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U-G-S”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对于促进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组以肇庆学院为例,在介绍其“U-G-S”模式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校从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以来的“U-G-S”模式成效以及主要经验。
[关键词]“U-G-S”;教师教育;协同育人;肇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200-04
“U-G -S”教师教育模式是以“‘融合的教师教育’为指导理念,以‘教师教育创新区’为实践载体,设计并实施的‘师范大学一地方政府一中小学校’(University -Government - School)”合作开展的“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工作”的教师教育新模式(以下简称“U-G-S”模式)。“U-G-S”模式是在以往“u-s”和“U-G”教师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培养教师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共同目标,利用各自优势分担责任和共同合作,实现利益共享。自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文件以来,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首的师范院校开始结合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探索“U-G-S”模式。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进,“U-G-S”模式得到了教育界、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在各地得到应用和探索发展。2014年8月,教育部再次下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新机制,“U-G-S”模式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契机。
一、发展历程
(一)探索阶段(2006—2010年)
2006年,学校制订《肇庆学院关于大力加强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探索和研究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建立应用技术师范学院,打造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平台,在应用型人才的框架内培养高技能、职业化的高素质教师,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为进一步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加強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的管理,2007年7月5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就师范院校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做出安排和部署,明确要进一步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明确了顶岗实习支教的政策。在此背景下,肇庆学院结合国家政策,结合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开始了“U-G-S”模式的初步探索。这一阶段,主要围绕师范生实习基地建设、师范生毕业实习等主要内容展开,以“u-s”模式为主,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尚未介入学校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
(二)初步发展阶段(2011—2015年)
在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为突出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新模式,更好地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学校出台了《肇庆学院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肇学院[2011]42号),提出了“建设稳定的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实习指导力量,提高教育实习指导水平,利用实习基地与中小学协助开展教育研究,打造基础教育共同体,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建设5—10个多形式合作的稳定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师生教育实践的需要”等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调整组织机构,成立师范学部,统筹全校教师教育资源,负责师范生培养。
在这一阶段,在学校师范学部和相关部门的探索实践以及学习国内师范院校(如河北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等)相关经验的过程中,“U-G-S”模式开始引入学校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2012年6月26日,肇庆学院与怀集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肇庆学院(怀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根据协议,双方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包括建立试验基地、实习生支教、教师培训、教育研究成果的实施等。至此,基于“U-G-S”模式的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进入正式发展阶段。
2013年,为了适应“U-G-S”模式的发展,我院出台了《肇庆学院关于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的实施办法》《肇庆学院关于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制度,并整合全校师范教育资源,组建教师教育学院,专门负责全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与教学、师范生实习及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
2014~2015年,我院先后与封开县、广宁县建立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随后,肇庆学院不断充实三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内涵,建立了60多个中小学基地、8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4个名师工作室,以此布局包括试验区、基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工作室在内的建设支点,形成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实习生发展共同体,为在读师范生的学业发展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开放、合作、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系列协同育人的举措,以目标一致、责任分担、资源共享、过程协同、共管共建为机制的“U-G-S”模式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全面展开,在培养师范人才、提升地方教师队伍质量、促进山区基础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发展阶段(2016—2019年)
2016年6月,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肇庆学院召开。会上,肇庆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与云浮等地市以及肇庆市各县(市)区教育局签订教师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授牌。肇庆学院作为全省8个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单位之一,依托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支撑功能、辐射功能,展开乡村卓越教师“U-G-S”模式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作为主要培养对象,通过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师范生实习基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名师工作室等层面的合作与发展共同体的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大批乡村教育所需要的卓越教师。 2016年12月,肇庆学院與德庆县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2017年,肇庆学院与中山市、佛冈县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2018年10月,肇庆学院与珠海市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至此,学校已经累计建立深入推动“U-G-S”模式进一步发展的8个创新试验区。
