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利用实况天气图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5年8月17-18日营山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次暴雨在西南低涡以及副高稳定少动形势下,同时中低层西南急流建立,贝湖低槽东移南压,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形成营山持续性降水。
[关键词]暴雨;形势;持续性降水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1-0187-01
1 天气过程实况
2015年8月16日20时到8月18日20时,我县各地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局地为大暴雨。此次过程降雨强度较缓、累积降雨量较大、降雨范围宽、降雨及时。全县29个气象监测站中:100毫米以上16个,80到100毫米9个,50到80毫米3个,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太蓬乡为145.0毫米。因前期持续伏旱高温天气,此次降水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各测站具体降雨量如下。
2 天氣过程分析
2.1 天气形势分析
16日08时500hPa上(图1a),亚欧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形势,巴湖附近为一低槽,川西高原有一切变线,华南至四川盆地受副高控制。16日20时500hPa巴湖附近低槽东移南压(图1b),川西高原切变线加强略有东移南压;700hPa盆地为辐合流场,西南暖湿气流加强;850hPa盆地为低涡;17日08时,500 hPa川西高原仍为一切变,700hPa、850hPa盆地为一低涡(图1c),南充处于低涡东部,西南气流加强, 湿度条件较好,中低层配合较好。随后,西南低涡向东北方向移动,到17日20时,低涡中心位于南充中部,并不断向东向北移动(图1d),直到18日20时低涡中心移出南充境内,此次降雨过程趋于结束。
2.2 物理量场分析
2.2.1 水汽条件分析
16日08时700hPa水汽通量散度分析,我县处于正的水汽通量散度值区,从16日20日开始,转为负的水汽通量散度值,我县处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的大值区-20~-30,水汽辐合中心逐渐东移,到17日20时辐合中心移至南充境内,我县完全处于辐合中心内,有利于强降水发生。18日08时水汽辐合中心逐渐东移,降水强度减弱,到19日08时降水基本结束。
2.2.2 动力条件分析
涡度、散度是反映大气动力特征的重要物理量,高层负涡度与中低层正涡度互相配置常常反映有较显著上升运动。从16日20时和17日20时高低层涡度散度图看,川东地区处于明显的高层负涡度、中低层正涡度,低层辐合区和高层辐散区内,且在16日20时到17日20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差值明显增大,上升运动加强。
2.2.3 热力条件分析
K指数是一个经验指标,它反映了大气层结稳定度和中低层的水汽条件。一般K值越大,潜能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在16日08时,达州站K指数为35,16日20时至17日20时K指数在40以上,说明潜在不稳定能量大;从16日20时开始至17日20时,SI指数都小于0,反映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发生雷暴的可能性较大,到了16日20时达州站的对流有效位能达到1202.7J/KG,表明川东北部已有大量位势不稳定能量储存。
2.3 卫星云图分析
在16日14时左右有对流云团向南充方向移动,到18时左右,在南充中部、南部和重庆发展成为了一个低涡云系,低涡云系稳定少动,营山处于云系边缘,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到17日07时,云系逐渐东移。17日12时左右,有新的对流云系在南充西边、南边生成,到15时左右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加强,影响覆盖我县,到17日21时左右云系减弱,降水强度趋于减弱。
3 小结
(1)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贝湖低槽东移南压、副高稳定少动、川西高原切边线以及中低层西南低涡。
(2)西南低涡形成中尺度水汽辐合以及不稳定能量的聚集不断生成对流云系是造成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肖递祥,顾清源,祁生秀,等.2007年7月川东北连续3场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暴雨灾害,2008,27(3):231-236.
[2] 卢敬华.西南低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275.
作者简介
覃茜(1991-),女,汉族,四川省南充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业务工作。
[关键词]暴雨;形势;持续性降水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1-0187-01
1 天气过程实况
2015年8月16日20时到8月18日20时,我县各地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局地为大暴雨。此次过程降雨强度较缓、累积降雨量较大、降雨范围宽、降雨及时。全县29个气象监测站中:100毫米以上16个,80到100毫米9个,50到80毫米3个,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太蓬乡为145.0毫米。因前期持续伏旱高温天气,此次降水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各测站具体降雨量如下。
2 天氣过程分析
2.1 天气形势分析
16日08时500hPa上(图1a),亚欧中高纬为两槽一脊形势,巴湖附近为一低槽,川西高原有一切变线,华南至四川盆地受副高控制。16日20时500hPa巴湖附近低槽东移南压(图1b),川西高原切变线加强略有东移南压;700hPa盆地为辐合流场,西南暖湿气流加强;850hPa盆地为低涡;17日08时,500 hPa川西高原仍为一切变,700hPa、850hPa盆地为一低涡(图1c),南充处于低涡东部,西南气流加强, 湿度条件较好,中低层配合较好。随后,西南低涡向东北方向移动,到17日20时,低涡中心位于南充中部,并不断向东向北移动(图1d),直到18日20时低涡中心移出南充境内,此次降雨过程趋于结束。
2.2 物理量场分析
2.2.1 水汽条件分析
16日08时700hPa水汽通量散度分析,我县处于正的水汽通量散度值区,从16日20日开始,转为负的水汽通量散度值,我县处于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的大值区-20~-30,水汽辐合中心逐渐东移,到17日20时辐合中心移至南充境内,我县完全处于辐合中心内,有利于强降水发生。18日08时水汽辐合中心逐渐东移,降水强度减弱,到19日08时降水基本结束。
2.2.2 动力条件分析
涡度、散度是反映大气动力特征的重要物理量,高层负涡度与中低层正涡度互相配置常常反映有较显著上升运动。从16日20时和17日20时高低层涡度散度图看,川东地区处于明显的高层负涡度、中低层正涡度,低层辐合区和高层辐散区内,且在16日20时到17日20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差值明显增大,上升运动加强。
2.2.3 热力条件分析
K指数是一个经验指标,它反映了大气层结稳定度和中低层的水汽条件。一般K值越大,潜能越大,大气越不稳定,在16日08时,达州站K指数为35,16日20时至17日20时K指数在40以上,说明潜在不稳定能量大;从16日20时开始至17日20时,SI指数都小于0,反映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发生雷暴的可能性较大,到了16日20时达州站的对流有效位能达到1202.7J/KG,表明川东北部已有大量位势不稳定能量储存。
2.3 卫星云图分析
在16日14时左右有对流云团向南充方向移动,到18时左右,在南充中部、南部和重庆发展成为了一个低涡云系,低涡云系稳定少动,营山处于云系边缘,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到17日07时,云系逐渐东移。17日12时左右,有新的对流云系在南充西边、南边生成,到15时左右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加强,影响覆盖我县,到17日21时左右云系减弱,降水强度趋于减弱。
3 小结
(1)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是贝湖低槽东移南压、副高稳定少动、川西高原切边线以及中低层西南低涡。
(2)西南低涡形成中尺度水汽辐合以及不稳定能量的聚集不断生成对流云系是造成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肖递祥,顾清源,祁生秀,等.2007年7月川东北连续3场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暴雨灾害,2008,27(3):231-236.
[2] 卢敬华.西南低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275.
作者简介
覃茜(1991-),女,汉族,四川省南充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