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孙女管钱花钱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n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小孙女迪迪今年12岁了,从不乱花钱。现在城里的独生子女,哪个手里没有千儿八百的,能节制自己,的确不容易。儿子、儿媳对她比较严,每月只给20元零花钱。做祖父母的心肠软,孩子想买什么马上就给买。为此,儿子、儿媳有“意见”,希望能同他们协调一致,教育孩子从小懂得节俭,我们同意他们的想法。从她上小学后,就因势利导地教她自己理财。实践一段,还真有效果。
  
  三逛庙会三种消费方式
  
  每年春节,孙女都和我们逛庙会。第一次陪她逛时,希望她尽兴,要啥买啥,吃的玩的什么都买,花了一百多元。有的玩具还没拿到家就坏了,有的东西她吃了几口,不爱吃,就丢进垃圾箱了。第二年我们总结了前一次经验,同她商量,改变了办法,规定了消费额度:除门票外,可在现场消费50元。逛完庙会,50元花完了,总额降下来了,但她似乎感到不太满足。第三年,我们又征求她的意见,她主动提出把50元给她,由她自己支配,节约归己。我们很支持,逛了一个多小时庙会,她总共花了24元,26元归自己,虽然买的东西不多,但她感到很满意,认为这次逛庙会比前两次收获都大。
  
  劳动、“经商”赚零花钱
  
  小家伙原来不叠被子,衣服乱放。她爸爸妈妈提出“多劳多得”的奖励办法,她渐渐养成自己整理床铺、定期整理自己的衣柜,分类放置外衣、外裤、衬衣、衬裤、袜子等。换下来的脏衣服及时放进洗衣机里。她还主动收集旧报章杂志、饮料瓶等卖给收废品的。
  那年春节,姨妈送她一大盒各式各样的气球,屋里挂得琳琅满目。气球太多了,她忽然灵机一动问我:奶奶家有气球吗?我说:“没有。”
  她高兴极了,马上说:“买两个带回去,多好玩呀!”老伴问,多少钱一个?她说1元钱一个。老伴买了两个。过了一会儿,她又到老伴跟前说,减价了,买二送一,老伴又花2元买了3个气球。轮到我买,她的“优惠”又升级了,买一送一。就这样她的生意越做越火,不一会儿,10元零花钱赚到手了。后来,她曾用自己的5元钱去缝纫店为自己修裤脚,而没有向父母要钱,感到很得意。
  
  自办小银行
  
  儿媳是银行职员,大概从小受母亲的影响,迪迪一直想开银行。经过一番筹备,她的银行开业了,名为迪迪小银行,专门吸纳我和老伴的小额存款,存期为一个月。逾期不取,银行没收存款,但在有效期内,可以延长存款期限。在存款到期的前一天,她会给我们打电话提醒。如果我们没有按时取款,又没有申请延期,钱就会被没收。
  由于她家住在北京西城,我们家住在东城,很难准时取款。我们又常常“疏忽”,没有申请延期,几笔存款就被没收了,估计也有几十元吧。她用这些钱买了制作人工水晶的原料,在我们去看她时,她当场给我做实验,还送给我们一小块水晶作纪念。
  