二、取得成效
(一)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提速发展
目前,肇庆学院在“U-G-S”模式实施中,与8个创新试验区建立了60多个实习基地,加上遍布珠三角的普通实习基地,使得全校受惠师范生达到近万人。创新试验区的68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了全校师范生实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发挥“政府一高校一专家一中小学”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广东“新师范”建设、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遴选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通知》精神,我校继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创建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二)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得到有效锻炼
通过师范生在校的教育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岗前培训,结合教育实习基地为期一学期的顶岗支教实习,使得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技能、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一定程度上,试验区的开展和教育实习工作的推进也反哺了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打下基础。
(三)有效缓解落后地区师资短缺问题
8个试验区先后派出12批优秀师范生近3000名到试验区进行顶岗支教实习,实习地点均在相对落后或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教育落后,教师严重缺编,教师素质偏低,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年龄偏大、教学质量低、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术科类教师极其短缺等问题严重。顶岗实习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充实并壮大了教师队伍。同时,顶岗置换培训或送教培训等方式,也给部分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或职后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提高地方教育实现培训和改革衔接、实现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互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升试验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试验区通过置换、面上培训、专题培训和校本培训为1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一方面,试验区的骨干教师通过肇庆学院开展置换培训或送教、送培上门等模式,加强了试验区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或进修,开阔了当地教师的眼界、见识,提高了相关的本领和素质,成效明显。另一方面,试验区在肇庆学院的协助下,组织青年教师报考教育硕士,切实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研究生学历比例(如2014~2017年,封开县90名中小学教师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等名牌院校的教育硕士)。
(五)改善乡村学校师资薄弱导致的教育结构性偏差
乡村学校基本都缺艺术类教师,肇庆学院顶岗实习生的到来,使得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和缓解。我校于2015年春季在下帅民族学校设立了基地,每年选派优秀实习生前来顶岗支教,目前累计派送音乐、体育、美术、数学等紧缺学科类实习生30多名。各基地的实习生根据学校情况和个人特长,成立了体育、音乐、数学、物理等不同科目的兴趣活动小组,美术、书法、武术等兴趣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了实习基地的校园活力。在怀集县第二中学,我校派驻的美术学副教授蔡锦伦驻点该校四年,策划并协助学校创办美术特色学科,学生美术高考效果良好,实现了学校本科升学率零的突破,高考上线率逐年递增。
(六)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在“U-G-S”模式的推动下,肇庆学院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育研讨等活动,积极组织专家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有力提高了试验区教学骨干获得省市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数量,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2015年初,肇庆学院与肇庆市教育局合作,共同建立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工作,使得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受益。在研究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也推动了肇庆学院教师与中小学校教师甚至教育局的教研共同体、教学共同体的发展。
2016年,我校成立了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使“U-G-S”模式协同育人的思路更能落到实处:我校把优秀的教师团队、实习生资源输送到山区学校进行顶岗支教,置换出的部分教师来到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接受培训,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学历职称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如怀集洽水中学,以往教师从没有申报过任何研究课题,但是在我校教师发展中心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几个老师成功拿到了市级科研立项。在他们的示范下,学校整体教科研氛围有了很大改观。
三、主要经验
(一)以平台为载体,加强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
近年来肇庆学院“U-G-S”模式得以快速发展,正是以各种平台为载体,重视与各方建立深度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和共同发展的结果。
一是以联合培养教育硕士为载体,推进乡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教育。2013年以来,肇庆学院先后与陕西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教育硕士,为乡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引进来、送到位”的学历提升服务。
二是以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深化区域教育发展合作机制。2015年初,肇庆学院又与肇庆市教育局合作,共同建立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促进协同育人质量的提升。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使命,就是要开展教育发展研究,打造教育服务平台,为肇庆市基础教育工作提供科研服务,助力教育强师工程,推动肇庆市教育现代化。
三是以肇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为载体,职前职后一体化,提升“U-G-S”模式协同发展内涵。2014年,为提升肇庆学院教师业务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支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决定成立肇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肇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是依托肇庆学院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的学科优势,在整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肇庆学院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肇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能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一个专兼职人员相结合,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师发展、师范生训练、教学理论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综合平台。