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风景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zd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景原本就在身边,却跑到远处去寻找。
   从青涩少年到两鬓爬霜,一晃半百之年,以为对潜夫山麓与茹河两岸,抬头不见低头见,再熟悉不过。孰料,颠覆自己认知的,却是常识。
   一日,遇秦铭兄,言及县域贤达筹修奎文阁,祈其撰《重建奎文阁碑记》。寄望后辈,承先贤荣光,续县域文脉。
   恰逢周末,从西峰回到县城,相约文友鱼舟、秦铭、石松、芸心、世雄等拜谒胜地,踏访旧踪。
   穿全城过长街,下东坡渡茹河,沿蜿蜒山道,走过凤凰岭,攀爬凤凰台,登临城南烽台之上奎文阁。南山之巅谓凤凰台,乃屯字大塬延伸之残塬尾稍,累经风雨雕饰所成之山丘,丘顶平缓,数亩之大,古老的烽火台耸立其巅。巅端之上,建修奎文阁,山峰顿有神采。阁后群山,谓之凤凰岭,犹众星拱月,凤凰展翅。凤头高扬,赫然醒目之凤冠,是朗天之下黄土之上奎文阁。
   时值谷雨,清晨放晴,朝阳初升,雾气蒸腾,南北二山隔岸言欢,四围景观如影似幻。遵乡规,循旧例,仰贤能之功,行拜谒之礼,绕奎文阁揽胜。
   奎文阁正在修葺,能工巧匠尚未上山,奎文阁形貌俱成。登阁遍观,时生山高我为峰、一览众山小之感。
   是时,云雾慢慢散开,两岸群峰相拥前后,满川楼房列阵逢迎,漫山遍野花木璀璨,远近草丛鸟飞兔蹦。一时间,蓝天白云,天地祥和,顿觉眼界宏阔,心旷神怡。有在此营建藩篱,守山种菊,不问春秋,不归街巷之念。
   据闽人陈珙繁于嘉庆七年时任镇原知县所撰《重修奎文阁记》称:奎文阁是山西兴县康基渊(字镜溪)于乾隆三十七年补授镇原知县时,动善念、出良策、合众议、集群力,邑贡生张继孔等贤达捐地、筹款所建。基渊之子纶钧督学陕甘时捐俸重修,泉清月明,奎宿重辉,培地脉,肖天文,弘扬传统,以彰其盛。时序更替,学子发奋,艺苑之光,莫不荟萃。
   曾感叹身边没有风景,实在是没有找准看风景的路径。
   存续常山下层文化的镇原,肇造穴居之始,开启民居之先,古老文明气象万千。纵横县域之内,上下几千年,衰兴伏起至今,朝朝代代崛起,祖祖辈辈登高,留下多少丰厚的历史文化!
   先周传统,至今留有影迹。譬如父母亡故,祭奠告别叫揭天行孝,言谓儿女头顶的天塌了。同时,儿孙族亲孝服所背,皆墨笔工工整整所书,方方正正白纸黑字,全是聘请礼宾抄自《诗经》原句,哀思亲人之德,祭慰劬劳之功。贵为汉王符故里,先贤著作历代刊印,志士学人诵其言、踵其行,治学做人、习文主事,显高迈之格,彰仁人之风。
   虽朝代更替,京畿偏离,战乱纷爭,匪患迭起,史志毁灭,记载缺失。然人文精神、书画雅事、幼承庭训、口授心传、家庭熏陶、耳濡目染、传情达意、幼老临习、家家互学、代代相承、无论城乡、不分贫穷、华堂土窑、鸿儒白丁,悬书挂画,蔚然成风。
   有史可循者,东汉王符,《潜夫论》著,上涉朝政、下论民情、国防农耕,句句实务之策;君臣父子,字字肺腑之言;经家治国,光照千秋。著述之余,为人写字,书法遒劲、笔雄墨秀。南北朝时,镇原胡氏,四位皇后,才华横溢,显赫一时。书画之风,因因相承,盛行不衰,迁延至今。笔墨大家,层出不穷。
   清末民国初的张宸枢曾慨叹曰:“老妻磨墨儿牵纸,门前索书胜催租。”时局板荡时如此,可以想见,国泰民安时的盛况。东汉李恂,回乡省亲,不带金银,只携书画,分赠乡友,亲戚邻里,视作珍宝。兵科给事许理、监察御史张凯、援工部主事张琡、翰林院庶吉士刘之霭等既政绩卓著,又善书法。清末民国,“六张三刘”,染翰临池,骨力遒健、笔力雄厚,名噪一时。张炳麟、刘炽、张玉玺、焦国理、慕寿祺、张文德、蒋瑞清、张继先、刘养锋、张孝友、邓博五等光大传统,与时俱进。
    风晴雨露诗书画,
    茅屋鸿儒细品茶。
    腕下纤毫春雨润,
    乾坤尺纸杏开花。