  在“爷爷奶奶银行”存款获大利
  
  以前,长辈们给她的压岁钱都被儿子儿媳给“充公”了——为她交学费和书本费。对此迪迪耿耿于怀,很不满意,她“引经据典”地说:我18岁以前,你们应该养育我,包括衣食住行和上学等,不该用我“赚”的钱交学费。儿子儿媳觉得孩子说的在理,后来就不“没收”她的压岁钱了。孩子手里的钱逐渐多起来,估计有一两千元。但她的钱乱放,时常找不到。2008年夏天,她作为残奥会开幕式的伴舞队员,5次去鸟巢排练、演出,得了近4000元补助费。她很得意。这么多钱放在一个孩子手里,大人的确有点不放心,但她又不愿让父母代为保存,怕被“充公”。经与儿子儿媳商量,由我们来保管这些钱。于是我们和孙女商量说,爷爷奶奶需要一笔钱,问她愿不愿意把钱借给我们,年利率是10%。她的6000元,一年后连本带利便可以拿到6600元。高回报果然让小家伙心动,她沉吟了一下说:“我同意存入你们的银行,但需开一个证明,你们需要签上名。”于是我们为她办了一张“存款条”,并签上双方的名字,她才放心地把钱给我们。
  2009年夏天,她借用儿子的新手提电脑时,不慎摔坏了面板。儿子说,换面板要一千多元,问她该怎么办?她踌躇一下说道,损坏了东西要赔偿,我给爷爷打电话,提前支出一千元当赔偿费,您看行吗?儿子看她认错态度真诚,就不要她赔钱了,但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于是和她商定一个折中的办法,原来她每周五看电视看得很晚,为了“惩罚”,以后她每周五看电视不得超过1小时。今年年初,孙女在我们这里的存款本利已达8100元,她很有成就感,便同我们商量,取出100元作为春节与小朋友聚会用。
  情人节的晚上,我打电话给儿子家,小孙女迪迪接电话。我问:“你爸爸给你妈妈买玫瑰花了吗?”“没买。”我说:“他太马大哈了。”“不是,是妈妈今天不让他送花,明天再送。他已通过手机给妈妈送了一朵玫瑰花。”“为什么?”“今天10元一枝,明天1元一枝。”我哈哈大笑。她反问我:“爷爷给您买花了吗?”我说:“没买花,买了两只冰糖葫芦,送我一只,爷爷自己也来一只。”这次轮到迪迪嘎嘎笑了。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南宋词人辛弃疾说:“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载屋行。”老鹤翱翔于长空,不为今夜投宿操心;蜗牛多虑,载屋行走,活得太累。然而,人毕竟不是老鹤,没有翅膀,想“高飞”就要借助于多学习、多见世面。  退休后,我成了时间的富翁,便时常独步郊外,晨练半小时,晚上疾走一万步,闲看蓝天白云,坐听泉水丁冬。闲时手不释卷,读书使我遇事想得开,忘掉了功名利禄。时下有个口头禅,说“不会电脑就是新文盲”。我学会电脑后,
期刊
与朋友聊天,常听到有人在叹息:做人难,做老年人更难。  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各种新潮思想层出不穷,年轻人特立独行成为时尚。老年人定有难言之惑,难受之感,这也难怪。其实,解决这些困惑,有一秘诀:老年人也要会做人。  一要换位思考,多些理解,少些指责。多些宽容,少些埋怨,做个明事知理的老年人。刘女士与儿子、媳妇同住,每天帮着照看孙子。儿媳妇每天下班回来躺在沙发上,刘女士看见了,觉得让她这个婆婆除了照顾孙
期刊
在人民日报宿舍区,只要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人们总会看到年届85岁的林钢在顽强地迈动双腿,慢慢地步行。这是他在生活道路上应对的又一次挑战——与帕金森症进行的抗争。  林钢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挑战,都走过来了。他在抗战胜利前夕投身新四军,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位活跃的记者,奔走于大江两岸,中原大地。他奋飞的翅膀曾在1957年的风暴中摧折;改革开放之初,他曾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离休后,他深入汽车行业作专题报道,
期刊
5年前,我在国内提前办理了内退手续,随在美国工作的先生到美居住。去年老母亲来我这里小住,一天,她在附近散步回来兴奋地告诉我,在外面遇到了一个美国老太太,热情地和她打招呼,两个人站在那里,比比划划“交谈”甚欢。自此我才知道我家对面房子里住着个热情的美国老太,名叫薇姬,后来我终于在到路边的信箱取信时和她不期而遇,算正式认识。薇姬盛情邀我去她家里坐坐。  第一次登薇姬的门,她喜出望外,张开双臂拥着我,左
期刊
去年国庆六十周年,著名演员谢芳非常想做些特殊的事情来表示纪念。于是她灵机一动,挥毫泼墨,亲手将自己的简历书写成了几十幅书法作品。本来是“自娱自乐”的个人消遣,可没想到,许多人闻讯后纷纷向谢芳讨要这难得的作品,这种标新立异的书法尝试,为谢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快乐。  谢芳与张目合作录制了一张专辑取名为《高唱青春之歌》,里面共收录了20首经典歌曲,谢芳说:“我很喜欢张目唱歌,他现在80岁了,高音从
期刊
1965年秋,我们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上山下乡到湖南零陵县一个国营农场。我们在那里奋斗了三年多,把数十里荒山改造成农田,自力更生建起了房屋,可“文革”中我们农场被改成五七干校,本已锻炼成黑皮肤、铁肩膀的知青,又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中,再次插队落户到一个贫困的小山村。  我的战友王资生孤零零一个人被分到了浏阳金江公社,没料到他受到的关心和照顾最多。
期刊
老年人在处世做人上,不妨多引入一点“加减乘除”的法则,使晚年生活增加更多的欢乐与喜悦。  爱心用加法,凡友情、恩泽应用“加法”显示德行与情感程度,感受温暖付出爱心。  凡忧怨、愤懑,以“减法”去其重荷,淡化无谓的负面心理,胸怀自会开阔三分。有两位年龄相近的老太太,其中过得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终日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抱怨,抱怨疾病伤痛、丈夫早死。而一生操劳的老太太却说:“我真好命!丈夫早死,还
期刊
巡防员揭开面包车秘密    2010年3月2日上午10点,郑州市金水区巡防队队员毛广川来到顺河路上的金苑小区巡逻,他看到那辆银灰色面包车仍静静地停在物业公司办公楼前,一位面容消瘦、身体蜷缩在一起的老太太仍躺在车里闭目养神,车载电台里放着豫剧……  眼前这一幕在毛广川的心里始终是个谜。半年前,他第一次看到老太太在面包车里静静躺着,以为老人在等人。没想到,半年来,他几乎每天都看到这一幕。  他决心解开
期刊
口述:黄之非 整理:小禾    我喜欢上了房东家的“三妮”    我是在“文革”前上的大学,从北京一所美术院校毕业后,我没有到分配的单位报到,而是回到我当年写生的地方埋头创作。  那是河南辉县境内太行山区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吸引我的不光是这里的风景,还有房东家的女儿玉阁。玉阁在姊妹中排行老三,家人都喊她“三妮”。刚到玉阁家借宿时,我一下子就被这个青春、健美的山妹子吸引住了。离开山
期刊
苏同海、张秀枝夫妇今年都已六十多岁了,苏同海是河南郑州一名普通铁路职工,张秀枝系一所铁路小学退休教师,苏琼是老两口的独生女儿。  从苏琼懂事起,他们便有意识地教育女儿: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最爱你的人,除了父母之外,都是外人。在父母的教导下,苏琼对父母言听计从。  2001年7月,苏琼从省内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成了一名中学教师。转眼间就到了婚嫁年龄。  几年间,曾经有几个男孩和苏琼处到了谈婚论嫁的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