目前肇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已与广东省内各类中小学校签订了教师培训协议,各类教师培训项目陆续展开。据统计,该中心成立以来,已经完成15个强师工程项目,为来自肇庆、佛山、中山、云浮、茂名、清远等广东各地和湖南、海南等地的中小学教师举办了70多个培训班。各地学员在中心组织的培训班中,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目标,通过认真学习、深入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职业素养。 四是以肇庆学院未来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砚园班”为载体,推进“U-G-S”模式分类、分层发展。为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教师教育改革,满足地方对卓越师资的需求,肇庆学院依托教师教育学院于2014年创办了首届“未来卓越教师培养‘砚园班”’,以职业导向为主体,注重教师的全面发展,培养兼顾学术和教学技能的精英教师。包括肇庆学院原院长和飞教授在内,来自校内校外的10位名师成为这个班集体的导师。这些导师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起教师专业知识模块、教师专业能力模块、教师综合素质模块等三大模块的指导任务。与导师指导相并列,参加讲座、加强研讨、观摩考察、亲身实践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砚园班”里各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员们经过两年学习,教学实践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初步具备了成长为未来卓越教师的潜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期“砚园班”的办班效果都涌现出来。“砚园班”学子在综合素质、师范生技能等方面的出色表现,给全校师范生树立起了标杆。“砚园班”的培养模式,既是“U-G-S”模式协同育人平台的袖珍版本,也是“U-G-S”模式今后实施的分层、分类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夯实普通型教师培养,强化精英型教师培养;在人才培养基地上,普通型人才依托肇庆及周边地区试验区的建设,精英型人才依托珠三角地区试验区的建设)。
(二)加强组织保障,重视制度化管理
“U-G-S”模式,是一项跨部门、跨区域、周期长的系统工程,牵涉多方部门和人员,管理运作比较复杂,需要多方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只有理念统一、目标明确、权责分明、组织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才能有效确保这项系统工程顺利推进。重视制度化管理、加强组织保障,是肇庆学院“U-G-S”模式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不论是试验区的成立,还是各种中心的建立,肇庆学院都高度重视制度化管理,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从而确保合作各方能够保持理念的统一、目标的明确、分工的合理,进而实现多方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驻地教师86人次进行长期驻地共建;先后派出外籍教师15人次人校进行巡回指导,进行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的口语、音乐教学示范;先后聘请省内外38名专家进入试验区对中小学教师和学校进行了专题培训、面上培训及各项指导。
(三)加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化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我校参照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修订,形成了14个学分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6个学分的教师技能课程和9个学分的教育实训实践课程。这个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成为肇庆学院的师范生从教材上获得理论认识,更从实践中养成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托。我校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基于教师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手,以实践为导向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我校建立教师教育学院,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平台,调整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强化指导性和实践性,增加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见习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和强化“实践性知识”,增强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目前我校课程模块包括理论模块(包括教育基础理论、心理健康与发展、教育技术与应用、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中学教育与管理、学科教学研究与设计等课程)和技能模块(包括汉字书写技能与板书设计、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教师礼仪等课程)。
(四)着力打造“双师”师资队伍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在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团队建设中,形成了如下几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教育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包括汉字书写技能与板书课程团队、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课程团队、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课程团队、中学教育与管理课程团队、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团队、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团队、心理发展与健康课程团队、学科教學研究与设计课程团队)、教师教育学院指导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团队、教师教育学院培训团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卢晓中教授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也亲临肇庆学院,以讲学的形式助力学校的教师教育工作。以此为引贤用才的缩影,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的实施,在肇庆学院获得了充分的师资保证。
(五)构建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
为了及时报道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动态,公布顶岗实习工作的最新进展,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开通顶岗支教实习专题网站,在肇庆学院主页设有“教师教育”栏目,下设“教育实践”专门网站,这个网站上设有“顶岗支教”“驻地教师”“工作简报”“双师风采”“基地建设”“顶岗分队”等小栏目,实习生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倾诉心声,表达自己在教育、教学、生活方面的见闻与感受。这些信息,也为更多的低年级师范生对顶岗支教实习有了前期认知和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U- G-S”模式的实践和尝试,为肇庆学院探索高校与政府、中小学建立合作共同体,构建教师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从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以来,在实际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疑惑,在理论体系和指导实践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益春,高夯,董玉琦,饶从满-李广.“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17-21.
[2] 董玉琦,刘益春,高夯.“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170-175.
[3]张艳霞,朱成科.我国“U-G-S”教师教育模式问题研究综述[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1):15-18+76.
[4] 刘益春,李广.“U-G-S”教师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基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3 (1):61-62.
[5] 李广.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U-G-S”教师教育模式新发展[J]教育研究,2017 (4):146-151.