   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镇原百姓崇书尚画风气从未懈怠,诗书画印如春风激荡心灵。百姓把书画誉为墨宝,认为比金子还要贵重,无比珍视。书画不光用来欣赏教化子孙后代,还作为传家宝一代代传承有序。时代所使,有书画作品被毁损,不少珍品不知去向,存留民间的都是付出了不为人知的代价和心血。1981年镇原曾举办过一次历代遗珍书画作品展,有唐寅、李番、匡冀之、郑板桥、于右任、齐白石等书画作品露过面。
   登高一窥镇原文化的底蕴与厚度,亦能了解镇原文脉的历史渊源。相信览者,自有言说。
   今有志之士,鉴古知今,集大家智慧,为使先贤仁人的光芒照耀盛世华章,重修奎文阁,清雅端庄,气象高迈。历经岁月洗礼,蕴涵历史光辉,入心入目,唤智提神。
   与诸友登高言高,遇低说低,笑谈皆文脉旧事,所经是贤能踪迹。从奎文阁远观,山如波涛,川似银河,一望无际,天地相连。游云飘动,宛若百舸争流,雾气蒸腾,貌似人间仙境。原熟视无睹之风物,似新生之幼儿、迎娶之新人,让人目不暇接,口难言之,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大家兴致勃发,鱼舟兄提议,继续向前,高处有风景。依凤凰岭上至塬头,顺着扁担形的黄土残塬一路行走一路眺望,北面是镇原县城,南面是南川乡村。累月经年雨水侵蚀,山势河道,塬头山巅,自然造化,随意赋形,巧夺天工。百姓据节气,跟农时,撒播种子,田间操值,油菜掏出大塬的黄金,引得蜂来蝶往,麦苗织就天地的毯子,叫人迈不动脚步。
   半山人家,盘山环绕、过土桥、入桃林,红砖青瓦,院落随山势隐现,田园跟季节葳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汗水浇灌快乐,土地长出音符,草木向荣,炊烟柱天,天高云淡,心宽体健,幸福日月,岂可言表。
   有心寻访目力所触摸之田园,欲与农人交流时感,听其世代耕种衍变源流,问今传家守土信念。山道弯弯,路径崎岖,可望而不可及,直立山巅,惆怅良久。
   人有意,奈何力有所不逮,即绕塬边,过常山,取道申塬。见申塬畔,悬在沟边,洞穿立崖,下沟取水之道,貌似废弃,然险峻之势,依然惊心。
   愿与诸友探访申姓家族繁盛之根脉,无奈都饥肠辘辘,半日无食,没有物质铺垫,精神难以登高。只好下路坡,回县城,寻找吃食。
其他文献
雨中登青龙山  我采着雨点湿滑的脚步  沿石台阶而上  我右手抓住了一根藤条  就是摸到了悬空的一道闪电  左手攀着陡峭的石壁  就是摸到了龙的一根肋骨  一滴雨水落在我的左肩  就是远方的一声思念  一滴雨水落在我的右肩  就是长路上的一句叮嘱  我一肩挑着思念,一肩挑着叮嘱  一步一蹒跚地登上了山顶  站在青龙山顶上,俯瞰  左边是小小的村庄  红砖红瓦的房子坐落于山色里  被青龙山的一条小路
期刊
摘要: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侦探推理小说作家,其作品因独特的叙事模式、缜密的情节铺排、多元的题材选择深受各国读者喜爱。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其代表作《诗学》中有大量关于悲剧的观点,并对其定义、构成要素及何为成功的悲剧等概念都做了界定。本文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情节展开、人物性格及社会意义等三个方面对东野圭吾小说的悲劇性进行解读,从而阐明其小说是人性悲剧的观点。   关键词:东野圭吾小说
期刊
一根没有尽头的输液管  日子,就是挂在墙壁上的液体  清澈无比,又痛可锥心  他并不知道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  和生活的关系  也不知道土豆、面粉、盐,所暗藏的伤害  他唯一的希望,是等女儿从小镇上  为他买来维持生命的药物  他告诉我,如果活得更长些  希望看到两个小孙子长大成人  可一根没有尽头的输液管,能喂养多大的希  望呢?  我无法给他更多的安慰  尽管他的两个小孙子,是五一小学成绩最
