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共识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hx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引导下,强调尊重由文化与历史因素形成的各国不同国情的新“丝路共识”,将推动各国基于经济与环境系统相互支持,共建新的利益共同体
  2016年5月20-23日,在卡塔尔举办的“阿拉伯世界与中国”是首个中阿之间的非政府会谈。6月20-21日,时隔1个月,“丝路国际论坛”又在波兰华沙召开。
  阿拉伯及东欧国家的关注点在于中国在国际上的新兴地位,另外,中国与阿拉伯及东欧国家要共同发展与繁荣,就需要共同建设新的金融和投资系统,中国具体将如何实施此战略也备受关注。随着投资的增加,中国将意识到其商业利益不可避免地来自政治协商,这将有利于为目前混乱的阿拉伯世界创造稳定的环境。有人会问,中国是否又是一个只顾资源和市场的“剥削型”大国?抑或,中国将在与以往促进中国实现经济奇迹相似的实用原则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模式?
  其他重要问题包括中国在阿拉伯世界投资的未来,以及这些投资对贸易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中方发言人表示,中国仅对扩大商业利益感兴趣,并不关心政治。但是,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则希望中国参与维和及调停。
  中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庞大国家投资,让阿拉伯国家对石油能源的未来表示担忧。阿拉伯国家是否会接受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中国目前引领全球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而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原材料硅,几乎完全提取自沙子。阿拉伯世界将来可能不再出口石油,而是出口沙子。此外,阿拉伯半岛、北非以及喜马拉雅高原和南太平洋沿线还是世界上紫外线最集中的地方。阿拉伯世界是否会利用中国的技术和合作投资建设大规模太阳能发电厂,以利用其太阳能,从而成为未来可再生能源而非石油的全球供应商?水资源问题是阿拉伯世界的核心问题。中阿双方水资源均很紧张,因此,水资源的循环与保护也是这些地区人们生存的关键。
  中国将着力在阿拉伯世界开启清洁能源议程。目前,一部分海湾地区石油生产国已经根据自己的需要转向太阳能。智能基础设施是关键。核能将扮演主要角色,中国也倾向于引导核能的发展。事实上,中国促成了华盛顿-德黑兰谈判。如果没有中国提供减少伊朗钚产量所需的人员和技术,谈判无法形成协定。在自身日益增长的商业和金融利益驱动下,中国通过委婉手段,巩固了其阿拉伯世界新国际调解方的地位。
  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一带一路”。这是因为中国与阿拉伯文化通过贸易路线相互交织,形成千百年来连接亚洲、中东和北非的古老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中国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公路、高铁、港口复兴丝绸之路的政策,它进而可以提高更广泛区域制造业基地的效率。这一政策很受阿拉伯国家领导人欢迎。因此,他们呼吁构建新的经济范式,即“丝路共识”。
  千百年来,在以尊重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为基础的贸易条件下,丝绸之路代表着真正的思想全球化。这与世界银行、白宫或五角大楼的单边主义有很大不同。
  美国国务院也提出过“新丝路”的概念。不过这个概念只与其在中亚和南亚的国防利益相关。与此不同,“丝路共识”是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框架,并尊重文化和政治系统的多样性,从而能够为从中国到中亚、东欧、俄罗斯,以及从南亚到中东和非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沟通桥梁,同时又遵循生态文明原则。


  美国政策的失败在于其对经济发展强加政治条件,单方面推行一套盲目信仰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放松管制的发展目标;同时,又执拗于连美国自己都未真正实行的一套所谓“民主”政治体系。美国在推行政策目标过程中的强制与其联邦政府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虚伪,并未稳固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相反,起到了瓦解的作用。
  然而,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引导下,强调尊重由文化与历史因素形成的各国不同国情的新“丝路共识”,将推动各国基于经济与环境系统相互支持,共建新的利益共同体。这是一种全新而深远的思路,必将促进通过经济发展,而非强加一国政治意识形态,来保证区域稳定。
  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中亚、南亚、东欧、中东和非洲的联系非常密切。丝绸之路曾是跨越千年的经济秩序。在历史长河里,殖民主义及后殖民时代新经济秩序一度挫伤丝绸之路的通畅。现在,中国要重新打通这条路。
  事实上,北京城的建设也与阿拉伯文化有关。当年,忽必烈征服中原,迁都燕京,并请来北非的阿拉伯建筑学家设计新的都城。这就是北京的胡同小巷看起来与有北非麦地那之称的卡斯巴城有几分相似的原因。院子的设计则源于利雅得城。北京的传统食品和花卉图案也有阿拉伯渊源。同样,蒙古帝国版图一路扩张,从中亚到俄罗斯和东欧,亚洲和鞑靼文化现在依然渗透于人民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并在南亚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因此,对于由“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体系互联起来的区域而言,共建“丝路共识”新体系是一种必然。
  “一带一路”重建古代贸易通道,从而为新兴的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以及南南合作基金组成的金融体系开创新的维度,进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相互补充。
  因此,“一带一路”更侧重于技术性的基础设施和联通性,而不强调理念。“丝路共识”这一概念则构建了“一带一路”的原则和价值观。“丝路共识”呼吁在解决资源问题的过程中尊重多元化的价值观,并形成新的发展典范。“丝路共识”重视多元的本地化,而非单一的全球化;重视通过社区建设寻求安全感,而非通过无人机轰炸;重视通过温和的侧面协调促进人们解决自身问题,而非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干预和推翻他国政权。
  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没有做好对阿拉伯世界的指引,而是进行了伤及无辜的干预。卡塔尔“阿拉伯世界与中国”会议的首要议题是中国能否成为更中立的调解员?这也是华沙“丝路国际论坛”对话的核心。
  “丝路共识”的核心在于这一对话能辅助“一带一路”,避免冲突、暴力,甚至恐怖活动。两次论坛的参与者们一致认为,问题不在于宗教,而在于人们认同感的边缘化,以及社区在经济上的无力感。如果能在经济上重建社区的同时,尊重其认同感和多元化,那么,世界会减少很多暴力和冲突。这正是“丝路共识”的贡献所在。
其他文献
