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肉奶制品的需求量,畜牧业也因此由传统的散户养殖向集中养殖和工厂化养殖方向迈进,这样一来,社会对于专业化高素质畜牧兽医人才的需求就呈现出明显的逐年升高趋势。在以往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的开展大多以理论课为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在毕业后需要到各地区的兽医站工作一段时间才能真正进入到有效工作的状态,不仅不利于学生抓住就业时机,对于中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所以,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研究和总结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手段,为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和畜牧行业的向前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理论教学现状
1、师资队伍很难适应专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之外,主要是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掌握原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的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但是本专业师资队伍很难适应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⑴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职校的教师都是由普通中学转变过来的,或者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具有严重的专业知识缺陷,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所以严重影响着畜牧兽医的教学质量;⑵“双师型”教师奇缺,畜牧兽医教学的特点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可是许多职校现任教师大部分只懂理论教学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达到职业教育技能的传授要求。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目前,畜牧兽医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同时,畜牧兽医专业课一些内容较为枯燥,同时存在抽象、难以互相关联的问题。作为职业高中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教材却还是原地踏步,仍沿袭传统畜牧业的管理技术,现代畜牧业的知识内容所占比例很少,让学生感受不到新技术发展的迅猛。
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填鸭式的“满堂灌”。不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及探究式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由于资金等条件限制,有些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短缺。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3、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较差。畜牧兽医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短缺,没有实习场地,学生难以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这也是造成学生未能很好掌握专业技能的原因所在。
实习教学规模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实习基地建设步伐缓慢,校内实习基地规模小,设备简陋,只能开展一些传统兽医的实习,且校外基地的建设目前在有些学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畜牧产业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技能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二、中职学校畜牧兽医教学实践的转变
1、变注重教材为注重市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的实用型人才。在教学中教材仅起到辅助作用,要结合季节和当地流行病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并紧盯新发疾病和先进的治疗方法,优化理论知识,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2、改变教学形式,加强实训环节。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必须加强实训环节,使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现实状况是畜牧兽医教学中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首先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把教室搬入企业,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学生就是工人,工人就是学生”,随学习随实习。对学校来说,在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而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其次是农村中职学校可以以家庭养殖户为基础,实现一对一教学。鉴于农村有大量的养殖户,学生的父母、亲朋、邻居就是养殖户,可以灵活安排学生实习,由固定的学校学习模式改为“函授式”的学习模式,每个学期集中学习1~2个月,其余时间学生在养殖户实习,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利用手机、网络等工具和专业教师随时进行交流。最后是学校送教下乡。学校在合适的农村乡镇开设授课点,每周集中上课1~2天,不上课时学生可以到养殖场自由实习。学校不定时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杜绝学生旷课等行为的发生。
3、校企互通,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是关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形式:⑴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技术创新,使教师能与时俱进,掌握养殖新技术,积累实践生产科研经验,以解决学校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实践生产经验缺乏的问题;⑵推行“实习导师制”,保证每位教师带学生每年到农户家指导生产时间不少于1个月,在生产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4、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的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良好的责任感和诚信度、能良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等。为此,在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总的来说,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开展应重点完成两方面任务,分别为及时了解和处理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对教学质量进行保障和提升。另外,学校也要注意设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以便为教师高水平的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君辉.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创新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 2011(26):70~70
2 郑育宏.探究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论文发表(8):38~38
3 冯炳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中运用项目教学法[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2011(3):33~33
一、畜牧兽医专业的理论教学现状
1、师资队伍很难适应专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课之外,主要是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掌握原有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先进的畜牧兽医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成为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但是本专业师资队伍很难适应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⑴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职校的教师都是由普通中学转变过来的,或者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具有严重的专业知识缺陷,很难适应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所以严重影响着畜牧兽医的教学质量;⑵“双师型”教师奇缺,畜牧兽医教学的特点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可是许多职校现任教师大部分只懂理论教学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达到职业教育技能的传授要求。
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目前,畜牧兽医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甚至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同时,畜牧兽医专业课一些内容较为枯燥,同时存在抽象、难以互相关联的问题。作为职业高中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教材却还是原地踏步,仍沿袭传统畜牧业的管理技术,现代畜牧业的知识内容所占比例很少,让学生感受不到新技术发展的迅猛。
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填鸭式的“满堂灌”。不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现场教学及探究式教学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由于资金等条件限制,有些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短缺。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3、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条件较差。畜牧兽医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实验设备短缺,没有实习场地,学生难以进行必要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这也是造成学生未能很好掌握专业技能的原因所在。
实习教学规模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实习基地建设步伐缓慢,校内实习基地规模小,设备简陋,只能开展一些传统兽医的实习,且校外基地的建设目前在有些学校尚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畜牧产业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技能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
二、中职学校畜牧兽医教学实践的转变
1、变注重教材为注重市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使教育者成为适应于生产的实用型人才。在教学中教材仅起到辅助作用,要结合季节和当地流行病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并紧盯新发疾病和先进的治疗方法,优化理论知识,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2、改变教学形式,加强实训环节。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必须加强实训环节,使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现实状况是畜牧兽医教学中缺乏可适用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主要是供实训的设备、动物),然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首先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把教室搬入企业,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学生就是工人,工人就是学生”,随学习随实习。对学校来说,在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学生的实训课有了保证,而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技能。其次是农村中职学校可以以家庭养殖户为基础,实现一对一教学。鉴于农村有大量的养殖户,学生的父母、亲朋、邻居就是养殖户,可以灵活安排学生实习,由固定的学校学习模式改为“函授式”的学习模式,每个学期集中学习1~2个月,其余时间学生在养殖户实习,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利用手机、网络等工具和专业教师随时进行交流。最后是学校送教下乡。学校在合适的农村乡镇开设授课点,每周集中上课1~2天,不上课时学生可以到养殖场自由实习。学校不定时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杜绝学生旷课等行为的发生。
3、校企互通,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是理论教学的设计者与执行者,还是联系实际的实践者和指导者,是关系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形式:⑴每年定期或不定期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与技术创新,使教师能与时俱进,掌握养殖新技术,积累实践生产科研经验,以解决学校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实践生产经验缺乏的问题;⑵推行“实习导师制”,保证每位教师带学生每年到农户家指导生产时间不少于1个月,在生产实践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
4、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的科技发展,需要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不仅包括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基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良好的责任感和诚信度、能良好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等。为此,在畜牧兽医实践教学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知识面的拓宽,同时加强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各种综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
总的来说,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开展应重点完成两方面任务,分别为及时了解和处理存在的突出问题,采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经验对教学质量进行保障和提升。另外,学校也要注意设立科学的奖惩机制,以便为教师高水平的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君辉.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创新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 2011(26):70~70
2 郑育宏.探究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论文发表(8):38~38
3 冯炳强.中职畜牧兽医专业中运用项目教学法[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2011(3):33~33