[责任编辑:钟岚]
[关键词]“U-G-S”;教师教育;协同育人;肇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200-04
“U-G -S”教师教育模式是以“‘融合的教师教育’为指导理念,以‘教师教育创新区’为实践载体,设计并实施的‘师范大学一地方政府一中小学校’(University -Government - School)”合作开展的“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人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工作”的教师教育新模式(以下简称“U-G-S”模式)。“U-G-S”模式是在以往“u-s”和“U-G”教师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培养教师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共同目标,利用各自优势分担责任和共同合作,实现利益共享。自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文件以来,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首的师范院校开始结合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探索“U-G-S”模式。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进,“U-G-S”模式得到了教育界、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在各地得到应用和探索发展。2014年8月,教育部再次下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要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协同培养新机制,“U-G-S”模式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契机。
一、发展历程
(一)探索阶段(2006—2010年)
2006年,学校制订《肇庆学院关于大力加强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不断探索和研究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建立应用技术师范学院,打造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平台,在应用型人才的框架内培养高技能、职业化的高素质教师,教师教育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为进一步深化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加強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的管理,2007年7月5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就师范院校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做出安排和部署,明确要进一步完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明确了顶岗实习支教的政策。在此背景下,肇庆学院结合国家政策,结合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开始了“U-G-S”模式的初步探索。这一阶段,主要围绕师范生实习基地建设、师范生毕业实习等主要内容展开,以“u-s”模式为主,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尚未介入学校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
(二)初步发展阶段(2011—2015年)
在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为突出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新模式,更好地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学校出台了《肇庆学院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肇学院[2011]42号),提出了“建设稳定的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实习指导力量,提高教育实习指导水平,利用实习基地与中小学协助开展教育研究,打造基础教育共同体,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建设5—10个多形式合作的稳定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满足师生教育实践的需要”等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调整组织机构,成立师范学部,统筹全校教师教育资源,负责师范生培养。
在这一阶段,在学校师范学部和相关部门的探索实践以及学习国内师范院校(如河北师范大学、忻州师范学院等)相关经验的过程中,“U-G-S”模式开始引入学校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2012年6月26日,肇庆学院与怀集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肇庆学院(怀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根据协议,双方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包括建立试验基地、实习生支教、教师培训、教育研究成果的实施等。至此,基于“U-G-S”模式的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进入正式发展阶段。
2013年,为了适应“U-G-S”模式的发展,我院出台了《肇庆学院关于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的实施办法》《肇庆学院关于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等制度,并整合全校师范教育资源,组建教师教育学院,专门负责全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与教学、师范生实习及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
2014~2015年,我院先后与封开县、广宁县建立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随后,肇庆学院不断充实三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内涵,建立了60多个中小学基地、8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4个名师工作室,以此布局包括试验区、基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工作室在内的建设支点,形成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实习生发展共同体,为在读师范生的学业发展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开放、合作、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系列协同育人的举措,以目标一致、责任分担、资源共享、过程协同、共管共建为机制的“U-G-S”模式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全面展开,在培养师范人才、提升地方教师队伍质量、促进山区基础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发展阶段(2016—2019年)
2016年6月,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肇庆学院召开。会上,肇庆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并与云浮等地市以及肇庆市各县(市)区教育局签订教师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授牌。肇庆学院作为全省8个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单位之一,依托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支撑功能、辐射功能,展开乡村卓越教师“U-G-S”模式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作为主要培养对象,通过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师范生实习基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名师工作室等层面的合作与发展共同体的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大批乡村教育所需要的卓越教师。 2016年12月,肇庆学院與德庆县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2017年,肇庆学院与中山市、佛冈县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2018年10月,肇庆学院与珠海市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至此,学校已经累计建立深入推动“U-G-S”模式进一步发展的8个创新试验区。