如果中国不能提高其国外技术吸收率和国内创新水平,那么,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在今后10年里将低于6.5%的目标,甚至可能低于5%  30年来,中国经济以近10%的速度增长,翻了16倍。在此期间,中国人口增长了35%,因此,人均GDP增长了12倍。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扶贫:40万-60万人脱离了贫困,当然,也要看“贫困”的准确定义是什么。这些家庭,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子女,第一次有了真正的生
期刊
尽管就纯粹的经济学理论而言,是否真的需要“宏观调控”尚存争议,但在实践中,虽然世界各国经济制度大不相同,却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施行着程度不一的宏观调控。因而宏观调控之于经济运行的真正价值,实在并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施行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大国来说,本身巨大的经济体量,以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中错综复杂且敏感的经济关联,天然决定了“大国宏调”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超高的操作难度。  宏观调控第一次在中国被提及
期刊
在过去10年中,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的生产率增长显著放缓,虽然在计算机、移动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表面上看,所有这些进步都应该起到提振生产率的作用。但在作为世界技术创新领导者的美国,2010-2015年企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平均还不到过去10年的一半。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经济学领域,最近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是所谓的生产率悖论其实并不存在。生产率只是貌似在下降,因为我们用来衡量生产率
期刊
长期经济停滞指的是低于预期值的长期缓慢经济增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长期经济零增长或低增长。全球经济是否正在进入长期经济停滞的时代?这又意味着什么?本文将探讨全球经济长期停滞的诱因及应对措施。  全球经济长期停滞的诱因  经济缓慢增长可能有两个原因:要么是经济增长潜力有限,要么是总需求疲软导致产出增长放缓。缓慢增长的情况是可能出现的,例如,在资本存量达到最优的条件下,当劳动力增长为零甚至为负,同时技术
期刊
2016年10月,在1989年签订《关于耗损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签署国将齐聚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审议一份协议修正案,以逐渐减少并最终消除氢氟碳化物(HFCs)的使用。氢氟碳化物现为六大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在世界各地的空调和制冷系统中得到普遍应用。  该修正案无疑是可持续发展的福音,到2050年可以防止高达10130吨-2000吨可改变气候的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仅此—项,就足以完成2015年12
期刊
在历经30多年马拉松式的高速长跑之后,最近两年,中国这个经济巨人的脚步逐渐缓慢下来,进入下行跑道。  下行复下行,何处是归程?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底部在何处?何时可望触底企稳?如何作育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能? 这是一切关注中国经济的人们都在探询的问题。  要回答这些问题,既需要精准研判中国经济的运行机理,也需要对当前世界经济“长期停滞”和“新平庸”的态势有深刻了解;既需要锲而不舍地切实推
期刊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推出3年来,引发全球关注和讨论。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在杭州成功举行,世界经济格局的新起点到来。在过去3年里,我们在与其他国家的朋友接触时,总会打一个比方来介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一一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提出的登月计划。那时候,世界上没有人相信登月的可能性,但当第一个美国人登陆月球后,大家就知道这个“美国梦”是可以实现的。正如今天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
期刊
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20余年的全球稳定增长时期,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相对缓慢,各国宏观调控多是“无为而治”。危机以来,为了走出衰退,各国纷纷重拾宏观调控工具,宏观经济理论中出现了量化宽松、零下界利率、前瞻性指引等新名词,宏观调控的实践也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日前,《中国经济报告》记者就国外宏观调控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价值等问题,专访了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R
期刊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复苏弱于预期。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边际效果逐步递减,而财政政策受制于高企的债务水平和冗长的政治议程,被束之高阁。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报告》记者邀请刘元春、苏剑、许伟三位专家围绕后危机时期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经验以及“中国方案”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经济形势及调控着力点  中国经济报告:如何评价中国近几年的宏调政策工具
期刊
弗里德曼说,政府在货币体系方面的作用已获得广泛认可。但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从货币政策框架到资源配置,都可能受到政府的过度干预。因此,需要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能边界。  最佳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什么?是货币市场政策(“直升机撒钱”式的货币融资)还是信贷市场政策(信贷融资)?从历史经验看,决策者很难做出选择,经常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不同利益的博弈也导致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增加。不过,宏观经济理论可以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