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赋予了审计机关新的职责和使命,面对繁重的审计全覆盖任务和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与审计需求,各级审计机关必须革新传统审计方法,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大数据审计。各地基层审计机关也在积极探索开展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组织模式和审计方法,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大数据审计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一、大数据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审计是审计机关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时代,各行各業的工作产生了海量的数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审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是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审计人员要学会大数据思维,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以技术力量替代人力资源,通过构建数据间逻辑勾稽关系,在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深度挖掘,全面分析查找问题,实现定向巡航、精准打击,从而有力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审计覆盖范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二、基层大数据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大数据审计应用水平不高
审计人员普遍认为大数据审计是计算机中心的事,与业务科室、审计项目、审计业务人员无关的观念根深蒂固;审计组组长、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条件下审什么、怎么审思考不深入,全员参与大数据审计的氛围没有形成;大部分审计人员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抽样审计方法,认为数据分析是“画蛇添足”。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对大数据审计有惧怕心理,习惯用传统方法审计,认为手工翻账比数据采集、分析容易,从而导致日常审计中不能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各类分析,甚至不知道要从被审计单位采集哪些数据,或者大量的数据采集回来后不会分析使用。
(二)缺乏连续性、完整的基础数据
随着大数据审计分析的不断挖掘发现,受限于基层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存在数据分散,数据不全等情况,数据采集有难度;个别单位无电子账,部分单位财务数据接口不标准、业务数据缺失、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和数据格式不匹配),数据无法导入AO系统、SQL数据库中,导致数据分析人员空有思路、空有算法,却因数据质量太低,造成筛查结果精度太差。 对于信息化较高的部分被审计单位,如银行、医保等部分数据,由于后台数据库在市级或省级,未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分析人员无法采集该类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三)大数据审计应用“两张皮”
大部分通过计算机审计考试人员平时忙于完成审计任务,在审计项目中较少参与数据分析,计算机审计的思维、分析方法较少使用,甚至基本不用,不少人员还安排在非业务部门,学用脱节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的在确定审计项目人员时,有配备数据分析人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数据分析人员忙于一般性审计事务,以数据分析支撑审计重点、发现疑点线索的作用不明显。大部分审计组因业务繁重,或认为数据分析由技术人员承担,审计业务人员很少参与数据分析工作,审计思路难以转化为数据分析思路,难以形成有效的数据分析模型;大部分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没有明确数据分析要求和方法,数据分析随意性较强,应用浮于表面。有的业务部门采集、导入AO财务数据,还完全依赖专业部门解决,更谈不上大数据审计应用。
(四)缺乏复合型人才和数据分析团队
一是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大多数精通审计业务的人员缺乏计算机审计分析能力,反之,精通计算机操作人员对审计业务不熟悉,缺乏审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都擅长的复合型人才,造成审计业务与大数据技术相脱节;二是很多基层审计机关虽设有计算机辅助审计中心,但未成立数据分析团队,甚至没有配备相关计算机专业人员,只有通过计算机中级考试的年轻人员兼职,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审计业务水平仍然有限,数据分析能力不强,在日常审计中不能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各类分析。再加上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审计人员即使想要充分利用从被审计单位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类分析,但通常陷入没有时间仔细思考、摸索一些分析方法,或者是刚有些分析思路却被打断的困境,无法顺利完成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五)审计分析工具应用不充分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主要应用的审计分析软件就是由审计署开发的AO系统,该系统提供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现场管理等系列功能,但是审计人员对该系统的应用仅限于采集有匹配接口的财务数据、查看电子账目、进行简单的查询分析以及编制审计取证单和工作底稿等,其他如图表分析、数值分析等分析功能均较少应用。且受审计项目和数据量大小的影响,基层审计项目理论转换为实践运用的机会较少,导致计算机审计技术提升慢,数据分析工作取得的成效不明显。