期刊
做为一个文学创作者,肯定都会与文学刊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我在文学创作上,起步、成长都离不开《飞天》杂志。   确切地说,我喜欢文学就是从一本《飞天》杂志开始的。记得一九八八年,我考入了甘肃煤炭工业学校。学校对面就是平川区政府大楼。可能是离得近,或别的什么原因,有位区委宣传部的干事却和我们住在一个宿舍楼里,并且还是对门。印象中,他总是行色匆匆,怀里不是抱着几本书,就是一摞报纸。别的同学也
期刊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新冠肺炎疫情战役也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久宅家中的人们正迎着煦暖的春风与家人一起在户外尽情地释放起了自己憋闷的心情。我却不能在醉人的春风里享受这种天伦的乐趣,因为我的母亲还躺在病床上;从2019年的农历十一月份重病到现在,看不出来她老人家有丝毫能好起来的迹象。   作为我们这个家的一片天,母亲的病情一天不好转,我的心就会一天得不到安宁。在这么一种情境下,面对美好的春天,我无心去欣
期刊
《飞天》70不算老,亦不能称老。   人活70古来稀。我这个年长《飞天》数岁的老编辑,确实老了,未痴呆,但大脑常常“断电”,回忆往事时断时续……碎片化……缺乏逻辑……时空倒错……   丑话说在前头——曰“70年的跳跃记忆”……   之一 甘肃有四张名片:敦煌·飞天,读者·牛肉面   坊间传言,甘肃有四张名片:敦煌·飞天,读者·牛肉面。   初闻,愕然。思之,信然。深思,必然。   其一,《飞天》的
期刊
由甘肃著名作家王登渤、姚运焕先生花费十几年心血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日落莫高窟》《上下卷》,2011年6月一出版,就获得了读者的好评。两位作家都一直有工作在省文联单位经历,都有话剧剧本、电视剧本等多部作品问世,且都先后获得中宣部、文化部、广电部有关奖项。所不同的是两人属两代人,一个属上世纪60年代,一个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两人配合相当默契。   作品讲述的是发生在清末民国初年代,发生在著名世界圣
期刊
一个写作者,不可能与文学期刊没有联系,在我的心里,《飞天》始终占有着重要位置。《飞天》立足于西部,却放眼全国,是一本有品格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飞天》算是我文学起步的扬帆之地,首先我是《飞天》的忠实读者,其次是《飞天》培养的作者,作家梦的依托也是从《飞天》开始的。饮水思源,自然会生出许多感慨。   我工作生活在一个边远矿山,那时候的矿区环境艰苦,生活比较枯燥,大多职工八小时之外的業余时间都交给了
期刊
话说陇西叫巩昌的那个年代,一个飞雪卷雾的冬日,陇上高原一座小集镇的客栈里,同时挤进了从秦州、天水、巩昌、西和方向挑担而来的四位小货郎。一盘靠牛粪、柴草烘烧的土炕,只有离炕眼门近的那一坨有点热度。平日里挨冻怕了的四个人,为挤占那坨热炕争持不下。争来吵去,终于想出比谁家乡标志性建筑最高,谁就可睡那坨热炕的办法。从此,人世间茶余饭后的笑谈中,就增添了一段“秦州有座玉泉观,离天爷只有一钱半……”之类的“经
期刊
天水人格局似乎有点大,不紧不慢言道:“我(俄)天水有座南郭寺,挤得天爷咯吱吱。”   如此高度仍需笔者旁述:   古人云:“山水有情,生生不息。”大自然赐予我们太多的美妙绝伦,也给予了人类无尽的恩泽。登上挤得天爷咯吱吱响的南郭寺,最动心的高度还是上苍赐予人类生存的命脉——潺潺于南郭寺山巅的“北流泉”。   然而,“北流泉”已干涸了,没寻到干涸日期的记载。但它是昔时南郭寺这座黄土山上真实存在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