公、学习、开会,真的是同吃同住同学习,关系之密切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
1943年,我这个高中生离开城市来到农村,参加八路军。因为我写的稿子被报社采用,时任《大众日报》社长的陈沂把我选到报社工作。我采访“八一”建军大会、“英模大会”,那时的我青春洋溢、神采飞扬。可是这年冬天就赶上“肃反”审干,怀疑我是敌人派来的“特务”,把我一下子踢进万丈深渊。
那时编辑部的人员分批轮流与我一个人“车轮战”,大喊大叫的疲劳战术让18岁的我不知如何是好。李后也是其中一员,他没有如别人一样“斗”我,也很少说话和喊口号。正如他自己在以后的文章中写的,他对这种做法是有“看法的”。
李后为人很实在,是现在社会难得的“真人”。他是我的丈夫沙洪的好友,他喜爱沙洪创作的《你是灯塔》这首歌,像喜欢沙洪这个人一样。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谦虚地说沙洪比他水平高,能力强。
一次我和友人马楠聊天,说起当年日军大扫荡山东沂蒙山根据地时,李后拉着受伤的她拼命地跑,奋力突围的事,那是生死与共的感情。
我在《老人天地》杂志社工作时,因为公事经常要去香港。当时办签证的时间太长,我找到李后,他就酌情给我办了个专用证件,解决了我工作的难题。李后对友人可谓一心一意。
我们都是唯物论者,对于生与死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如陶渊明所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对于他的远去,我的悲痛难以抑制。我们一生还有几个这样的知己好友啊!
李后,同志哥!你永远活在我们这伙战友的心中。
(李后,原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党组书记、副主任)
(责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