(六)缺乏应用模型、应用案例和应用技巧的推广
当前大数据审计处于初级研究阶段,缺乏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如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新时期审计机关一项全新的审计工作,缺乏信息共享集成平台,对应用模型、应用案例和应用技巧加以推广。现有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的审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SQL数据库分析,而针对自然资源审计所运用到的arcgis地理信息技术等不熟悉,无法完全的将arcgis技术和审计知识充分结合,只能进行简单的基础操作,无法做到系统的、全面的掌握,想要利用这些工具在大数据中发现其价值较难,导致大数据审计成果无法提升。
三、大数据审计未来发展方向
(一)转变思维,增强大数据审计能力
加强培训,夯实大数据分析运用基本功,增强应用自觉,实现审计思维的提升和转变。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下狠心破解审计业务与大数据技术相脱节、“两张皮”的瓶颈,培养和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时,统筹考虑大数据审计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提出思路、方法和需求;在项目实施中,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调查、检索、疑点筛查、宏观分析。立足于推进审计全覆盖,运用和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推进大数据审计常态化、长效性,增强大数据审计能力。 (二)搭建数字化审计资源库,打造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建立数据采集长效机制,依托定期采集财政审计等基础数据,逐步实现行业数据和各一级预算单位定期数据采集机制,对照审计署规范和标准,对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处理,逐步搭建数字化审计资源库,为审计组开展数据整理、分析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有关理论研究,構建大数据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行业、各单位、各部门交流沟通,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做好平台的定期维护和更新工作,以持续动态的数据代替静止的碎片化的数据,便于审计时随时抽取全面可靠安全的数据来源。三是打造信息共享交流平台,依托“金审工程”建设,建立可以定期汇集、发布关于计算机审计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文章的信息、实践共享平台,审计人员可以在内部进行充分交流,也可以及时获取新的应用知识,进而拓宽审计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三)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业务+技术分析团队
为适应大数据审计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一是增强计算机人员力量,除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多招录计算机专业人员外,平时积极选送干部参加计算机审计相关培训,加大能力培养力度,补齐补足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短板。二是成立业务+技术分析团队,实行人员集中调配,将技术和业务有机融合,在大数据分析阶段,建立由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组成的分析团队,采取“业务引领技术,技术拓展业务”的工作方式,业务人员提出业务需求,技术人员做好技术支持,以需求为导向、技术为手段,通过审计骨干和技术骨干的合理配置和密切配合,不断总结违规违纪问题的外在表现和数据特征,梳理方法思路和取证路径,把审计经验、计算机技术和业务专长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研究,共同促进,确保业务要求和技术保障有机结合。
(四)以审代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针对近年来新增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如oracle、arcgis),采取“以审代训”的方式,跟班学习上级审计机关有关项目数据分析工作;通过经验丰富人员“手把手”指导开展项目审计,审计干部能够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扩展大数据思维,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大数据审计工作质量。基于探索实践,不断积累成熟的技术方法,培养一批具有数据挖掘和信息技术创新运用能力的数据分析人员,形成大数据审计工作体系,推动大数据审计纵深发展。
(五)加强理论实践共享,形成“一盘棋”
一是坚持以共享为要求,对外出培训、参加审计的干部提出要“共享”所学所得所感,即,由外出参加培训、审计干部将所学、所接触的进行归纳整理,与其他审计干部分享学习内容和审计方法,让讲者温故、听者知新,切实提升审计干部整体水平。二是多开展大数据审计交流研讨,上级审计机关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地区计算机业务骨干人员进行大数据审计业务交流研讨,沟通数据分析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通过交流补短板,查缺漏,提升大数据审计水平,实现大数据审计“一盘棋”。
(六)借助外力,解决技术分析难题