二、取得成效
(一)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提速发展
目前,肇庆学院在“U-G-S”模式实施中,与8个创新试验区建立了60多个实习基地,加上遍布珠三角的普通实习基地,使得全校受惠师范生达到近万人。创新试验区的68个实习基地,基本满足了全校师范生实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发挥“政府一高校一专家一中小学”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平台的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广东“新师范”建设、教育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遴选广东省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通知》精神,我校继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积极创建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二)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得到有效锻炼
通过师范生在校的教育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岗前培训,结合教育实习基地为期一学期的顶岗支教实习,使得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技能、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一定程度上,试验区的开展和教育实习工作的推进也反哺了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打下基础。
(三)有效缓解落后地区师资短缺问题
8个试验区先后派出12批优秀师范生近3000名到试验区进行顶岗支教实习,实习地点均在相对落后或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教育落后,教师严重缺编,教师素质偏低,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年龄偏大、教学质量低、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术科类教师极其短缺等问题严重。顶岗实习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习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充实并壮大了教师队伍。同时,顶岗置换培训或送教培训等方式,也给部分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或职后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提高地方教育实现培训和改革衔接、实现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互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提升试验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试验区通过置换、面上培训、专题培训和校本培训为1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机会。一方面,试验区的骨干教师通过肇庆学院开展置换培训或送教、送培上门等模式,加强了试验区教师的职业发展培训或进修,开阔了当地教师的眼界、见识,提高了相关的本领和素质,成效明显。另一方面,试验区在肇庆学院的协助下,组织青年教师报考教育硕士,切实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研究生学历比例(如2014~2017年,封开县90名中小学教师考取了华中科技大学等名牌院校的教育硕士)。
(五)改善乡村学校师资薄弱导致的教育结构性偏差
乡村学校基本都缺艺术类教师,肇庆学院顶岗实习生的到来,使得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和缓解。我校于2015年春季在下帅民族学校设立了基地,每年选派优秀实习生前来顶岗支教,目前累计派送音乐、体育、美术、数学等紧缺学科类实习生30多名。各基地的实习生根据学校情况和个人特长,成立了体育、音乐、数学、物理等不同科目的兴趣活动小组,美术、书法、武术等兴趣班开展得有声有色,提高了实习基地的校园活力。在怀集县第二中学,我校派驻的美术学副教授蔡锦伦驻点该校四年,策划并协助学校创办美术特色学科,学生美术高考效果良好,实现了学校本科升学率零的突破,高考上线率逐年递增。
(六)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在“U-G-S”模式的推动下,肇庆学院积极组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育研讨等活动,积极组织专家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有力提高了试验区教学骨干获得省市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数量,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2015年初,肇庆学院与肇庆市教育局合作,共同建立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工作,使得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受益。在研究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也推动了肇庆学院教师与中小学校教师甚至教育局的教研共同体、教学共同体的发展。
2016年,我校成立了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使“U-G-S”模式协同育人的思路更能落到实处:我校把优秀的教师团队、实习生资源输送到山区学校进行顶岗支教,置换出的部分教师来到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接受培训,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学历职称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如怀集洽水中学,以往教师从没有申报过任何研究课题,但是在我校教师发展中心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几个老师成功拿到了市级科研立项。在他们的示范下,学校整体教科研氛围有了很大改观。
三、主要经验
(一)以平台为载体,加强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
近年来肇庆学院“U-G-S”模式得以快速发展,正是以各种平台为载体,重视与各方建立深度合作,开展协同育人和共同发展的结果。
一是以联合培养教育硕士为载体,推进乡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教育。2013年以来,肇庆学院先后与陕西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教育硕士,为乡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引进来、送到位”的学历提升服务。
二是以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为载体,深化区域教育发展合作机制。2015年初,肇庆学院又与肇庆市教育局合作,共同建立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促进协同育人质量的提升。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的使命,就是要开展教育发展研究,打造教育服务平台,为肇庆市基础教育工作提供科研服务,助力教育强师工程,推动肇庆市教育现代化。
三是以肇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为载体,职前职后一体化,提升“U-G-S”模式协同发展内涵。2014年,为提升肇庆学院教师业务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支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决定成立肇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肇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是依托肇庆学院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发展研究的学科优势,在整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肇庆学院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肇庆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职能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一个专兼职人员相结合,集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师发展、师范生训练、教学理论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综合平台。目前肇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已与广东省内各类中小学校签订了教师培训协议,各类教师培训项目陆续展开。