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和酒的关系,在都是供人们饮用之外。还有两种情况大概少有人道及。一是以茶调酒,二是以茶酿酒。
我喜欢杂览,乱翻各种闲书,京剧与历史传记类都是我所好的,《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就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者是曾多年为梅兰芳当秘书的一位老先生,书中写到过去在北京城,经营绍酒的商家,以普洱、龙井等茶兑黄酒,提高口感品位。这种调酒的秘诀,后来失传了。实在遗憾。连像吃喝之道这样广有群众基础与人气的文化都不能保证长久流传,其它的事物就更不牢靠了。人类文明其实是很脆弱的。
西方讲究喝鸡尾酒,酒吧里的调酒师更成为今天中国年轻人时尚的职业。把不同的酒与不同的配料调拌到一起,味道复合了多种元素,常有难言的妙处。我有时爱转转烹饪用品与厨具、炊具、餐具与酒具、茶具市场,曾经买过两款调酒器,金属的,很好玩,但是基本没用过。
从鲁迅时代开始,中国人面对西方世界。就有两种态度,一是西方的什么中国过去都有、而且更早,甚至是发源地;一是批判嘲笑这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态度,认为中国事事不如西方。西方什么都好。过犹不及两失之,依我拙见,还是执中更为得当。
其实,如果局限在吃喝的范围,西方的饮食茶酒在中国过去都有,却是事实。人人皆知的事实是意大利通心粉与比萨饭,据说是马可·波罗在元代时从中国带回欧洲的吃法,我看过《马可波罗行记》,没找到证据。
鸡尾酒是何时何地何人发明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在酒里添加一些液体以提味助兴,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做法。《许姬传》所记的事情是100年前的京城旧事了,可以推断,那时中国人应是几乎没听说,更没喝过西式鸡尾酒呢。
以茶酿酒,或以茶作酒的主要配料,据我所知,是近些年才有的事。尤其是在普洱茶热起来后,普洱茶的副产品或延伸产品也都出现了,从普洱茶糖到茶酒都有商家尝试。去年我刚到昆明,在市中心的真庆观游览,古建名胜的殿堂被开发为普洱茶茶场与茶馆,若论闹中取静。在国内是我所见过的环境最好的茶馆。就在真庆观,我见到了开发出来的普洱茶酒,买了一瓶。价钱不贵,但和一般的酒相比,又不算便宜,相当于中档白酒,每斤一二百元吧。
我一个人时从不独自饮酒,而客居昆明,在外饭局就餐,不管是被招待还是招待别人,从未见过有茶酒上桌。自己在家不设宴,所以,一瓶茶酒摆在冰箱里,是什么滋味,我至今还不知道。
我喜欢杂览,乱翻各种闲书,京剧与历史传记类都是我所好的,《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就是一本很有趣的书。作者是曾多年为梅兰芳当秘书的一位老先生,书中写到过去在北京城,经营绍酒的商家,以普洱、龙井等茶兑黄酒,提高口感品位。这种调酒的秘诀,后来失传了。实在遗憾。连像吃喝之道这样广有群众基础与人气的文化都不能保证长久流传,其它的事物就更不牢靠了。人类文明其实是很脆弱的。
西方讲究喝鸡尾酒,酒吧里的调酒师更成为今天中国年轻人时尚的职业。把不同的酒与不同的配料调拌到一起,味道复合了多种元素,常有难言的妙处。我有时爱转转烹饪用品与厨具、炊具、餐具与酒具、茶具市场,曾经买过两款调酒器,金属的,很好玩,但是基本没用过。
从鲁迅时代开始,中国人面对西方世界。就有两种态度,一是西方的什么中国过去都有、而且更早,甚至是发源地;一是批判嘲笑这种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态度,认为中国事事不如西方。西方什么都好。过犹不及两失之,依我拙见,还是执中更为得当。
其实,如果局限在吃喝的范围,西方的饮食茶酒在中国过去都有,却是事实。人人皆知的事实是意大利通心粉与比萨饭,据说是马可·波罗在元代时从中国带回欧洲的吃法,我看过《马可波罗行记》,没找到证据。
鸡尾酒是何时何地何人发明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在酒里添加一些液体以提味助兴,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做法。《许姬传》所记的事情是100年前的京城旧事了,可以推断,那时中国人应是几乎没听说,更没喝过西式鸡尾酒呢。
以茶酿酒,或以茶作酒的主要配料,据我所知,是近些年才有的事。尤其是在普洱茶热起来后,普洱茶的副产品或延伸产品也都出现了,从普洱茶糖到茶酒都有商家尝试。去年我刚到昆明,在市中心的真庆观游览,古建名胜的殿堂被开发为普洱茶茶场与茶馆,若论闹中取静。在国内是我所见过的环境最好的茶馆。就在真庆观,我见到了开发出来的普洱茶酒,买了一瓶。价钱不贵,但和一般的酒相比,又不算便宜,相当于中档白酒,每斤一二百元吧。
我一个人时从不独自饮酒,而客居昆明,在外饭局就餐,不管是被招待还是招待别人,从未见过有茶酒上桌。自己在家不设宴,所以,一瓶茶酒摆在冰箱里,是什么滋味,我至今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