面对任务繁重和力量不足的矛盾,在充分发挥审计组核心团队作用的同时,对自然资源资产技术分析等部分专业性强的业务,可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参与审计,中介结构严格按照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业务需求提供专业化团队服务,解决审计组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技术方面的难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大数据审计是时代发展所需,且实现审计信息化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任务,要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创新审计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职责,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漳平市审计局)
一、大数据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审计是审计机关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信息化时代,各行各業的工作产生了海量的数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审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是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审计人员要学会大数据思维,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以技术力量替代人力资源,通过构建数据间逻辑勾稽关系,在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深度挖掘,全面分析查找问题,实现定向巡航、精准打击,从而有力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审计覆盖范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二、基层大数据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大数据审计应用水平不高
审计人员普遍认为大数据审计是计算机中心的事,与业务科室、审计项目、审计业务人员无关的观念根深蒂固;审计组组长、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条件下审什么、怎么审思考不深入,全员参与大数据审计的氛围没有形成;大部分审计人员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抽样审计方法,认为数据分析是“画蛇添足”。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对大数据审计有惧怕心理,习惯用传统方法审计,认为手工翻账比数据采集、分析容易,从而导致日常审计中不能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各类分析,甚至不知道要从被审计单位采集哪些数据,或者大量的数据采集回来后不会分析使用。
(二)缺乏连续性、完整的基础数据
随着大数据审计分析的不断挖掘发现,受限于基层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存在数据分散,数据不全等情况,数据采集有难度;个别单位无电子账,部分单位财务数据接口不标准、业务数据缺失、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和数据格式不匹配),数据无法导入AO系统、SQL数据库中,导致数据分析人员空有思路、空有算法,却因数据质量太低,造成筛查结果精度太差。 对于信息化较高的部分被审计单位,如银行、医保等部分数据,由于后台数据库在市级或省级,未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分析人员无法采集该类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三)大数据审计应用“两张皮”
大部分通过计算机审计考试人员平时忙于完成审计任务,在审计项目中较少参与数据分析,计算机审计的思维、分析方法较少使用,甚至基本不用,不少人员还安排在非业务部门,学用脱节的现象较为突出。有的在确定审计项目人员时,有配备数据分析人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数据分析人员忙于一般性审计事务,以数据分析支撑审计重点、发现疑点线索的作用不明显。大部分审计组因业务繁重,或认为数据分析由技术人员承担,审计业务人员很少参与数据分析工作,审计思路难以转化为数据分析思路,难以形成有效的数据分析模型;大部分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没有明确数据分析要求和方法,数据分析随意性较强,应用浮于表面。有的业务部门采集、导入AO财务数据,还完全依赖专业部门解决,更谈不上大数据审计应用。
(四)缺乏复合型人才和数据分析团队
一是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大多数精通审计业务的人员缺乏计算机审计分析能力,反之,精通计算机操作人员对审计业务不熟悉,缺乏审计、计算机、网络等方面都擅长的复合型人才,造成审计业务与大数据技术相脱节;二是很多基层审计机关虽设有计算机辅助审计中心,但未成立数据分析团队,甚至没有配备相关计算机专业人员,只有通过计算机中级考试的年轻人员兼职,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审计业务水平仍然有限,数据分析能力不强,在日常审计中不能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各类分析。再加上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审计人员即使想要充分利用从被审计单位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类分析,但通常陷入没有时间仔细思考、摸索一些分析方法,或者是刚有些分析思路却被打断的困境,无法顺利完成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五)审计分析工具应用不充分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主要应用的审计分析软件就是由审计署开发的AO系统,该系统提供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现场管理等系列功能,但是审计人员对该系统的应用仅限于采集有匹配接口的财务数据、查看电子账目、进行简单的查询分析以及编制审计取证单和工作底稿等,其他如图表分析、数值分析等分析功能均较少应用。且受审计项目和数据量大小的影响,基层审计项目理论转换为实践运用的机会较少,导致计算机审计技术提升慢,数据分析工作取得的成效不明显。
(六)缺乏应用模型、应用案例和应用技巧的推广