据统计,该中心成立以来,已经完成15个强师工程项目,为来自肇庆、佛山、中山、云浮、茂名、清远等广东各地和湖南、海南等地的中小学教师举办了70多个培训班。各地学员在中心组织的培训班中,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目标,通过认真学习、深入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职业素养。 四是以肇庆学院未来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砚园班”为载体,推进“U-G-S”模式分类、分层发展。为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教师教育改革,满足地方对卓越师资的需求,肇庆学院依托教师教育学院于2014年创办了首届“未来卓越教师培养‘砚园班”’,以职业导向为主体,注重教师的全面发展,培养兼顾学术和教学技能的精英教师。包括肇庆学院原院长和飞教授在内,来自校内校外的10位名师成为这个班集体的导师。这些导师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起教师专业知识模块、教师专业能力模块、教师综合素质模块等三大模块的指导任务。与导师指导相并列,参加讲座、加强研讨、观摩考察、亲身实践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在“砚园班”里各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员们经过两年学习,教学实践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初步具备了成长为未来卓越教师的潜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期“砚园班”的办班效果都涌现出来。“砚园班”学子在综合素质、师范生技能等方面的出色表现,给全校师范生树立起了标杆。“砚园班”的培养模式,既是“U-G-S”模式协同育人平台的袖珍版本,也是“U-G-S”模式今后实施的分层、分类发展方向(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夯实普通型教师培养,强化精英型教师培养;在人才培养基地上,普通型人才依托肇庆及周边地区试验区的建设,精英型人才依托珠三角地区试验区的建设)。
(二)加强组织保障,重视制度化管理
“U-G-S”模式,是一项跨部门、跨区域、周期长的系统工程,牵涉多方部门和人员,管理运作比较复杂,需要多方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只有理念统一、目标明确、权责分明、组织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才能有效确保这项系统工程顺利推进。重视制度化管理、加强组织保障,是肇庆学院“U-G-S”模式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从近年来的实践来看,不论是试验区的成立,还是各种中心的建立,肇庆学院都高度重视制度化管理,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从而确保合作各方能够保持理念的统一、目标的明确、分工的合理,进而实现多方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驻地教师86人次进行长期驻地共建;先后派出外籍教师15人次人校进行巡回指导,进行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的口语、音乐教学示范;先后聘请省内外38名专家进入试验区对中小学教师和学校进行了专题培训、面上培训及各项指导。
(三)加强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化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我校参照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修订,形成了14个学分的教师教育理论课程、6个学分的教师技能课程和9个学分的教育实训实践课程。这个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成为肇庆学院的师范生从教材上获得理论认识,更从实践中养成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托。我校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基于教师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手,以实践为导向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我校建立教师教育学院,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供平台,调整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强化指导性和实践性,增加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教育见习等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和强化“实践性知识”,增强师范生综合教学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目前我校课程模块包括理论模块(包括教育基础理论、心理健康与发展、教育技术与应用、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中学教育与管理、学科教学研究与设计等课程)和技能模块(包括汉字书写技能与板书设计、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教师礼仪等课程)。
(四)着力打造“双师”师资队伍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在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团队建设中,形成了如下几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教育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包括汉字书写技能与板书课程团队、教师职业道德与法规课程团队、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课程团队、中学教育与管理课程团队、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团队、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团队、心理发展与健康课程团队、学科教學研究与设计课程团队)、教师教育学院指导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团队、教师教育学院培训团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卢晓中教授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也亲临肇庆学院,以讲学的形式助力学校的教师教育工作。以此为引贤用才的缩影,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的实施,在肇庆学院获得了充分的师资保证。
(五)构建信息沟通与交流平台
为了及时报道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动态,公布顶岗实习工作的最新进展,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开通顶岗支教实习专题网站,在肇庆学院主页设有“教师教育”栏目,下设“教育实践”专门网站,这个网站上设有“顶岗支教”“驻地教师”“工作简报”“双师风采”“基地建设”“顶岗分队”等小栏目,实习生们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倾诉心声,表达自己在教育、教学、生活方面的见闻与感受。这些信息,也为更多的低年级师范生对顶岗支教实习有了前期认知和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U- G-S”模式的实践和尝试,为肇庆学院探索高校与政府、中小学建立合作共同体,构建教师教育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从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以来,在实际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疑惑,在理论体系和指导实践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益春,高夯,董玉琦,饶从满-李广.“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17-21.
[2] 董玉琦,刘益春,高夯.“U-G-S”:教师教育新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170-175.
[3]张艳霞,朱成科.我国“U-G-S”教师教育模式问题研究综述[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1):15-18+76.
[4] 刘益春,李广.“U-G-S”教师教育模式建构研究——基于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3 (1):61-62.
[5] 李广.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U-G-S”教师教育模式新发展[J]教育研究,2017 (4):146-151.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