当前大数据审计处于初级研究阶段,缺乏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如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是新时期审计机关一项全新的审计工作,缺乏信息共享集成平台,对应用模型、应用案例和应用技巧加以推广。现有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的审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SQL数据库分析,而针对自然资源审计所运用到的arcgis地理信息技术等不熟悉,无法完全的将arcgis技术和审计知识充分结合,只能进行简单的基础操作,无法做到系统的、全面的掌握,想要利用这些工具在大数据中发现其价值较难,导致大数据审计成果无法提升。
三、大数据审计未来发展方向
(一)转变思维,增强大数据审计能力
加强培训,夯实大数据分析运用基本功,增强应用自觉,实现审计思维的提升和转变。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下狠心破解审计业务与大数据技术相脱节、“两张皮”的瓶颈,培养和树立大数据审计思维,在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时,统筹考虑大数据审计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提出思路、方法和需求;在项目实施中,依托大数据技术进行调查、检索、疑点筛查、宏观分析。立足于推进审计全覆盖,运用和推广“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推进大数据审计常态化、长效性,增强大数据审计能力。 (二)搭建数字化审计资源库,打造信息共享平台
一是建立数据采集长效机制,依托定期采集财政审计等基础数据,逐步实现行业数据和各一级预算单位定期数据采集机制,对照审计署规范和标准,对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处理,逐步搭建数字化审计资源库,为审计组开展数据整理、分析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有关理论研究,構建大数据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行业、各单位、各部门交流沟通,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做好平台的定期维护和更新工作,以持续动态的数据代替静止的碎片化的数据,便于审计时随时抽取全面可靠安全的数据来源。三是打造信息共享交流平台,依托“金审工程”建设,建立可以定期汇集、发布关于计算机审计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文章的信息、实践共享平台,审计人员可以在内部进行充分交流,也可以及时获取新的应用知识,进而拓宽审计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三)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业务+技术分析团队
为适应大数据审计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信息化人才队伍,为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一是增强计算机人员力量,除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多招录计算机专业人员外,平时积极选送干部参加计算机审计相关培训,加大能力培养力度,补齐补足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短板。二是成立业务+技术分析团队,实行人员集中调配,将技术和业务有机融合,在大数据分析阶段,建立由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组成的分析团队,采取“业务引领技术,技术拓展业务”的工作方式,业务人员提出业务需求,技术人员做好技术支持,以需求为导向、技术为手段,通过审计骨干和技术骨干的合理配置和密切配合,不断总结违规违纪问题的外在表现和数据特征,梳理方法思路和取证路径,把审计经验、计算机技术和业务专长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研究,共同促进,确保业务要求和技术保障有机结合。
(四)以审代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针对近年来新增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如oracle、arcgis),采取“以审代训”的方式,跟班学习上级审计机关有关项目数据分析工作;通过经验丰富人员“手把手”指导开展项目审计,审计干部能够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扩展大数据思维,提升业务能力,提高大数据审计工作质量。基于探索实践,不断积累成熟的技术方法,培养一批具有数据挖掘和信息技术创新运用能力的数据分析人员,形成大数据审计工作体系,推动大数据审计纵深发展。
(五)加强理论实践共享,形成“一盘棋”
一是坚持以共享为要求,对外出培训、参加审计的干部提出要“共享”所学所得所感,即,由外出参加培训、审计干部将所学、所接触的进行归纳整理,与其他审计干部分享学习内容和审计方法,让讲者温故、听者知新,切实提升审计干部整体水平。二是多开展大数据审计交流研讨,上级审计机关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地区计算机业务骨干人员进行大数据审计业务交流研讨,沟通数据分析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通过交流补短板,查缺漏,提升大数据审计水平,实现大数据审计“一盘棋”。
(六)借助外力,解决技术分析难题
面对任务繁重和力量不足的矛盾,在充分发挥审计组核心团队作用的同时,对自然资源资产技术分析等部分专业性强的业务,可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参与审计,中介结构严格按照审计机关提出的审计业务需求提供专业化团队服务,解决审计组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技术方面的难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大数据审计是时代发展所需,且实现审计信息化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任务,要转变传统审计思维,创新审计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职责,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漳平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